(一)消费主义的危机
“投资”“消费”“出口”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主义[160]认为:消费能刺激经济发展,因为消费使我们不断购买产品、使用产品、淘汰产品。[161]消费主义甚至鼓吹:不要节俭,鼓励消费。[162]在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就是:“生产—消费—生产”的循环。为了经济发展,各方都挖空心思提高生产能力并促进消费,进而导致产能过剩并引发经济危机。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便源于过度消费透支了信用,经济下滑影响偿还能力,最终引爆了金融危机。在2008年经济大衰退来临前,政府各种政策的激励、商家形形色色的广告诱惑、信用卡商家的各种促销手段,诱使消费者除了贷款购买各种大宗商品之外毫无节制地刷卡购物。过度消费不仅透支了大多数消费者的财力,而且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消费,浪费有限的社会资源。挪威经济学家索尔斯坦·维布伦(Thorstein Veblen)在1899年提出了“炫耀性消费”的概念,指消费者通过购买价格超出实用性的商品来标榜自己。[163]生活必需品消费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为限,其注重的是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是节俭型的消费。消费主义的本质就是挥霍性消费,其关注的是消费品的时尚价值,不关注消费品的功能,带有“炫耀性消费”的目的。因时尚的流变性缩短了消费品的寿命,具有使用价值的消费品被扔掉或是淘汰,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浪费。[164]过度消费和时尚消费导致资源的浪费,是一种非理性的物质消费观。比如,手机的有效使用周期在10年以上,但在日本手机的购买周期为1年,在美英两国,每年被扔掉的能正常使用的手机数量分别是1.3亿台和1500万台。非理性的物质消费有两个弊端:第一,物质主义误导人们,认为物质等于幸福,拥有越多的物质就越幸福;第二,认为高消费能带来安全感,所以用物质来塞满生活。如果能改变过度消费的习惯,一个产品可以被大量人群共同使用,那么产品的需求数量和生产行为便都会降低,[165]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都会发生改变。
(二)共享经济“去物质化”的反消费主义 (www.xing528.com)
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或许能使人类回归本原,把人类从拥有更多物品的追求中解放出来。协同消费能给人们提供跨越所有权的限制去享用不属于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机会,从而节约资金、空间和时间,增加物品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促进产品的不断完善,消化由过度产能和过度消费带来的剩余物品。[166]共享经济对闲置资源的利用在理论上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交易从以所有权为主转变为以使用权为主,使传统物权变动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所有权被淡化,使用权的重要性更突出,使用权被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在法理上,共享经济理论对物权变动的意义还需要基于所有权原理,从法学、法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角度予以深入认识。总之,共享经济使消费主义改变的意义在于:第一,价值观念发生改变。即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应该浪费资源,要充分利用资源。第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建立集体社会。对物质的占有不再那么重要,倡导“我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们的”的消费理念。把传统的以销量为衡量标准的产品导向型消费系统转变为一种价值衡量标准的多元化消费系统。重新思考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只关注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贫富差距、权利平等的简单粗暴的GDP理念正在走向衰落。[167]因此,共享产品服务系统必将改变基于个人占有的传统工业模式,将一种产品数量最大化的经济模式转向产品使用价值最大化的经济模式,社会合作效率和商业效率会实现完美的结合,商业盈利模式将转向会员费或是租金。如果整个社会以不拥有私家车为社会风尚和终极享受,人们就会摆脱私人占有的束缚。[168]英特飞(Interface)的创始人雷·德森(Ray Anderson)认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巨大、富裕、普适、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运转机制——商业机制和工业化,但这对地球而言却是一个灾难。要彻底改变“开发、制造、废弃”的生产模式,转变为“只要租赁,无须购买”的消费模式。[169]
共享经济之协同消费通过对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减少浪费,避免“不必要的消费”或“过度消费”,达到“去物质化”的一种健康生活态度。这种观念的转变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国家层面经济发展的制度设计中,要摒弃盲目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从以“投资”“出口”为主的耗能型发展模式转变为“协作消费”的节能型发展模式,消化过剩产能。其次,在个人层面达到“去物质化”的消费观,实现从追求“有住房”到“有房住”,从“有车开”到“有车坐”,从“占有”到“使用”,实现放弃所有权、共享使用权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使人们从“房奴”“车奴”“拜物”的“物质主义”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去追求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最后,在社会层面上共享经济节约了社会资源,倡导了节能环保生态社会发展模式,其消费协作机制发挥了集体主义的优越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