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县富接中心学校 朱健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说得更加确切些,就像周玉仁教授说的那样:“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我们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下面就自己在课改实验中如何巧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鼓励学生挑战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一个人必备的学习品质。在新教材中,也同样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小错误,我在钻研教材时就发现了两处,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插图把小壁虎的脚趾画成了四个,而实际上应该是五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的插图2与书上的内容不一致。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找来一只小壁虎放在玻璃瓶中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对照插图读书,看看有什么新发现,结果许多同学找到了答案。同样,教《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2并说一说,然后找出书上相应的段落读读,学生也不难发现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养成了敢于怀疑教材、怀疑权威、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二、引导学生感悟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新教材特别重视感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格外重视这一环节。比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围绕“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这一句话设计问题:假如你就是小壁虎,你会怎样告诉妈妈呢?小组讨论并说一说。在后来的集体交流展示中,学生们都有很好的表现,且想象力特别丰富。同样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我根据“他把自己培育花种的事告诉了国王”一句,也设计了“假如你就是雄日,你会怎样说呢?”大家激情飞扬,畅所欲言,在交流的氛围中,都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正懂得“诚实比什么都重要”的道理。(www.xing528.com)
三、根据教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一年级的孩子大都爱模仿,喜欢动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孩子们自然地溶入其中、参与其中。在上《乌鸦喝水》这一传统名篇时,我一改传统的一读到底和教师演示,把同学们带上操场,让他们分组实验。(课前准备了十个开口较小的矿泉水瓶,都装了半瓶水,4人一组,共分10组)首先由小组长安排捡石子,然后依照乌鸦的办法操作。在操作中,有的小组操之过急,一次放几个小石子;有的小组发现石子大了;更多的同学表现出了耐心,加上我适时点拨,“渐渐”一词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如:在上《语文园地八》的“说一说画一画”前,我让学生在操场上围成一圈,模拟故事内容,如:圆圈代表池塘,边上的石桌石凳代表大树,同学们就是那些小猴子。问:“当小猴不小心把球踢入湖中了,怎么办?”大家一下子仿佛都变成了小猴子,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大家互相讨论,启发思维,真是“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可行的办法,我及时让学生演示自己的办法,体验成功的愉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一画,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拓展教材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新课标中注重把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在上完一篇课文后,我让学生课后编导、表演课本剧,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表达能力。如《乌鸦喝水》一课,通过表演课本剧,大家更好地体会了乌鸦 “口渴的焦急”、“找水的艰辛”、“找到水的高兴”、“想办法时的细心”、“动手操作的耐心”、“喝到水的满足”。不少同学勇于创新,还续编表演了故事。在学习了《小壁虎借尾巴》后,我布置学生用学习本课的方法自学《小蝌蚪找妈妈》,包括生字、看图读课文,找出两课相同的地方,学生们很有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很有创意,特别是那滑稽的课本剧表演让大家记忆犹新。对于这样的学习,学生易于接受,而且乐于表达。教材资源最贴近学生与教师,教师能否很好地利用和开发这个资源,将直接影响小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