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和教材的重视,中学文学教育未来的路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事实上,目前仍存在着不少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文学教育本身的理论建构的滞后
文学教育理论建构的滞后,可以从大纲的表述上得到很好体现。1986年、1987年颁布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是文学教育“升温”的标志,但是大纲对文学教育的阐述极为简单,只有“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初中)、“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中)等语,缺乏具体操作性。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提出:“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技巧。”但是仍然很粗略,缺乏具体的指导意义。现在,2000年版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文学教育开了绿灯。“然而,当前人们对中学文学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并没有形成共识,在实践中初中和高中只是按照诗歌、散文、小说、文学剧本等四种文体循环教学,层次不清,目标不明。”(庄文中《建设基础教育一条龙的语文教材》,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7期)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实践大大地先于理论的建构,这是常有的情况,但是,如果长期如此,将会制约文学教育前进的步伐。
在中学文学教育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例如:中学文学教育与小学文学教育的衔接,中学文学教育与大学文学教育的衔接,中学文学教育模式的建构,中学生对文学教育的要求,中学文学教育的价值、内容、目标和方法,如何进行文学教育中的语言教学,等等。
2.教师的文学素质跟不上要求(www.xing528.com)
在文学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是对作品进行鉴赏,以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都需要教师文学素质的支撑。但是,目前就语文教师队伍整体来说,其素质是不容乐观的。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主要以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大多是在不太重视文学教育的60、70、80年代接受基础教育的,他们的知识结构、文学理念存有先天性的不足。“字词句章+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肢解”的毛病,科学化、数字化的倾向十分明显。教师和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普遍缺失。语文教师中进行过文学创作的实践者很少。在很多语文教师那里,文学教育对他们来说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质是中学文学教育的关键。
3.中学语文教学环境的制约
文学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文学教育特别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的支持。但是,社会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类重理轻文的思想对学校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思想自然地影响到了语文等人文学科的教学。在高考、中考等招生考试中很难对学生的文学素质进行考查。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很难对学生的文学素质进行评估,在教学检测中普遍实行的“量化手段”,对进行文学教育是一个极大的障碍。虽然我们的学校提的口号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具体到教学活动中,就常常是变调了,往往是只重“智”,而忽视了“德”。在中学教育中,文学教育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
文学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教学内容相比,在更大程度上受社会背景与文化发展的影响。文学教育特别需要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以及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学教育环境,对实施文学教育极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