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语语法:培养语感和读写能力

汉语语法:培养语感和读写能力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认为,汉语语法对培养语感及读写能力没有作用。因此,试图以作家不是语言学家这样的事实来否认学语法对学语言的作用,这样的思维是不正确的,这样的推论是站不住脚的。一个养成语法思维习惯、语法功底较好的人,对一个用语的结构特点及是否规范等能很快作出判断,而一般人未必能够这样。可见,教给学生一些语法知识,对其培养语感是十分必要的。

汉语语法:培养语感和读写能力

有人认为,汉语语法对培养语感及读写能力没有作用。其“根据”是:没有谁是先学好语法再学习语言的(这里的“语言”相当于语言学中的“言语”,下同),作家不是先学好语法再写出作品的,曹雪芹没学过语法却写出了《红楼梦》……从现象上看,好像是这样,但实质不是这样。是的,没有谁先学好了语法再根据语法规则去学习语言,而是在大量语言材料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学到语言的,但不能因此得出“学语法对学语言没有作用”的结论。任何学习都要遵守这样的学习规律:感性—理性—感性。即:先在感性材料中学习,获得感性知识,然后从感性知识去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然后用理性知识指导学习新知识,指导理解感性材料,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比如:在接触大量感性材料中知道了一般没有也不允许有“不桌子”“不教室”之类的说法,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并在适当的时候归纳出“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等规律性知识,以便用这样的规律性知识去指导学习运用,规范自己的说话与作文,判断自己及别人用法的正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学语法对学语言的重要作用。反之,如果不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其学习质量就不是很好,不能用理性知识解决类似问题(不说“不桌子”,保不准会说“不春天”)。再如:学生掌握了3+2=2+3这样的感性知识,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掌握a+b=b+a这样的理性知识,以便他们用这样的理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这里,学生显然不是先学a+b=b+a才去学3+2=2+3的,然而,我们能否认学生掌握a+b=b+a这样的理性知识对他们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吗?显然不能!事实上,在阅读理解、作文及口语交际中,语法知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有人说:作家并不是先学好语法再进行写作的。这似乎也不错。但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作家都是学过语法的!作家之所以是语言高手,就因为他们对语言有与众不同的敏感与悟性,凭他们的敏感与悟性,他们在感性语言的学习中,很好地掌握了语言运用的规则,熟知怎样搭配正确,怎样搭配不当,怎样使用精妙,怎样使用不好……掌握了这样一些东西,不算是学好了语法?或许,他们未必熟知语法的一套名词术语,但因为他们掌握了语言运用的规则,就不能说他们没学过语法。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语法著作是对语言规则的描写与概括,而不是对语言规则的创造与规定,先有语法才有语法著作而不是相反,语法独立于语法著作而存在。这就是有的人虽未学过语法著作(先前还没有语法著作呢)却能学好语法运用好语言的缘故。曹雪芹的情况正是如此。他虽未学过语法专著,但学习并遵守了语言运用规则(这些规则是一种客观存在),故能写出不朽巨著《红楼梦》,很显然,他以及类似的人的情况,不能作为不学语法也能用好语言的论据。试想:曹雪芹如果不熟知不遵守语言运用规则,能写出《红楼梦》?总之,无论什么人,要运用语言就要遵守规则,要遵守规则就要学习规则。谁也不能例外。一个真正不懂语言规则的人,不按语言规则去遣词造句的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成为作家的。

有人这样“推论”:作家既然是语言高手,那他应该是语言学家,而事实上作家不是语言学家,故学习语法无助于运用语言。这样推论是荒谬的。术业有专攻,作家和语言学家各自从事、擅长的领域有所不同。作家之所以是作家,是因为他们在想象、塑造形象等形象思维方面有与众不同的天赋与才能;语言学家之所以是语言学家,是因为他们在抽象概括、推理归纳等抽象思维方面有与众不同的天赋与才能。“诗有别才”,作家和语言学家也各有“别才”啊!因此,试图以作家不是语言学家这样的事实来否认学语法对学语言的作用,这样的思维是不正确的,这样的推论是站不住脚的。(www.xing528.com)

现在来谈谈语感及与语法的关系。何谓语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语感,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这个解释比较笼统,但它告诉我们:语感就是指对语言片断内容形式的领悟能力。语感具有经验性:人们在接触运用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对其内容形式有某种经验性的认识(如,什么样的组合搭配符合规范),然后凭这种经验性的认识去快速感知语言信息,判断用语是否恰当精妙。要领悟要判断,头脑中必须有一个“参照标准”,而语法思维是形成这个“标准”的必要手段。一个养成语法思维习惯、语法功底较好的人,对一个用语的结构特点及是否规范等能很快作出判断,而一般人未必能够这样。比如:对一个有隐性语病的用语,用语法思维习惯的人能很快觉察其语病,而一般人可能反应迟钝甚至浑然不觉;对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有语法思维习惯的人能自觉地从结构关系入手,抓住要点,对其进行感知领悟,而没有语法思维习惯的人可能对其无从入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语感对语法的依赖而不是相反。可见,教给学生一些语法知识,对其培养语感是十分必要的。语感比较“玄乎”,但它是指对语言内容和形式的领悟,语句数量无限内容无限而形式有限,故可从形式入手,教给学生语法知识,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培养语法思维习惯去培养语感,而如果不这样,真不知语感又如何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