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其特殊性表现在:
首先,语文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它和其他一些认知学科如数理化、史地生等有着很大的不同,语文学科的复杂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多端的,语文教学教得再多也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具体知识点。拿语文和数学两个基础学科比较,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论述来实现的,其特点是阅读、感悟、联想、贯通;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来激发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与个性共扬,从而提高语文素质;而数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数学符号组合变化来实现的,其特点是逻辑理解、图形表象、变化联想等,通过对数学符号的理解和关系的顿悟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运算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数学等认知学科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推导一些公式、定理,可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往往能使难点问题迎刃而解,甚至多媒体有时能显示出绝对优势,如用多媒体来演示生物学科中的细胞分裂现象,就使这一难点变得浅显易懂;物理学科中用二维动画演示原子和原子核,可使看不见的核式结构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而语文学科就不是能用一个定理、一个公式就能解决得了的,也不是用一组画面或几个活动场景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问题的。语言的习得需要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对蕴含其中的情感进行体验,不能忽略语文学科的张力和可创造性,盲目效仿其他学科,搞认知训练。其次,语文教育有其鲜明的人文性特征。它一方面是语言教育,另一方面又是人文教育。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文学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不是只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单纯地进行“汉语”教学。老运用多媒体课件,一味提供与课文有关的大量背景材料,或对课文词语、段落结构与逻辑关系等作出形象的解释,力图使学生读懂文章,这并不能让学生达到对文学的感悟,产生情感的共鸣和人文的熏陶。这就使课件做死了,成了知识灌输,使语文教育仅停留在“汉语”教学阶段,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失误。一位语文教师曾在《中国教育报》撰文谈自己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体会,文章以《狼牙山五壮士》的课件为例,指出,“在进行五壮士英勇跳崖这一情景的讲述时,传统教法只能由教师进行形象描述,动员学生思考是在什么情况下跳崖的,跳崖前他们做了些什么,而利用课件,学生可以目睹五壮士跳崖前的危险境况和跳崖时的动作,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他们那种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不顾一切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和情感”。笔者不禁产生疑问,这个课件有必要吗?其制作目的无非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其充分感受山崖的陡峭。其实,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文字阅读想象出山崖之险,又何必花大力气去制作课件来展现当时情景呢?反不如让学生去看该内容的现成的电影片来得更容易,况且,如果每讲授一篇课文都来他个类似的“真实再现”,那语文课岂不上成了场景观摩课?再者,学生一味接受这些直观刺激,懒得自己思考,又如何达到对文学的感悟呢?(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