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风险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渊源

金融风险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渊源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是关于金融发展的动因、功能以及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对于金融发展理论有重大贡献的理论包括“金融发展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金融产业化发展是金融深化的重要标志。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是资源配置效率。这些理论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风险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渊源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论渊源是前人的金融发展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这些理论为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源泉。

(一)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是关于金融发展的动因、功能以及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对于金融发展理论有重大贡献的理论包括“金融发展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

金融发展论是美籍比利时经济学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于1969年对长达百余年的金融发展史及当代几十个国家的金融结构现象做了纵向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国际比较研究而提出的。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发展是指一国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之和就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决定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从而形成金融发展。金融结构的变化形成金融发展道路,金融结构的异同是可比的,金融发展道路是有规律可循的。金融发展能加速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假定消费者的储蓄偏好、投资的风险大小均为不变因素,那么金融机构与金融资产越丰富,金融活动对经济的渗透力越强,经济发展水平越快。发达的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储蓄、投资总水平与有效配置资金这两条渠道实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选择机会越多,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越强烈,社会资金积累的速度就越快。在资金总量已定的前提下,金融活动越活跃,资金使用效率就越高。因为竞争会保证资金首先流向投资风险小、回收期短、盈利水平高的产业与地区,金融结构的存在和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金融发展既可促进经济增长,又可阻碍经济增长。

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二元金融结构、货币化程度低、金融市场落后等特点,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萧在研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萧认为金融发展就是在消除金融抑制的过程中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健全的金融制度能将储蓄资金有效地聚集起来并引导到生产性投资上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通过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而刺激金融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金融既可促进经济增长,又可阻碍经济增长。要消除金融抑制,就必须把金融作为一个产业来规划发展,给其与其他产业发展一样的空间和自由度。金融产业化发展是金融深化的重要标志。

(二)产业组织理论(www.xing528.com)

产业组织理论是以生产、消费、市场、价格、投资、福利等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具体研究单个产业内企业竞争与垄断的关系的应用经济理论。其理论内涵是研究在生产要素投入既定的前提条件下,为优化资源配置,既要保持市场机制条件下的竞争活力,使产业内企业有足够的改善经营、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动力和压力,实现有效的竞争,又要充分提高规模经济性,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低效率。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完全竞争和垄断等阶段。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自由竞争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理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也有重要贡献。19世纪6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经济学家马歇尔的经济理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有其开创性的贡献。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首先研究了产业组织概念,触及了垄断现象以及造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因素,提出了被后人称作“马歇尔冲突”的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后张伯伦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1933),贝思的“市场—行为—绩效”理论,施蒂格勒的效率标准理论(1968)等的理论贡献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以后“交易成本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以及“博弈论”的产生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标志。交易成本分析、可竞争市场分析、博弈论分析促进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形成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逻辑顺序关系和理论框架,并将其与政府的产业政策相联系,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规范性体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市场结构又取决于特定条件下的市场供给与需求环境。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是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机制并不只是市场机制一种,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着市场、企业和政府三种资源配置机制,即市场组织的资源配置机制、政府限制的资源配置机制和企业组织的资源配置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是主要的,政府限制的资源配置机制和企业组织资源配置机制是为解决“市场失灵”而存在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产业组织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金融业实行产业化发展,金融产业将是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核心产业,金融产业将既是联系市场体系的纽带,又是连接政府、企业和居民金融经济活动的有效中介。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和形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结果的反思。现代社会发展是指生态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古典经济学家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就提出资源稀缺、人口过多对经济增长的限制作用。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环境污染问题、资源过度利用问题逐渐显现,新古典经济学家对此提出了外部性、资源的最优化利用等理论。这些理论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等现实背景及其对经济发展前景的研究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1972年以梅多斯为首的专家组的《增长的极限》报告,标志着人们对传统增长方式的全面怀疑。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模式。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理事会提出: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登博斯宣言》,进一步阐明了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概念的确切内涵“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这种农业、林业渔业部门的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适当,经济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宣言》规定了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目标:①保持自给自足和发展适当与持续的平衡,以实现粮食安全;②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要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现象;③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总结社会发展的历史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观。1992年世界银行在《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在赞同WECD的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同时,又提出新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把发展与环境政策建立在成本与效益相比较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审慎的宏观经济分析之上,将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并能导致福利水平的提高和持续性。”1995年发展了新的国家财富及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系统。从此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理论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涵:①生产要发展,生活要提高,生态要改善是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②农民、农业、农村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③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④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生态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⑤经济良性循环、社会良性循环、自然良性循环是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可持续发展理论为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金融产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金融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合理适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