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严可均:乌程籍儒林传世经解研究

严可均:乌程籍儒林传世经解研究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略)《清史稿·儒林三》:严可均,字景文,乌程人。[1]《乌程县志·严可均传》:严可均,字景文,号铁桥,宛平籍。从弟章福号秋樵,廪生,为可均编校诗文,名《铁桥漫稿》。[2]杨岘《迟鸿轩集》文集卷二《书严先生逸事》:先生讳可均,姓严氏,乌程人。可均以为汉儒去古未远,而《说文》幸存。[4]严可均《铁桥漫稿》卷五文类三《唐石经校文叙》:余年十六始治经,得明国子监及毛氏汲古阁《注疏》本,三家村中沾沾自喜。

严可均:乌程籍儒林传世经解研究

《清儒学案》卷一一九《铁桥学案》:铁桥博闻强记,校雠辑录,孳孳不倦,校定诸经文字。治洨长之学,审文定声,成书斐然,由博反约之效也。(下略)

清史稿·儒林三》:严可均,字景文,乌程人。嘉庆五年举人,官建德县教谕,引疾归。可均博闻强识,精考据之学。与姚文田同治《说文》,为《说文长编》,亦谓之《类考》。有天文、算术、地理类,草木、鸟兽、虫鱼类,声类,《说文》引群书、群书引《说文》类,积四十五册。又辑钟鼎拓本,为《说文翼》十五篇。将校定《说文》,撰为《疏义》。孙星衍促其成,乃撮举大略。就毛氏汲古阁初印本别为《校议》三十篇,专正徐铉之失。又与丁溶同治唐石经,著《校文》十卷……嘉庆十三年,诏开《全唐文》馆,可均以越在草茅,无能为役,慨然曰:“唐之文,盛矣哉!唐以前要当有总集。斯事体大,是余之责也。”乃辑《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使与《全唐文》相接,多至三千余家,人各系以小传,足以考证史文,皆从蒐罗残剩得之,覆检群书,一字一句,稍有异同,无不校订。一手写定,不假效力。唐以前文咸萃于此焉。又校辑诸经逸注及佚子书等数十种,合经、史、子、集为《四录堂类集》千二百余卷。

《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二》:存目。[1]

《乌程县志·严可均传》:严可均,字景文,号铁桥,宛平籍。嘉庆庚申举人,改归原籍。博闻强识,精考据之学。弱冠即出游,足迹半天下。历受归安姚文田、阳湖孙星衍校书之聘。道光二年,任建德教谕。义乌有高才生某,为忌者所诬,见弃于其父,事闻之官,大吏欲解之,而难于措词,可均撰《甲癸议》一篇上之大吏,大略谓:“甲在外二十八年,拥高赀归,而妻先死,其子乙年二十六,既举秀才。丙与乙素有隙,丁睨甲资,党丙而挤乙,称乙奸生子,甲耻之,逐乙。乃历引前代孕数年始产者不一其人,以乙为在妊二年无足异,宜与昭雪。”大吏善之,据以定谳。甲乙复为父子如初。在任数年,大修学宫,并葺严子陵祠堂。引疾归,著书不辍,藏书至二万卷。早年著《唐石经校文》、《说文声类》,又与姚文田共撰《说文校议》,并刊本行世。又校辑诸经逸注及佚子书等数十种。四十年中所撰辑等身者再。合经、史、子、集为《四录堂类集》千二百余卷,最后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使与《全唐文》相接,多至三千余家。人各系以小传,足以考证史文。皆从搜罗残剩得之,覆检群书,一字一句,稍有异同,无不校订。一手写定,不假众力,其精力绝人如此。自负学识,睥睨群流。有某进士来见,叩以《汉书》中事,未尽了了,则曰:“君仅知时文耳!吾失言矣。”顾虽玩世傲物,而遇后进好学之士,辄多方奖掖,有问必答,略无少忤,盖严于嫉俗,而实笃于爱才也。遗书未刊者,身后多散佚。从弟章福号秋樵,廪生,为可均编校诗文,名《铁桥漫稿》。精小学,著《说文校议》。[2]

杨岘《迟鸿轩集》文集卷二《书严先生逸事》:先生讳可均,姓严氏,乌程人。于学无不通,尤邃于许氏书,乡之人识与不识者,皆敬服甚。岘获见先生时已七十余矣,白须朱履,庄然儒者。一日过书肆,有少年骤询先生谁也,先生熟视久,指架上书某册曰:“将来!”少年以进,则《说文声类》,先生所著也。曰:“是即余矣!”少年骇走。岘从长兴臧眉卿先生游,归舟泊城外十许里之八字桥。邻舟有命酒酌者,视之,先生也。诘岘何自,以实对。诧曰:“是村夫子,堪若师乎?”他日,岘叩臧先生:“严某何如人?”曰:“粗能讽《三字经》。”《三字经》者,学童初入塾试讽者也。有知先生曩事者,马言先生负粮课,校官责焉。先生逃,遂入京师,籍宛平。举于乡,故又为宛平人。明年试礼部,主试者贵人,索得先生卷,欲魁之,以诗失谐斥。或劝先生诣谢,贵人喜且慰之曰:“君大博通,顾诗失谐何?”先生瞠目曰:“唐始以律诗取士,今所传失谐者十九矣。”贵人失色,罢。有一子,初堕地,先生自卜六龄当孤,命曰“六孤”。六孤嗜博,先生卒,图书金石率偿博进,乱后不知所终。[3]

潘衍桐《两浙轩续录》卷二十、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十四有传,存目。

严可均《说文声类序》:古无韵学,《易》、《诗》、《骚》、赋,铿锵谐适,节奏天成。不限韵,无非韵也。典午播迁而音变,至陆法言作《切韵》而声尤变。后乃奉为科律,罔有违言。而三代古音十仅一二存矣。吴氏棫、郑氏庠、陈氏第、顾氏炎武、江氏永、段氏玉裁、孔氏广森,先后挺生,古音渐显。论其所辏,大率后来者居上。然尚犹不备,且非定论也。可均以为汉儒去古未远,而《说文》幸存。《说文》谐声才六之一,实逾太半。窃据其成业,撰《说文声类》二篇。以声为经,以形为纬,为检字者之不易,辄借《广韵》二百六部建立标题,分为十六类,合为八类,又大合为四类。众类联比,各循其次。上下关通,阴阳混一。顺逆互转,首尾循环。其合也,一统无外;其分也,毫厘有辨。同类相授,各有建首;母子相生,别为纽子。又生子系缀母后,广其变通之路,审厥出入之由。夫而后群经有韵之文皆可读,古人假借之法无不包矣。嘉庆壬戌季夏十日,书于连州楞伽峡舟中。[4]

严可均《铁桥漫稿》卷五文类三《唐石经校文叙》:余年十六始治经,得明国子监及毛氏汲古阁《注疏》本,三家村中沾沾自喜。逮弱冠后,与通人游,获见宋板十行等本,始知今本不足多。既又思若汉,若魏,若唐,若孟蜀,若宋嘉祐、绍兴各立石经,今仅嘉祐四石、绍兴八十七石,皆残本,而唐大和石壁二百廿八石巍然独存,此天地间经本之最完最旧者。志欲通校一再过,购得装册本,有补字可疑,屡校屡辍业。乾隆乙卯春入都,往来诸藏书家,所见益广。其明年,嘉庆改元,知叶编修绍楏得旧拓本散片。又明年二月,假榻叶所,取今本与石经对校。凡八阅月,“十二经”与《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校皆再过,乃益审知今本逊宋板本,宋板本逊石经,而石经又非善之善者,人为之,亦时为之也。夫唐代四部之富莫如开元,经学之盛莫如贞观。假使石经立于贞观或开元,有陆德明孔颖达、颜师古及元行冲之徒,据晋宋古本刊正积非,归于至当,必视大和有加矣。然欲方驾熹平,亦断断不能。后更禄山之乱,两都覆没,旧籍散亡,文宗搜访遗书,稀少古本。郑覃、唐玄度即笃于经学,下陆、孔一等,所据不过隋、唐行本,非能轶晋、宋而返之古。刘昫言石经立后数十年,名儒以为芜累,皆不窥之。唐末无名儒,皆窥、皆不窥,等闲耳,而石经不满人意,亦因此可知。余故谓非善之善者,人为之,亦时为之也。然而后唐雕板,实依石经句度抄写,历宋、元、明转刻转误,而石经幸存,以之复古则不足,以正今误则有余。世间无古本,石经即古本矣。奈何八百余年来学士大夫误信史臣有芜累之讥,弃置之,尠或过问者。间有一二好古之士,亦与家碣寺碑同类而并道之。康熙初,顾氏炎武始略校焉。观其所作《九经误字》、《金石文字记》,刺取寥寥,是非寡当。又误据王尧惠之补字以诬石经。顾氏善读书者,犹尚如此,况其他乎?夫石经者,古本之终,今本之祖。治经不及见古本而并荒石经,匪直荒之,又交口诬之,讵经之幸乎?余校石经,欲为今本正其误,为郑覃、唐玄度释其非,为顾氏等祛其惑。凡石经之与今本互异者、磨改者、旁增者录出三千二百廿六条,理而董之,据《注疏》、《释文》,旁稽史传及汉、唐人所征引者为之左证,而《石台孝经》附其后焉。分为十卷,题曰《唐石经校文》,刻板岭南。后乎余而治经者,当有取乎?此癸亥岁冬十月,严可均叙。[5](www.xing528.com)

严可均《铁桥漫稿》卷八文类六《书尔雅新义后》:《尔雅新义》二十卷,宋陆佃农师撰。农师有《陶山集》,诗文及格。《鹖冠子注》亦简贵,唯引字解“二而小者示也”可嗤。《埤雅》驳杂,尚堪节取。独《尔雅新义》率本《字说》,再加穿凿,幻境重重,至不可思议,陈振孙诋为玩物丧志。余谓《五行志》有诗妖,《新义》盖经妖也。其书《玉海》引《中兴书目》、元修《宋·艺文志》、明焦竑、叶盛皆著录,后乃若存若亡。乾隆五十年,吾乡丁小山得影宋本于京师,是时四库馆告竣,不复收录,然亦不当收录。孙诒谷携归武林,落吴山书肆。嘉庆十三年,陆香圃刻板于萧山。至道光九年,以印本见诒。摇笔书后,香圃见之,将怒我矣。

【注释】

[1]见中华书局本第18册,第5584~5585页。

[2]见《碑传集补》卷二十七,又见《(光绪)乌程县志》卷十八。

[3]见吴兴刘氏嘉业堂刻《吴兴丛书》本。

[4]据《续修四库全书》第247册影印《四录堂类集》本。

[5]原注:本书有叙一篇,是嘉庆丁已九月所作,词不达意,故改作之,而本书先刻成,不复抽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