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阮元:《经解入门》研究与整理

阮元:《经解入门》研究与整理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略)《清史稿》列传一五一: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十年,元丁父忧去职……十一年,诏起元署福建巡抚,以病辞。元两治浙,多惠政,平寇功尤著云。……道光元年,兼署粤海关监督。乃暂许贸易,与约船来不交犯乃停止。终元任,兵船不至。元在粤九年,兼署巡抚凡六次。元博学淹通,早被知遇。与大学士曹振镛共事意不合,元歉然。刘敏崧《通义堂文集》卷六《阮文达公传》:阮元,字伯元,一字云台。

阮元:《经解入门》研究与整理

《清儒学案》卷一二一《仪征学案上》:乾嘉经学之盛,达官耆宿提倡之力为多。文达早跻通显,扬历中外,所至敦崇实学,编刻诸书,类多宏深博奥,挈领提纲。《揅经室集》说经之文,皆诂释精详,宜乎为万流所倾仰也。(下略)

清史稿列传一五一: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第一,授编修。逾年大考,高宗亲擢第一,超擢少詹事。召对,上喜曰:“不意朕八旬外复得一人!”直南书房、懋勤殿,迁詹事。五十八年,督山东学政,任满,调浙江。历兵部、礼部、户部侍郎嘉庆四年,署浙江巡抚,寻实授。……八年,奏建昭忠祠,以历年捕海盗伤亡将士从祀。盗首黄葵集舟数十,号新兴帮,令总兵岳玺、张成追剿,逾年乃平之。偕总督玉德奏请以李长庚总督两省水师,数逐蔡牵几获,而玉德遇事仍掣肘。十年,元丁父忧去职……十一年,诏起元署福建巡抚,以病辞。十二年,服阕,署户部侍郎,赴河南按事。授兵部侍郎,复命为浙江巡抚,暂署河南巡抚。十三年,乃至浙,诏责其防海殄寇。秋,蔡牵、朱濆合犯定海,亲驻宁波督三镇击走之,牵复遁闽洋。……十四年秋,合击于渔山外洋,竟殄牵,详得禄等传。元两治浙,多惠政,平寇功尤著云。……累迁内阁学士。命赴山西、河南按事,迁工部侍郎,出为漕运总督。十九年,调江西巡抚。以捕治逆匪胡秉耀,加太子少保,赐花翎。二十一年,调河南,擢湖广总督。修武昌江堤,建江陵范家堤、沔阳龙王庙石闸。二十二年,调两广总督。……道光元年,兼署粤海关监督。洋船夹带鸦片烟,劾褫行商顶带。二年,英吉利护货兵船泊伶丁外洋,与民斗,互有伤毙,严饬交犯,英人扬言罢市归国,即停其贸易。久之折阅[1],多托言兵船已归,俟复来如命。乃暂许贸易,与约船来不交犯乃停止。终元任,兵船不至。元在粤九年,兼署巡抚凡六次。六年,调云贵总督。……十二年,协办大学士,仍留总督任。……十五年,召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刑部,调兵部。十八年,以老病请致仕,许之,给半俸,濒行,加太子太保。二十六年,乡举重逢,晋太傅,与鹿鸣宴。二十九年,卒,年八十有六,优诏赐恤,谥文达。入祀乡贤祠、浙江名宦祠。元博学淹通,早被知遇。敕编《石渠宝笈》,校勘石经。再入翰林,创编《国史儒林·文苑传》,至为浙江巡抚,始手成之。集四库未收书一百七十二种,撰提要进御,补中秘之阙。嘉庆四年,偕大学士朱珪典会试,一时朴学高才搜罗殆尽。道光十三年,由云南入觐,特命典试,时称异数。与大学士曹振镛共事意不合,元歉然。以前次得人之盛不可复继,历官所至,振兴文教。在浙江立诂经精舍,祀许慎、郑康成,选高才肄业;在粤立学海堂亦如之,并延揽通儒,造士有家法,人才蔚起。撰《十三经校勘记》、《经籍纂诂》、《皇清经解》百八十余种,专宗汉学,治经者奉为科律。集清代天文、律算诸家作《畴人传》,以章绝学。重修《浙江通志》、《广东通志》,编辑《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积古斋钟鼎款识》、《两浙轩录》、《淮海英灵集》,刊当代名宿著述数十家为《文选楼丛书》。自著曰《揅经室集》。他纪事、谈艺诸编,并为世重。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

刘敏崧《通义堂文集》卷六《阮文达公传》:阮元,字伯元,一字云台。乾隆己酉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大考一等第一名,擢少詹事,历官詹事、内阁学士、户礼兵工等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河南江西巡抚、漕运两湖两广云贵总督、太子少保、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己未、道光癸巳两充会试总裁。戊戌秋,予告回籍,晋加太子太保,支食半俸。丙午科重宴鹿鸣,晋加太傅,支食全俸。二十九年十月十三日卒,年八十六岁。谕赐祭葬,予谥文达。国史有传。生平持躬清慎,属吏不敢干以私。为政崇大体,所至必以兴学教士为急。在浙江则立诂经精舍,在广东则立学海堂,选诸生知务实学者肄业其中,士习蒸蒸日上,至今官两省者皆奉为矩矱。其抚浙时,安南艇匪肆掠,亲督水军御诸台州,会神风助顺,贼船尽碎,溺海者无算,伪总兵伦贵利等皆伏诛,佥谓诚感神佑所致。海盗蔡牵屡扰闽浙,奏请以提督李忠毅公总统两省,舟师不分畛域,立专注首逆隔断余船之法,循环攻击,识者谓牵之淹毙于温州黑水洋,全得力于此策。其抚江西时,严查保甲,破获朱毛俚谋反巨案,未尝控弦发矢,销叛逆于未起事之先,保全民命甚多,遂膺宫保花翎之赏。其在云贵时,留盐课溢额之半,协济边防,腾越厅边外之野人出没无常,甚为民患,惟保山县境有傈僳[2]熟夷弩箭最精,为野人所惮,因筹款招募,以资捍卫,野人闻风敛迹,相率献木刻乞降。是时提督曾勤勇公方官云南副将,特荐其堪膺专阃,及曾公会剿广东叛瑶,力战先登,功居第一,出诸将上,中外咸以为知人。而其硕画远谋,尤在督两广时,履任之初,即筹备缉捕经费,俾州县无畏累讳饰之心。广西富贺、怀集、广东连山、阳山多盗,以接界之姑婆山[3]为逋逃渊薮,因调集两省重兵,三路合围,扫其巢穴,先后获会匪劫盗数千,内地一律肃清。又创建大虎山炮台,以防夷患,奏禁鸦片烟,不许带烟之洋船入口,并将保结之洋商某三品顶戴参摘,见广东省城布政司街酒馆用木板画夷馆式,怒斥之曰:“此被发祭野也。”立谕府县毁之。英吉利护货之兵船杀二民人于伶仃山,遂封闭其舱,不容贸易数月,后夷目禀请查献凶犯,始令照旧通商。盖久料英夷桀骜,遇事必加裁抑,故终其任兵船不敢再犯粤洋。及致仕后,因夷氛甚恶,致书伊公里布代奏,请驾驭美利坚以制英吉利为以夷攻夷之策。粤东当事者寝而不行。迨英夷困而就抚,实因为邻国所侵,始共服为老成谋国之远虑,然后知其三十年绥靖封疆功德之被于人者远矣。归田后,怡志林泉,不与郡县相接,而于地方义举无不首先倡捐,待族党故旧咸有恩谊,乐于汲引后进,休休有容。至其论学之宗旨,在于实事求是。自经史、小学以及金石、诗文,巨细无所不包,而尤以发明大义为主。所著《性命古训》、《论语孟子论仁论》、《曾子十篇注》,推阐古圣贤训世之意,务在切于日用,使人人可以身体力行。在史馆时,采诸书为《儒林传》,合师儒异派,而持其平,未尝稍存门户之见。其余说各经之精义……载于《揅经室集》者不可枚举。所编《经籍纂诂》、《十三经校勘记》,传布海内,为学者所取资。《畴人传》、《淮海英灵集》、《钟鼎款识》、《山左》、《两浙金石志》,并为考古者所重。即随笔记录,如《广陵诗事》、《小沧浪笔谈》等书,亦皆有关于掌故。所刻之书甚多,最著者为《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嘉惠后学甚溥。督学时,士有一艺之长,无不奖励。能解经义及工古今体诗者,必擢置于前。总裁会试,合校二三场文策,绩学之士多从此出。论者谓得士之盛不减于鸿博科。主持风会五十余年,士林尊为山斗。盖生平以座师大兴朱文正公为模楷,故其经术政事与文正相类云。

诸可宝《畴人传三编》卷三、《(道光)济南府志》卷二十九皆有传,存目。

阮元《诗书古训序》:万世之学,以孔、孟为宗。孔、孟之学,以《诗》、《书》为宗。学不宗孔、孟,必入于异端。孔、孟之学所以不杂者,守商、周以来《诗》、《书》古训以为据也。《诗》三百篇,《尚书》数十篇,孔、孟以此为学,以此为教,故一言一行,皆深奉不疑。即如孔子作《孝经》,子墨作《中庸》,孟子作七篇,每讲一义,多引《诗》、《书》以为证据。若曰世人亦知此事之义乎?《诗》曰某某即此也,《书》曰某某即此也,否则尚恐自说有偏弊,不足以训于人。是周时孔、孟之引训于《诗》、《书》,犹今人之引训于《论语》、《孟子》也。试观孔子最重孝道,孝道推本文王、周公,是故《孝经》引《诗》“孝子不匮”、“聿修厥德”,引《书》“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孟子最重性善,性善推本于孔子,孔子推本于《诗》、《书》。是故引蒸民、秉彝、物则、懿德,此最明著,人人皆知者也。又春秋时,列国君卿大夫引《诗》、《书》者,亦皆明著者也。奈何后儒臆造诸说,以拟圣经,若《法言》以后等书,世人乐讲其书,而反荒《诗》、《书》乎?元录《诗书古训》六卷,乃总《论语》、《孝经》、《孟子》、《礼记》、《大戴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十经。此十经中,引《诗》、《书》为训者,采系于《诗》、《书》各篇各句之下。降至《国策》,罕引《诗》、《书》。极至暴秦,杂烧《诗》、《书》,偶语《诗》、《书》者弃市,动辄族诛杀降,以杀戮为功德。《诗》、《书》所系岂不大哉?汉兴,祀孔子,《诗》、《书》复出,朝野诵习,人心反正矣。子、史引《诗》、《书》者多存古训,惟恐不能尽醇,则低写一格,附之于后,以晋为断。盖因汉、晋以前,尚未以二氏为训,所说皆在政治言行,不尚空言也。然此所写列者,皆古圣贤、子、史已经引出之训。其未经引证者,若伏而读之,训而行之,引申触类,章句正极多矣。

阮元《揅经室集》一集卷二《拟国史儒林传序》:昔周公制礼,太宰九两系邦国,三曰师,四曰儒,复于司徒本俗联以师儒,师以德行教民,儒以六艺教民,分合同异,周初已然矣。数百年后,周礼在鲁,儒术为盛。孔子以王法作述,道与艺合,兼备师儒。颜曾所传,以道兼艺。游夏之徒,以艺兼道。定、哀之间,儒术极醇,无少差缪者,此也。荀卿著论,儒术已乖。然六经传说,各有师授。秦弃儒籍,入汉复兴,虽黄老、刑名犹复淆杂,迨孝武尽黜百家,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矣。东汉以后,学徒数万,章句渐疏,高名善士半入党流,迄乎魏、晋,儒风盖已衰矣。司马、班、范皆以儒林立传,叙述经师家法,授受秩然,虽于《周礼》师教未尽克兼,然名儒大臣匡时植教,祖述经说,文饰章疏,皆与儒林传相出入。是以朝秉纲常,士敦名节,拯衰销逆,多历年所,则周、鲁儒学之效也。两晋玄学盛兴,儒道衰弱。南北割据,传授渐殊。北魏萧梁义疏甚密,北学守旧而疑新,南学喜新而得伪。至隋、唐《五经正义》成,而儒者鲜以专家古学相授受焉。宋初,名臣皆敦道谊,濂、洛以后,遂启紫阳,阐发心性,分析道理,孔、孟学行不明著于天下哉?《宋史》以道学、儒林分为二传,不知此即《周礼》师儒之异,后人创分,而暗合周道也。元、明之间,守先启后,在于金华,洎乎河东,姚江门户分岐,递兴递灭,然终不出朱、陆而已。终明之世,学案百出,而经训家法寂然无闻。揆之周礼,有师无儒,空疏甚矣。然其间台阁风厉,持正扶危,学士名流知能激发,虽多私议,或伤国体,然其正道实拯世心,是故两汉名教得儒经之功,宋、明讲学得师道之益,皆于周、孔之道得其分合,未可偏讥而互诮也。我朝列圣道德纯备,包涵前古,崇宋学之性道,而以汉儒经义实之。圣学所指,海内向风,御纂诸经,兼收历代之说。四库馆开,风气益精博矣。国初讲学,如孙奇逢、李颙等,沿前明王、薛之派;陆陇其、王懋竑等,始专守朱子,辨伪得真;高愈、应谦等,坚苦自持,不愧实践;阎若璩、胡渭等,卓然不惑,求是辨诬;惠栋、戴震等,精发古义,诂释圣言。近时,孔广森之于《公羊春秋》,张惠言之于孟、虞《易》说,亦专家孤学也。且我朝诸儒好古敏求,各造其域,不立门户,不相党伐,束身践行,暗然自修。呜呼!周、鲁师儒之道,我皇上继列圣而昌明之,可谓兼古昔所不能兼者矣。综而论之,圣人之道,譬若宫墙,文字、训诂,其门径也。门径苟误,跬步皆岐,安能升堂入室乎?学人求道太高,卑视章句,譬犹天际之翔出于丰屋之上,高则高矣,户奥之间未实窥也。或者但求名物,不论圣道,又若终年寝馈于门庑之间,无复知有堂室矣。是故正衣尊视,恶难从易,但立宗旨,即居大名,此一蔽也。精校博考,经义确然,虽不逾闲德,便出入此,又一蔽也。臣等备员史职,综辑儒传,未敢区分门径,惟期记述学行。自顺治至嘉庆之初,得百数十人,仿《明史》载孔氏于儒林之例,别为孔氏传,以存《史记·孔子世家》之意。至若陆陇其等,国史已入大臣传,兹不载焉。

阮元《揅经室集》一集卷二《论语一贯说》:圣贤之言,不但深远者非训诂不明,即浅近者亦非训诂不明也。就圣贤之言,而训之或有误焉,圣贤之道亦误矣。说在《论语》之一贯。《论语》“贯”字凡三见,“曾子之一贯也”,“子贡之一贯也”,“闵子之言仍旧贯也”。此三贯字,其训不应有异。元案:贯,行也,事也,三者皆当训为行事也。孔子呼曾子告之曰:“吾道一以贯之。”此言孔子之道,皆于行事见之,非徒以文学为教也。一与壹同。壹以贯之,犹言壹是皆以行事为教也。弟子不知所行为何道,故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即《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某未能一”。庸德庸言,言行相顾之道也。此即《大戴·曾子本孝》篇所谓忠为孝之本,《卫将军文子》篇孔子所云曾子中夫孝弟信忠四德之道也。此皆圣贤极中极庸极实之道,亦即天下古今极大极难之道也。若云贤者因圣人一呼之下,即一旦豁然贯通焉,此似禅家顿宗冬寒见桶底脱大悟之旨,而非圣贤行事之道也。何者?曾子若因一贯而得道统之传,子贡之一贯又何说乎?不知子贡之一贯,亦当训为行事。子告子贡曰:“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子贡曰:“然,非欤?”子曰:“予一以贯之。”此夫子恐子贡但以多学而识学圣人,而不于行事学圣人也。夫子于曾子则直告之,于子贡则略加问难而出之,卒之告子贡曰“予一以贯之”,亦谓壹是皆以行事为教也,亦即忠恕之道也。闵子曰:“仍旧贯,如之何?”此亦言仍旧行事,不必改作也。故以行事训贯,则圣贤之道归于儒;以通彻训贯,则圣贤之道近于禅矣。鄙见如此,未知尚有误否?敢以质之学古而不持成见之君子。

阮元《揅经室集》一集卷一《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说》:伏羲氏未有文字,始画八卦,然非画其卦而已,必有意立乎卦之始,必有言传乎画之继。其意若指此或连或断之画,以为此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也。其言遂以音传之曰,此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也。坎则传为音之言,巽则传为唇音之言,而坎、巽等字,尚未造也。至黄帝时始有文字,后人始指八卦之字,而读之以寄其音,合之以成其书,而伏羲八卦命名之意,传乎其中矣。故六书出于八卦,而指事、象形、谐声、会意、转注、假借皆出于《易》,舍《易》卦无以生六书,非六书无以传伏羲之意与言。故《传》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者,此也。书乃六书之书,《传》曰《易》之为书也,亦谓籀、篆之著简策,非如今纸印之书也。《易传》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此即许叔重所谓伏羲氏作《易》八卦,以垂宪象,神农结绳,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以乂以察也。书契取于《夬》,是必先有《夬》卦,而后有夬意,先有夬意,而后有夬言,先有夬言,而后有夬书,先有夬书,而后有夬辞也。以此推之,世之言语文字皆出八卦益明矣。

罗汝怀《绿漪草堂文集》卷十八《书经籍纂诂后》:《经籍纂诂》一百十六卷,仪征阮文达公督浙学时,延经学臧镛堂、礼堂、朱为弼、丁子复、陈鲍、严杰等三十余人纂辑,凡二年成书,时嘉庆三四年也。叙之者,钱氏大昕、王氏引之及镛堂,而文达自为凡例。其书依今韵逐字编录,每字征引多者至百数十条,其于古籍殆尟有遗义矣。学者艰于储书,于经史往往不备,若隐帙逸篇之罕传者,尤毕生所不得见。是书网罗散失,实足为馈贫之粮,而以言为益经学,则犹有可商者。盖训诂不尚繁博,而贵折衷,方能祛纠纷而归一是。否则,愈繁愈棼,适成为群言淆乱而已。如东之为字,从日,在木中,日出于东,故为东方,于卦为震,万物出乎震,故训为动,是则日出为东方,因生物而申其义为动,动非东之正训也。如谓动即是东,将东西可谓之动西、动静可谓之东静乎?而又引东方木也,东方者阳也,东者日之初,而又云东洛邑也,引《诗》“驾言徂东”,传:“东,东藩鲁国也。”引《诗》“俾侯于东”笺,不为辞费乎?铜,阴也,引《周礼》“典同”注:“此言乐器,阴阳之声耳。”岂铜可训阴乎?……要之,训诂之道,须用字之本义,本义不行,即用引申之义。如“为”本母猴,而后用为作为;“能”本有力之兽,而后用为能干;“焉”本鸟,而后用为语辞之类。观于许君解字,惟说本义间引二三义者为数无多,而后来传注家则为说繁矣。虽毛、郑大儒,不免望文生义,或取证《尔雅》,而不知《尔雅》之为训诂又悉本之《诗》、《书》,非古有是确不可易之解也。然则博引传注以诂字,亦徒为治丝之棼矣。……高邮王氏父子经学最深,训诂尤其专门。伯申尚书引之为是书叙,繁称博引,谓训诂本于声音,《关雎》“左右芼之”,“芼”与“苗”声近义同,《传》训“芼”为择,犹田苗搜狩之苗,《甘棠》“勿翦勿拜”,拜与拔声近义同,故《笺》训芼为拔……又谓先儒训释偶疏,后人不知改正者,如《行役》“夙夜无寐”,传以为寤寐不如读寐为沬,用《楚辞》注“沬,已也”之训,此类凡数十条,亦不尽然也。末言读是书者,可去凿空妄谈之病,不过说之有所本耳,而其如旧说之多凿空,何也?(www.xing528.com)

陈寿祺《左海文集》卷四上《上仪征阮夫子请定经郛义例书》:弟子寿祺顿首侍郎夫子阁下:乃者仰蒙善诱,俯启梼昧,将于九经传注之外裒集左说,令寿祺与高才生共纂成之。盛哉!夫子恚惠后学之心乎!……五经剖判,去圣弥远,方语不同,传写遂错。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将以抉微学,广异义,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存之。……盖守一先生之言而不敢杂,此经生之分也。总群师之言,稽合同异,而不偏废,此通儒之识也。……典午以后,家法渐改,途径方岐,古学飚流,犹在河洛。唐儒孔、贾诸经疏义证发注家,近为敷畅,但恨杜、王、伪孔宗主不明,汉儒遗书遂致散佚,其他依违首鼠茫昧焉。深愍废坠,竟事蒐讨,群经佚注具辑成书。吾师所修《经籍纂诂》百有六卷,考训故,赅音读,六艺群书所载备矣。然而微言大义散见经传,升岳浮海,胥达津梁,食鸡跖者必取其千,详羊尼者莫分其二。苟非比以义类,观其会通,则牡诏,牺尊失据……爰自周秦,下逮南北,传注而外,众说如林,宗经述圣,旁出子、史,虽体归文翰,而义傅典故,或依经以辨理,或错经以合异,或征经以证事,或约经以就意,或析经以断章,或综经以通贯,或袭经以互存,或牵经以旁涉,……类而集之,依经条次,以周孔及七十子之徒所说为传训权舆,以诸子百家为经典羽翼,以诸史志传为文义渊海,用以申许、郑之闳眇,补孔、贾之阙遗。(下略)

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仪征学案》:论学宗旨在实事求是,自经史、小学、历算、舆地、金石、辞章,巨细无所不包。……所辑《皇清经解》,虽有割裂,亦或选择未周,间有遗漏,但至今不失为研究清代解经之典要。[4]

【注释】

[1]折阅:谓商品减价销售。《荀子·修身》:“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杨倞注:“折,损也,阅,卖也。谓损所阅卖之物价也。”

[2]傈僳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

[3]姑婆山:姑婆山方圆80公里是天然动植物王国,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海拔1844米,是桂东第一高峰。姑婆山距贺州市区21公里,距梧州市191公里,距桂林市238公里,距广州市341公里,距南宁市586公里。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湘、桂、粤三省(区)交界处的萌渚岭南端,处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的贺州市八步区境内。

[4]见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第五册,第37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