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解入门》清儒学案钱坫研究成果

《经解入门》清儒学案钱坫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儒学案》卷八十四《潜研学案下·钱先生坫》:钱坫字献之,一字篆秋,号十兰,溉亭弟。嘉庆二年,教匪扰陕西,坫时署华州,率众乘城,力遏其冲。陕甘总督松筠重其品学,亲至卧榻问疾,索未刊著述,坫取付之。钱泳《履园丛话》卷六《十兰判官》:嘉定家十兰先生,名坫,字献之。包世臣《艺舟双楫》卷八附录二《钱献之传》:君讳坫,字献之,姓钱氏,江苏嘉定人。学者所为称疁城二钱者也。

《经解入门》清儒学案钱坫研究成果

《清儒学案》卷八十四《潜研学案下·钱先生坫》:钱坫字献之,一字篆秋,号十兰,溉亭弟。乾隆甲午副榜贡生,官陕西乾州、直隶州州判,摄兴平、韩城、大荔、武功知县,乾洲、华洲知州。在华州,武功教匪犯境,有全城功。得末疾归,卒于苏州。先生通小学,博览群书。在毕制府沅陕幕最久,与洪亮吉、孙星衍研讨训诂、舆地之学,著《史记补注》,详于音训及郡县、山川。将归,总督松文清筠求著述,先生出此付之,曰:“三十年精力尽于此书矣。”又有《诗音表》、《车制考》、《内则注》、《论语后录》、《尔雅释地以下四篇注》、《十经文字通正书》、《说文斠诠》、《异语》、《异音》、《新斠注汉书地理志》、《汉书十表注》、《圣贤冢墓志》、《古器款识考》、《镜铭集录》、《篆人录》。工作篆,既病痹,以左手书,尤为世所珍云。(参《汉学师承记》、《文献征存录》诸书)

清史稿·儒林二》:坫,字献之。副榜贡生。游京师,朱筠引为上客。以直隶州州判官于陕,与洪亮吉、孙星衍讨论训诂、舆地之学,论者谓坫沉博不及大昕,而精当过之。嘉庆二年,教匪扰陕西,坫时署华州,率众乘城,力遏其冲。城无弓矢,仿古为合竹强弓,厚背纸为翎,二人共发之,达百五十步;又以意为发石之法,石重十斤,达三百步:前后毙贼无算,城获全。以积劳得末疾,引归。著《史记补注》百三十卷,详于音训及郡县沿革、山川所在。陕甘总督松筠重其品学,亲至卧榻问疾,索未刊著述,坫取付之。曰:“三十年精力,尽于此书矣!”十一年,卒,年六十六。又有《诗音表》一卷、《车制考》一卷、《论语后录》五卷、《尔雅释义》十卷、《释地以下四篇注》四卷、《十经文字通正书》十四卷、《说文斠铨》十四卷、《新斠注地理志》十六卷、《汉书十表注》十卷、《圣贤冢墓志》十二卷

钱泳《履园丛话》卷六《十兰判官》:嘉定家十兰先生,名坫,字献之。兄塘中乾隆庚子进士,先生以国子监生中式乾隆甲午顺天副车,就职州判。巡抚毕公奇其才,奏留陕西,补乾州直隶州州判。先生自幼通于小学,及长,博极群书,于汉、唐先儒之学无不洞悉底蕴,穿穴训诂,断以谨严,著作宏富,无一字苟率,非深信确据者不著于篇也。尤精篆籀之书,颇自负,尝刻一小印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晚年病风痹,罢官,以左手作书,饶有古趣。所藏金石文字三千余种,既老且贫,皆以易米。其初仕关中,时尝贻余书,云奉七十五岁之老亲,作三千余里之羁客,官二十年始归,而母夫人康健如故也。初,先生在关中,兼理武功县印,值白莲教匪滋事,溢出郿县斜谷口,直躏盩厔[1],盩厔距武功不过六十里,中界渭河,啸聚往来,焚烧杀掠,邑之民大恐。先生率县人武进士杨君纠乡勇万余人,分据要害,贼观望不敢渡,时嘉庆三年正月二十日也。至廿六日二更,忽有骑马贼二十余突至县之北门,先生急启门,纵兵歼之,生擒其三人,旋讯伏枭示,益增置军器弓弩,淬以毒药,昼巡夜守,凡十二日未尝解衣,贼始去,危城以全。州人宋某者有富名,有地当冲衢,州民争之者前后数百人,讼起于乾隆七年,其家已易两世,屡定谳,屡控不已,案牍山积,先生至,独不以利动,曲折谕之,宋乃悦服,竟捐地为衢,讼以息,此皆卓然可纪者,未可以文章而掩其功绩云。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三:坫字献之,少而颖敏,有过人之资。精于小学,游京师,朱笥河先生延为上客。乾隆甲午中副榜,遂至关中,在毕巡抚沅幕中,与歙方子云、阳湖洪亮吉、孙星衍讨论训诂、舆地之学。后就职州判,监修陕西城,授乾州州判,得末疾归,卒于苏州。著有《诗音表》一卷、《车制考》一卷、《论语后录》五卷、《十经文字通正书》十四卷、《新斠注地理志》十六卷。献之工于小篆,不在李阳冰、徐铉之下。晚年右体偏枯,左手作篆尤精,世人藏弆其书如拱璧云。尝注《史记》,详于音训及郡县沿革、山川所在。兵部侍郎松筠为陕甘总督时重其学品,亲至卧榻问疾,索未刊著述,献之以《史记注》付公,泣曰:“坫疾不起矣,三十年精力尽于此书,惟明公怜之,勿使蜡以覆车焉。”是时侍郎有伊犁将军之命,曰:“塞外不能事剞劂,当录一副本,原稿必寄子也。”后江都韦佩金书城为广西凌云县知县,获谴谪塞外,戍满南还,公知书城与献之同举于乡,以原稿嘱书城付献之,献之捧书,泣曰:“我不能复见公矣。”至公为两江总督时,献之先四年死,而书城亦化为异物。公皆赒恤其家。嗟乎!当今士大夫能谦益下士,故旧不遗,如公者有几人哉!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四:坫字献之,溉亭弟也。少颖敏,精小学。游京师,朱笥河学士延为上客。乾隆甲午副贡。客关中毕中丞所,与方子云、洪稚存、孙渊如讨论训故、舆地之学,后官乾州州判。著《诗音表》、《车制考》各一卷、《论语后录》五卷、《十经文字通正书》十四卷、《新斠注地理志》十六卷。工小篆,不在李阳冰、徐铉下。晚年右体偏枯,左手作篆尤精绝。尝注《史记》,详于郡县沿革山川疆域。陕督松筠公重其品学,亲至榻前问疾,索未刊著述,献之以《史记注》付之,且曰:“三十年精力尽于此书。”

包世臣《艺舟双楫》卷八附录二《钱献之传》:君讳坫,字献之,姓钱氏,江苏嘉定人。钱氏祖吴越武肃王,散处江浙,多贵盛,然以嘉定为望。君季父少詹事大昕,通经史百家言,为三吴老宿。君沉博不及詹事,而精当过之。学者所为称疁城二钱者也。君少孤,贫,于世事无所通晓,独好读古书。乾隆中,士习朴陋,率诵《四子书》,本经各一部,时文数百首,以资弋获。其全读《左氏传》、《礼记》者,父兄辄以为务外废正业,同辈亦相率嘲笑。君年十二,已无力就外傅,顾闭户读书十三年,《三礼》、《左氏春秋》、《毛诗》、《史记》、《汉书》、许氏《说文解字》、杜氏《通典》及马、郑、孔、贾之言,皆能错综其义。年廿五乃娶。三日,即彻夜读书如故。君故未习宋人经说,始就小试以汉说说之,有司至不能句读黜之至再,乃补弟子员,贫无以自存,乃入都就詹事。时都中尚为诗,声酒征逐,以为名高,而君不能韵语,詹事以君通许氏书,乃命习篆,时都中能作篆者唯学士翁方纲,遂购李阳冰《城隍庙碑》昼夜习之,三月不能成字,忽患痫,医者诊之,脉无病,而手足厥冷,目瞠视,鼻微有息而已,如是者七日,忽中夜跃起,濡墨作篆书,《乾》卦象毕,不胜饿而寝,翌早詹事来视病,君尚未寤,见案上篆一纸,大惊,君病顾已解,詹事问病状,君答曰:“儿故无病。儿梦至石室中,见唐巾老者指授儿作篆,七日夜不得少间,作成,辄批抹,最后书《乾》卦象,老者曰:‘此可矣。’儿遂觉。”追忆笔势中夜作此幅,詹事细询梦中所见,盖即少温,云翁公闻之,即从君索书,叹绝,以为神授。一日君篆书遂名天下。君名既藉甚,试官物色君文,辄失之,以副榜贡生就职直隶州州判,从陕西巡抚毕沅游,遂官于陕二十余年,历署文山县、乾州、华州事。……所著书有《汉书地理志注》、《许氏说文解字注》若干卷,皆能驳正前人之误,不为异说,而要归于是,已板行。君在陕多得古人金石,其文字尤瑰异者,绘而版之,为图说若干卷。数十年来,三代、秦、汉之法物多见于世,而世之知古者亦渐多,君其始事也。近世士人争为经学、小学、金石学,大抵疏剔字句小节,不能旁通其大义,又皆矜己屈人,莫适于用,唯君以书生薄宦,安则抚民,危则拒敌,迹其本末,斯可以为不愧者矣。《补史记注》百二十卷、《十六国地理志》及诗文集皆藏于家,未版行。君病归,以嘉庆八年始与余相识于苏州府署,时君已六十余,而余齿方弱,又所学不相似,然君一见余,而深器之曰:“吾周行天下,识人无如包君者。”又常谓人曰:“南阳有田可耕,而犹吟梁父。今包君身困至是,率口必及民间疾苦,绝无怨尤不豫之色,是其所负者大而且远,贤于古人必矣。今日包君自给不足,异日衣食天下者必包君也。”又曰:“包君诗妙接陈思,而赋如平子,观其与人书累千言,皆率笔,无稿草,然条鬯雅密,近眉山父子。吾以专家之学与之言,彼略一涉之,则数十年沉精所得不过也。自古文人少所树立,皆器褊好气矜,不自检饬,今包君可谓纯净无疵者矣。”然君初至吴,当事仰望丰采,结纳唯恐不及,卒以极推余,故见嫉于当事,而君境以益困,君不悔,其称余益力。君以嘉庆十一年十一月某日卒于吴寓,年六十有六。(下略)

潘奕隽《三松堂集》文集卷四《陕西乾州州判钱献之传》:君讳坫,字献之,中式乾隆甲午科顺天乡试副榜贡生,就职州判,游关中,巡抚毕公沅以其才奏留陕西,补授乾州直隶州州判,历署兴平、韩城等县。又以乾州兼署武功县,请终养回籍,病风痹,亲没,终制,不复出,侨居苏州,客游维扬,归而疾作,卒于苏州,春秋六十有三。君之兼理武功也……盖君之为吏位虽卑,而能尽其职如此。君又深通小学,兼工篆隶书,晚病风痹,以左手作书,时人珍之。所注书已刻者有《汉地理志》十六卷、《石经文字通正书》十四卷、《论语后录》六卷、《尔雅释地四篇注》二卷、《车制考》一卷、《诗音表》一卷、《古器款识》四卷、《古镜图》二卷、《说文解字斠诠》十五卷,行于时。未刻者有《史记补注》一百三十卷、《汉书十表注》十卷、《内则注》二卷、《圣贤冢墓图考》十二卷、《骈体文》二卷,藏于家。配曾氏。子三人:乔生、同生、悦生。

钱林《文献征存录》卷八、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十二皆有传,存目。

洪亮吉《卷施阁集》文乙集卷六《钱献之〈九经通借字考〉叙》:昭代尚文,百为具举。六书之学,近乃益昌。王工部订楚金之讹,孙文学校德明之阙,皆有成书,附于小学,然尚未及雠校九经,正其文字,如高密定礼堂之本,传可无疑,江式就太常之编,闻而竞写,则演赞次列,犹有待焉。钱君献之,夙操记事之觚,早究结绳之学,研六经从文字入,故时析精微;研文字又从声音入,故尤明通假。以丙申之春,为《九经通借字考》十四卷。(下略)(www.xing528.com)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十三:《论语后录》五卷,钱氏四种本,国朝钱坫撰。……汉时《论语》有齐、鲁、古文三家,孔安国传古文,张禹则以鲁参齐,郑君则以古兼考齐、鲁,何晏集诸家解,折衷至是,后之学者宗焉。十兰因就《集解》作为《后录》,其例有七:一考异本,二校谬刊,三钩佚说,四补剩义,五正旧注,六采通论,七作众说。凡五百七十余条,以附于《集解》之后,大都于《集解》之外,博稽群籍,括古义,以自成一家之书。吾友宋虞廷翔凤撰《论语纂言》,采录之者几及其半,岂深有取于是书欤?书成于乾隆乙未,自为之序。[2]

陈立《句溪杂著》卷一《书〈十经文字通正书〉后》:乙未,过夏京师,于同郡温君民叔处假得钱氏坫《十经文字通正书》,受而读之。其书取汉、魏传注及《史》、《汉》引经异同,以明古字通假源委,采录之功可谓勤矣,然其纰谬处亦多。汉人注经,有读若、读为、当为诸例:仍其本字,别取他义,读若、读如是也;破其字,别其义,而仍取诸同部之音,即异部而通假仍相近,则读为、读曰是也;若当作、当为,则是形声之误,不可通假(本段氏说)。钱氏概为收罗,不分畛域,其误一也。两汉经师,或由口授,或得壁中,或献民间,如《周礼》之故书,《士礼》之今文古文,《书》分伏、孔,《论语》异齐、鲁,皆是,其异文讹字亦不过如今之宋本、毛本、监本之不同耳。其中可通者固多,然传写之错,口语之讹,绝不相涉者亦不少。钱氏广为采录,无所弃取,其误二也。汉人引经有以训诂代本字,《史记》之引《尚书》,两汉奏疏传注之引诸经,如“克”之作“能”,“以”之作“用”之类,不可枚举,然如“初”、“首”可以训“始”,不得径通作“始”也,“林”、“烝”可以训“君”,不得径假作“君”也。钱氏浑谓假借、形声不分,其误三也。许氏《说文》多经后人窜定,久非汝南元本,如引“丽乎土”之作,“丰其屋”之作寷,皆是。钱氏承讹沿谬,喧伪乱真,其误四也。今世所传汉学,惟“三礼”、《毛诗》、《公羊春秋》而已,外如马、郑之《书》,京、孟、荀、虞之《易》,三家之《诗》,贾、服之《左传》,舍人、樊光、李巡、孙炎之《尔雅》,全书虽已亡佚,而孤文只义见于他书所征者,其异文别读皆足为假借之资。钱氏概从阙如,未经引及,其误五也。大抵假借之道,不外二科:同部假借,谓之迭韵;异部假借,谓之双声。非此,皆误字也。但周、秦部分严于汉、魏,如东、钟之通冬,支之转歌,脂之转真,微之转文,之之转蒸,鱼、元之转歌,汝南已多破其畛域,然通转之中亦自有一定之限,非如后世之强生枝节,妄为分合,轇轕而不通,如许敬宗、刘平水诸人也。昔人以段、钱并举,读《说文斠诠》一书,已病其疏略,及读此书,其旁通曲证不可谓于小学无补,于音韵之学或有未究,去金坛之学远甚。谨条其谬误者近二百事,故识数语于简末云。

钱坫《诗音表自序》:《诗序》云:“情发乎声,声成文谓之音。”声谓之成文者,声,宫、商、角、徵、羽也。郑氏以为宫商上下相应,单出为声,杂比为音,音讹律则乱,律不正则乐亡,诗即乐也。故言《诗》者必考律,而言律者必正音。正音何先?先双声。双声者何?皃声也。凡古人之以两字相续者,非有所本,古人皆以意造,或以其形,或以其事,或以其声,皆肖之耳。故皃者,意也,取其意之近似也。又曰然。然之言如也,亦近似之辞也。凡古人言然如若,皆皃声。双声既著,究出送收。声之始,发为出,从为送,终为收。五声各有出,各有送,各有收,则为三类,是为三声。又古人溪群同,透定同,穿床同,床审亦同。古人因其同而送声,以之重焉,纯如皦如之道通矣。三声既著,究通声。通声者何?侯音也。侯何以谓通声?侯者,生声之母,诸声为子,母以统子也。故火为侯音,火之言化,声从此而化也。……通音既著,究本声类。宫、商、角、徵、羽各自为其类也。本声既著,究来音。来者,声之归宿。凡人生而有声,侯音既具,而归宿必于来。来又声之所自生也。(下略)[3]

钱坫《论语后录跋》:《论语》一书,杂出七十子门人所记。案其时在六国之际欤?如孟武伯卒在哀公之后,其子敬子已得称谥。子夏退老西河,为魏文侯师。曾子尝以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为之罪,而曾子卒事独详。曾子少夫子四十六岁,当夫子之卒,为二十七岁。夫子卒于哀公十六年,《左传》终哀公二十七年,岁在甲子,其明年为周元王元年,去文侯即位计五十一年,曾子是时九十岁矣。《论语》之作,犹在其时后乎?独怪诸弟以所事夫子事有若,而《论语》则有子、曾子、闵子并称为“子”说者,疑以三子之门人所述傥有之欤?其于子夏、子游、子张或多讥刻,去夫子益远,微言已绝,人各是其所师,遂互相标榜邪?……诸弟子所称皆夫子遗言也。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文质份份之谕也。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温故知新之论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答子路成人,子张述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对哀公问政,子夏传之彖传,丧过乎哀,即致乎哀而止之说也。《系辞》履以和行,即礼之用和为贵之义也。由是遇齐程木子,则大德小德之闲辨,议鲁、孟、庄子,则观志观行之义通。然则《檀弓》所载,曾子、子游、有子所论自不诬矣。

【注释】

[1]盩厔,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置,县址设在今陕西周至县终南镇,以“山曲曰盩,水曲曰厔”而得名。

[2]今按: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征引是书亦极多。

[3]见《音韵学丛书》第九册,第543~54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