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述祖:清儒学家珍艺先生

庄述祖:清儒学家珍艺先生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儒学案》卷七十四《方耕学案中·方耕家学·庄先生述祖》:庄述祖,字葆琛,所居室曰珍艺宦,学者称珍艺先生。《清史稿·儒林二》:庄述祖,字葆琛,武进人。述祖,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明畅吏治,刑狱得中,豪猾敛迹。述祖传存与之学,研求精密,于世儒所忽不经意者,覃思独辟,洞见本末。(下略)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十五《珍艺先生传》:先生姓庄氏,名述祖,字葆琛。

庄述祖:清儒学家珍艺先生

《清儒学案》卷七十四《方耕学案中·方耕家学·庄先生述祖》:庄述祖,字葆琛,所居室曰珍艺宦,学者称珍艺先生。父培因,为立耕弟,乾隆甲戌一甲一名进士,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先生十岁而孤,从世父游,潜心经术。乾隆庚子成进士,选山东昌乐县知县,调补潍县。明畅吏治,刑狱得中,豪猾敛迹。署曹州府桃源同知,以母老乞养归。嘉庆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七。其为学原本家法,研求精密,于世儒所不经意者,覃思独辟,洞见本末。“五经”皆有撰述,而于《尚书》、《毛诗》、《夏小正》,考证尤勤。并校订《尚书大传》、《逸周书》、《白虎通义》诸书,凡舛句讹字,佚文脱简,易次换第,草薙腋补,咸有证据。又深通六书之学,于古籀文字、转注谐声及《说文》偏旁条例亦皆疏通而证明之。晚年尝为口号曰:“惯看模黏字,专攻穿凿文。”盖纪实也。生平著书甚富,其刊行者有《尚书今古文考证》七卷、《毛诗考证》四卷、《毛诗周颂口义》三卷、《夏小正经传考释》十卷、《五经小学述》二卷、《历代载籍足征录》一卷、《白虎通义考》一卷、《辑白虎通义阙文》一卷、《说文古籀疏证目》一卷、《石鼓然疑》一卷、《弟子职集解》一卷、《汉铙歌句解》一卷、《珍艺宦文钞》七卷、《珍艺宦诗钞》二卷。其外尚有《诗纪长编》一卷、《乐记广义》一卷、《左传补注》一卷、穀梁考异》二卷、《论语集解别记》二卷、《五经疑义》一卷、《说文古籀疏证》二十五卷、《说文谐声考》[1]一卷、《说文转注》一卷、《钟鼎彝器释文》一卷、《声字类苑》一卷、《史记决疑》五卷、《天官书补考》一卷。及校定《尚书大传》、《逸周书》、《孔子世家》、《列女传》等书,皆藏于家。(参史传、李兆洛撰《传》、宋翔凤撰《行状》)

清史稿·儒林二》:庄述祖,字葆琛,武进人。世父存与,官礼部侍郎,自有传。述祖,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明畅吏治,刑狱得中,豪猾敛迹。尝勘硷地,众以为斥卤也,述祖指路旁草问何名,曰马帚。述祖笑曰:“此于经名荓[2],《夏正》‘荓秀’记时,凡沙土草荓者宜禾,何谓硷?”众皆服。甲寅,以卓异引见,还,檄授桃源同知。不一月,乞养归。著书色养者十六年,未尝一日离左右。二十一年,卒。述祖传存与之学,研求精密,于世儒所忽不经意者,覃思独辟,洞见本末。著述皆义理宏达,为前贤未有。以为《连山》亡而尚存《夏小正》,《归藏》亡而尚有仓颉古文,略可稽求义类。故著《夏小正经传考释》,以斗柄、南门、织女记天行之不变,以参中、大中记日度之差,以二月丁卯知夏时,以正月甲寅启蛰为历元,岁祭为郊,万用入学为禘。著《古文甲乙篇》,谓许叔重始一终亥,偏旁条例所由出,日辰干支,黄帝世大挠所作,沮诵、苍颉名之以《易》结绳,伏羲画八卦作十言之教之后,以此三十二类为正名百物之本。故《归藏》为黄帝《易》,就许氏偏旁条例,以干支别为序次,凡许书所存及见于金石文字者,分别部居,书未竟,而条理粗具。其余“五经”悉有撰著,旁及《逸周书》、《尚书大传》、《史记》、《白虎通》,于其舛句讹字,佚文脱简,易次换第,草薙腋补,咸有证据,无不疏通,旷然思虑之表,若面稽古人而整比之也。所著《夏小正经传考释》十卷、《尚书今古文考证》七卷、《毛诗考证》四卷、《毛诗周颂口义》三卷、《五经小学述》二卷、《历代载籍足征录》一卷、《弟子职集解》一卷、《汉铙歌句解》一卷、《石鼓然疑》一卷、《文抄》七卷、《诗抄》二卷。

《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一》:存目。[3]

宋翔凤《朴学斋文录》卷四《庄珍艺先生行状》:先生姓庄氏,讳述祖,字葆琛,所居室曰珍艺宦,学者称珍艺先生。先世自金坛迁常州府武进县,遂为常州望族。……先生甫十岁,居丧如成人。时伯父侍郎公于“五经”皆有论说,彭恭人之季弟二林先生为文精深,先生皆取法焉。弱冠,娶侍郎倪公承宽女,凡族党故旧皆通显要津,未始染奔竞之习。乾隆丁酉,以官卷中江南乡试,庚子成进士。相国阿桂公以先生故人子,欲罗致之,避嫌不往谒。时和相用事,阿公之门下士稍稍去,亦以是疑先生。殿试卷已授进呈,后卒置十卷后,引见归班铨选,先生遂归奉母以居。先是以经学之外,制诗赋、词章甚富,以不入翰林,遂弃去,从事小学,治许氏书,以先求识字,谓六书之义,转注、谐声最繁,而无定说,用《尔雅》之例,编《说文转注》,用《广韵》例,又博考三代、秦、汉有韵之文,编《说文谐声》,《说文》之学以是遂明,而周、秦之书无不可读者。遂校《逸周书》,解《夏小正》,《诗》、《书》次第皆有纂著,而部议至,谒选得甘肃崇信县,以亲老例改山东昌乐县。辛亥六月之任,逾年调潍县,明畅吏治,刑狱断罪,堂皇坐决,不假幕客,尟有失当,治豪滑皆敛迹,前官交仓库有缺,辄撙节以补之,大吏则恭敬以事之,时时以老母为念,不敢矫激以贻忧也。治潍五年,尤培奖士林。邑人韩公复守濂、洛之说,意气傲岸,先生礼敬如父执。诸生傅廷兰,寒士修谨,以孝廉方正荐于大府,于童子试所识拔登科第者,相继两充同考官,所荐皆经术士,亦辄以经义断事。……后生以学问就正,谆谆诲诱,未尝有所隐也。尝云:“吾诸甥中,刘申受可以为师,宋虞庭可以为友。”翔凤先母为先生女弟,己未岁归宁,命翔凤留常州,先生教以读书稽古之道,家法绪论,得闻其略。(下略)

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十五《珍艺先生传》:先生姓庄氏,名述祖,字葆琛。先世自金坛迁常州府武进县,遂著籍。……嘉庆二十一年六月廿三日卒,侍郎公博通六艺,高朗阔达,于圣人微言奥义能深探而扩言之。先生渊源既邃,益研求精密,于世儒所忽不经意者,蹈间覃思,独辟天地,以为《连山》亡而尚存《夏小正》,《归藏》亡而尚有仓颉古文,略可稽求义类,故著《夏小正经传考释》……皆义理宏达,洞见原本,为前贤所未有。“五经”悉有所撰著,旁及《逸周书》、《尚书大传》、《史记》、《白虎通》,于其舛句讹字,佚文脱简,易次换弟,草薙腋补,咸有证据,无不疏通,旷然思虑之表,若面稽古人而整比之也。所著书三十七种,若干卷,惟《夏小正》已具甲乙篇,未竟而条理粗备,俟有志者成之。余皆启其端绪,引而申之者,存乎其人焉。李兆洛曰:今世所谓学者,求其向慕于古初难矣。其有综览多闻,希自标异,或袭古猎说,因而重之,或貌古色,取窜而有焉,皆未尝求之于心,而苟恣于口耳之间者也。心求之者,神与古冥,念之所发,思之所触,回翔反复,无不于是而后精融形释,不期而与之化焉,而后古人之神与之相通,动念措思无不古人也,于是著之于言,高薄穹颢,微入翲忽,悉成典要。读其书者,遂若接古人于一室,可与酬酢晤言,而凡猥之识,鄙悖之想,不自知其泯焉尽也。兆洛盖读先生诸书,而恍然遇之焉。

桂文灿《经学博采录》卷二、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二皆有传,存目。

庄述祖《校定白虎通义目录自序》:汉石渠、白虎论“五经”,先诏诸儒考详异同,作议奏,既纂辑其事,谓之《通义》。《艺文志》有宣帝时石渠论《书》、《礼》、《春秋》、《论语》议奏,及五经杂议,杂议亦石渠论也,皆亡逸。白虎议奏,旧不注于簿录,今《通议》虽不备,犹行于世,此儒林之渊源,策府之秘奥也。流传久失真,雠校家不知阙疑之义,杂滥他书相糅舛,卷帙混淆,妄加名目,类别失伦,脱简间编,文字讹者无虑千百数,读者难之。惜一代大业,重六艺旧闻,考迹传记,博采事类,略揃补拾,裒异同,演正义,区真伪,按存佚,以缀阙文,以备经部之一,凡四卷为四十三篇,入阙文一篇。

庄述祖《白虎通义考自序》:汉中兴初,五经立学官者,《易》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穀梁春秋》甘露中曾立之,光武欲立《左氏》,诸儒廷争者累日,既得立而既废。建初中,选高才生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顾第以广异义,此功令也。《白虎通义》杂论经传,《易》则施、孟、梁丘经,《书》则伏生传及欧阳、夏侯大指相近,莫辨其为解故,为说义也。经二十九篇外,有“厥兆天子爵与五社”之文,在《亡逸》中(今本亡作无,或误以为《周书·无逸》篇者,非也),《诗》三家则鲁故居多(《礼乐》篇诗传曰,大夫士日琴瑟御,又传曰,天子食日举乐。皆鲁诗也。见《公羊解诂》。又《辟雍》篇及阙文和鸾,皆引鲁训)。《艺文志》所云,最为近之者也。韩《内传》毛《训故》亦间入焉(《宗族》篇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今本作礼曰。《通典》引此,作毛苌曰。《嫁娶》篇引《传》曰,阳倡阴和,男行女随);《春秋》则《公羊》而外,间采《穀梁》,《左氏传》与《古文尚书》,当时不立学官,书且晚出,虽贾逵等以持明古学议北宫,而《左氏》义不见于《通义》。九族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书》古文义也。在经传之外备一说,不以为《尚书》家言(详见《宗族》篇)。《礼》经则今《礼》十七篇,并及《周官》经,传则二戴有谥法、三正、五帝、王度别名之属,皆记之逸篇也。《乐》则河间之记,《论语》、《孝经》六艺并录,傅以谶记,援纬证经。自光武以赤符即位,其后灵台郊祀,皆以谶决之,风尚所趋然也。故是书论郊祀(阙文),社稷灵台,明堂封禅,悉隐括纬侯,兼综图书,附世主之好,以绲道真,违失六艺之本,视石渠为驳矣。夫《通义》固议奏之略也,石渠论既亡逸,而白虎议奏,当时已颇珍祕,学者罕能言之,使后之人概无以见两代正经义、厉学官之故事。由略以求其详,于是乎在。作《白虎通义考》。(www.xing528.com)

杨向奎《方耕学案》:其为学严本家法,于今文义法少所发挥,而深通六书之学,但仍持今文家言,右《公羊》而左《左氏》,如云:“《春秋》之义,以《三传》而明,而《三传》之中,又以《公羊》家法为可说。其所以可得而说者,实以董大中综其大义,胡母生析其条例,后进遵守不失家法,至何劭公作《解诂》,悉隐括就绳墨,而后《春秋》非常异义可怪之论皆得其正。凡学《春秋》者,莫不知《公羊》家诚非《穀梁》所能及,况《左氏》本不传《春秋》者哉!假设无诸儒之句剖字析,冥心孤诣,以求圣人笔削之旨,则缘隙奋笔者皆纷纷籍籍,以为《左氏》可兴,《公羊》可夺矣。”(《夏小正经传考释·自序三》)尊何休之《公羊解诂》,以为使其中微言大义,悉隐括就绳墨,而后《春秋》之非常异义可怪之论,皆得其正,而《公羊》在《三传》中,高于《左氏》及《穀梁》,可以论定。后来虽有诸儒之缘隙纷纷,终不能“谈经夺席”也。[4]

【注释】

[1]说文谐声,书名。清庄述祖撰。一卷。今传于世。此书在博考先秦韵文的基础上,取《说文》中形声字,依《广韵》体例编次。(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第354页)

[2]荓,草名。又名荔草,俗名铁扫帚。叶可造纸,根可制刷。亦用以为止血、利尿药。《管子·地员》:“蒌下于荓,荓下于萧。”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蠡实》:“荓音瓶,马帚也。此即荔草,谓其可为马刷,故名。今河南北人呼为铁扫帚。”

[3]详见中华书局本第17册,第5542~5543页。

[4]见杨向奎《清儒学案》第四册,第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