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高结构设计与低结构实施”具体是如何实施的呢?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我们摸索出了两条主要实施路径:课前教师精心预设情境与载体,课堂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
(一)高处创设情境,低处留足空间
要做到课堂“低结构实施”,关键是课前教师要提前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搭置合理的层次台阶,提供恰当的原型,预设巧妙的点拨,通过这一连串的准备工作,设计好一个完整的教学情境。等到上课铃响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都是学生的。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了知识,也进行了思考。正是这样的高低结构结合,使一节课从开始的无序热闹,逐渐汇总成思维激荡,高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样“低结构实施”的课堂,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在“过程”中学会学习,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和反思去“生产”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完成转识成智的过程。
(二)分层照顾差异,公平激发参与
对学生的成长来说,课堂的开放包容性十分重要。教师要努力创设课堂环境,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所有的学生都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事实上,这一点非常难做到,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学习层次的差异。分层教学或许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我校也在进行着分层走班的尝试。(www.xing528.com)
同时,我们也在探索用高低结构结合来解决以上问题。从“高处”来说,就是教师要详细了解和跟踪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教学设计时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低处”来说,就是在具体的课堂上,教师要时刻不忘营造一种开放包容的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师生的思维互动。我校的很多教师,在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之后会延长等待时间。事实上,随着教师提问后等待时间的延长,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而且学生对问题的响应程度和思考深入程度均有所增加,这也是“低处留足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的“等会儿”,给学生以思考、回忆、想象和构思的时间,这对所有学科的教学都具有普遍意义。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我校的教师对作业也进行了思考,在“高结构设计”基础上开发出了“低结构实施”的团队作业,以期提高不同学力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用隐蔽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慢慢养成团队合作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说,在这种高低结构结合的课堂上,学生体验到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高品质的智慧形成方式,也是一个最大化激发出学生潜能的过程。
高低结合,张弛有度,收放得法,既能保障学生学科素养丰厚扎实,又能给学生个性、潜能展现与发展的空间——我校师生在高效课堂的探求中共同成长,领悟“高结构设计与低结构实施”中“眼高手低”的奥妙。
(原载于《现代教学》2015年11A第21期,有改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