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开始,我们从高三化学复习课的高效化入手逐步进行教学研究实践,体现了以点到面、案例提炼、循序渐进、深化创新、普适推广等策略,运用了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
(一)以点到面,凝聚内核
“高低结合”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始于高三化学复习模式的构建。参与研究的教师依据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先后在学案设计、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构建了高三化学学科复习教学策略链,如图2所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师生双主体的教学行为要求,初步形成了由“新课导入”“突破难点”“课外巩固”等模块组成的高三化学学科复习新模式。
图2 高三化学学科复习教学策略链
通过试点进行,我们在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做法后,开始向其他课型推广,开展普适性的验证,逐步形成科学完整的教学策略。经过实践探索,项目组在整合高一、高二新课教学模式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三动培育三力”的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前驱动——编撰文本,适时点拨,夯实“基础学力”;课堂互动——创设载体,收敛精讲,培养“思维能力”;课后自动——精心组题,培育自信,激发“心理动力”。整体实施结构如表5所示。
表5 “三动培育三力”的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续表)
经过4年多的反复实践,项目组将化学高效课堂理念最终升华为“眼高手低”几个字。“眼高手低”指“高结构设计”与“低结构实施”相结合,保障学生学科素养丰厚扎实,给学生个性、潜能展现与发展的空间。
(二)案例提炼,集约归纳
在大量的实践案例中,项目组逐步归纳出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手段和方法,同时又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检验和修正,使实践研究更加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例如,项目组针对课前驱动环节中编撰文本这一项工作,提出了“目标专一化、表达简约化、梳理有序化、集成结构化”等原则。项目组用三年时间编撰了高中化学全部导学案(共计835页210课时)。这套导学案作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有效地改进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循序渐进,层层深入(www.xing528.com)
以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为发展线索和维度;以课前驱动、课堂互动、课后自动为主要内容,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在层次上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的跨越发展。
初级层次。布鲁纳认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是激发其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们在进行最初的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时,借助信息技术,创建了多维实验助学系统,通过现场演示、视频演示、模拟演示、对比演示等方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助学功能,为学生创造更有利的学习条件,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更为生动、自主、有效。
中级层次。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认知加工过程和认知结果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起到直接作用。项目组认为,课堂互动过程应该以生成开放、学生参与为主,通过留有创造空白,培养发散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习激情;通过挫折感培养,激发学习潜能。教师要善于使用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思维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高级层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对“高低结合”高效课堂的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凝练。高结构设计强调的是“常道”和“有方”,低结构实施强调的是“无定法”。在高结构设计的“常道”里包含着两点:一是对教学本质是育人这个“常道”的坚守,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一切从人出发,接纳人、尊重人、发展人,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高结构地统筹在课堂预案内;二是对教育教学规律这个“常道”的坚守,所以我们旗帜鲜明地传承与发展历次课改中探索积累下的那些已被证实有价值的教学思想、教学流程、教学规律。从这两个“常道”,不难看出高结构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低结构实施则是“无定法”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它时刻提醒我们在坚守育人立场和教学规律“常道”的基础上,不断跳出惯性思维,探寻课堂教学新方法路径。
总而言之,初级层次注重教学资源的挖掘;中级层次强调自主学习的引导;而高级层次关注教育理念的转变。
(四)结合综改,深化创新
除了致力于符合本校实情的本土研究外,我们还悉心研究了国内外流行的“翻转课堂”模式,它与我们的“高低结合”化学高效课堂理念在教育理论基础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操作方法与切入口上又不尽相同。借“翻转课堂”之“石”,攻“高低结合”之“玉”,我们汲取了国内外同类学校关于“翻转课堂”模式研究的经验与教训,去芜存菁,结合现实教育环境,进一步创新了师生有效互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形式,努力在研究实践中构建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更基于学生基础的“高低结合”化学高效课堂。
(五)普适实践,验证实效
借上海市第三期名师基地与虹口区化学学科高地成立的契机,项目组于2012年起,先后在奉贤中学、闸北八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北虹高级中学、虹口高级中学、钟山高级中学等区内外兄弟学校开展普适性验证。
一开始,项目组发现虽然进行了同样的教学设计,但实施效果却不理想。追根溯源,“高低结合”必须基于学的基础。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高结构设计”与“低结构实施”时,不但要考虑学科,更要考虑学生,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进行不同的设计与实施。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兄弟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更精准、更有效的教师主导,对于眼界较开阔、知识面较广、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兄弟学校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可以调整“低结构实施”的开放程度。
所以,我们邀请兄弟学校的老师共同参与研究并进行实践探索,基于学生的不同基础,考虑教师“高结构设计”为学生提供的帮助支持需要到什么度,考虑教师“低结构实施”中留空留白需要到什么度。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各校最终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既使得本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获得了更大范围的社会效益,同时也让“高低结合”化学高效课堂得到了普适性的验证,获得了更多改进和提升的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