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定力的借力才是真正的教育智慧。如果顺势借力是把握时代脉搏,那么,保持定力就是不忘初心。近十几年是我国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各种教育思潮、流派百花齐放。但也造成了不少基层的学校和一线的教师无所适从,今天跟这个风,明天追那个潮。跟来追去,丢了初心,失了自我。
学者们普遍认为,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存在着明显的“钟摆现象”——时而偏向个人本位,时而偏向社会本位;时而偏向标准化,时而偏向个性化;时而过于严格,时而过于宽松。可以看到的是,美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其实都在向中国学习。日本2006年“新要领”的再修订,意味着对日本过往“宽松教育”的逆转。而近几年英国引入中式数学教学方法的消息,更增加了人们对东方“严格教育”的“好感度”。
教书30余年,我经历了多次教改,越发意识到,在教改中既要顺势借力,更要有定力。这种定力建立在对教育本质规律、对学生成长特征、对社会发展需要、对家长现实需求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取其最大公约数。真正的教育智慧是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高考改革是如此,学校发展也是如此。我们一定要思考,哪些一定要顺势而变,哪些是要永远坚守的初心。
有质量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2017年9月8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行了深入阐释。在讲话的第二部分他提出:“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文献中,在教育部领导的文章和讲话当中,第一次看到“课堂革命”这样的词语。(www.xing528.com)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模式基本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现在的课堂,也就是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很难培养出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于课堂存在问题的严重性,陈宝生部长才没有用“课堂改革”的提法,而是用了“课堂革命”的提法,这也表明国家改革课堂的坚定决心。
对于课堂革命、课堂质量的理解,可以有两个维度,一是“一定要有分数”,二是“一定不只有分数”。此前,我校一直强调课堂的高结构设计和低结构实施。高结构设计的脉络化指向的是分数、基础学力,而低结构实施的情境化指向的是个性、创新能力。这样的课堂革命就是要牢牢把握质量的生命线,基于分数、超越分数,既要育分,也要育能,更要育人。有一名教育学者,说过关于课堂的三句话: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他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是服务于教育目标而存在的,所以课堂的有效性是判断课堂品质的第一要素,要学得好,也要考得好。
作为一流的高中,理应培养一流的学生。为了造就这样的一流学生,我们要共同打造一流的课堂。让我们把对教育者初心的坚守,以定力体现在课堂质量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