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像画是西夏和元代两个时代将近三百年间的主要石窟壁画题材。这里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教尊像,如药师佛、观音菩萨、十六罗汉、水月观音等。
画水月观音像始于唐代。周昉在西京胜光寺塔东南院画水月观自在菩萨42,画史上有周昉“妙创水月之体”的称誉43。藏经洞出土绢画中有此题材,壁画中亦不少。画菩萨宝冠峨髻,璎珞严身,于石上结半跏坐,后有圆光,上有新月,下有碧波。白居易赞水月观音像云:“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44这十六个字,道出了水月观音画像的宗教神秘境界。
十六罗汉,作为一个洞窟壁画的主题,始见于西夏第97窟。南、北壁各绘八身,共十六幅方形构图。罗汉面相各不相同,其中那些浓眉大眼高鼻深目和各种形态的怪异者,令人联想起画史评五代禅月大师贯休所画十六罗汉“庞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态”45。这些西夏罗汉像,颇得贯休罗汉像“狂逸”的写意风格。
千手千钵文殊菩萨像,均结跏坐须弥山上,千手各持一钵,钵中各出一化佛,分布如圆轮。46须弥山耸峙于大海中,上有双龙缠绕,日月相对。
千手千眼观音,不同时代、不同画工,在表现上有所不同,布局结构,颇不一致。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第3窟的千手千眼观音像一铺,人物较少。观音十一面,叠头如塔,千臂千手,摆列如轮。“每手掌中有一慈眼”47。敦煌变文中说:“千眼遥观,千手接应。”上部有飞天,两侧有功德天、吉祥天、婆薮仙、火头金刚、毗那夜迦等,布局严谨,造型真实,多为中原人物形象,有的衣冠如道教神像。线描纯熟,变化丰富,画面以圆润秀劲的铁线勾勒面部和肢体,用折芦描表现厚重的衣纹褶襞,用顿挫分明的丁头鼠尾描表现力士隆起的肌肉,又用轻利飘逸的游丝描画出蓬松的须发。为了刻画出不同的质感,作者使用了多种线描,既使形象更加真切感人,也显示了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
第61窟甬道南壁的巨型炽盛光佛,大约是元代修造窟檐时所绘。图中佛像坐轮车上,右手以一指顶法轮,前有诸天引导,车后龙旌飘扬,金刚力士跟随,上空有众多天人及天宫诸星宿(图5-8)。经云:“尔时释迦牟尼佛,住净居天宫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八部游宫大天九执七曜十二宫神二十八星日月诸宿,我昔于过去娑罗树王佛所,受此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法,于未来世中若有国界,日月五星罗睺计都彗孛妖怪恶星,照临所属本命宫宿及诸星位……一切灾难,自然消灭,不能为害。”48此画似与窟内以文殊为主像的内容密切相关。
(www.xing528.com)
图5-8 炽盛光佛 莫高窟第61窟
图5-9 回鹘王供养像 莫高窟第409窟
图5-10 回鹘王室女眷供养像 莫高窟第409窟
另一种为西藏式密教图像。第465窟壁画为萨迦派密教艺术,内容有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的五方佛,各种明王忿怒像以及双身合抱像,即所谓欢喜天、欢喜金刚。明王像面貌狞恶,裸体作舞蹈姿态,比例适度,线描细腻,晕染颇有立体感。这批壁画具有明显的来自尼泊尔和印度的影响,又有较多西藏原始宗教苯教成分,表现出萨迦派艺术的独特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