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氏统治时期,供养人画像的规模有了巨大的发展。首先供养人像已从门上、龛下进而占据甬道。南、西、北壁屏风下画小身画像各一排,为曹氏节度使衙门的大小官吏,画像人物范围之广,为前代所未有,画像的内容超出了佛徒发愿供养的意义。这些供养人画像使洞窟兼有了家庙和明堂的性质。五代、宋初供养人画像之盛,除去政治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之外,也是因为曹氏画院拥有一批擅长写真的画家。
北宋以后,供养人画像少了。西夏中期,出现过一些回鹘族供养像,其中第409窟的回鹘王及眷属供养像就是别具风格的肖像画(图5-9)。所画人物面相丰圆,王者戴龙纹白毡高帽,穿团龙袍,长靿毡靴,腰束革带、悬鞢七事。身后有仆从张伞扇,武士捧持兵器。女像头饰博鬓冠,穿翻领窄袖红袍(图5-10),与吐鲁番高昌回鹘时代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中回鹘供养人造型风格几乎相同。西夏时代,回鹘部落遍布河西走廊,东面有甘州回鹘,西面有高昌回鹘、龟兹回鹘,沙州有沙州回鹘。天会五年(1127年),“沙州回鹘活剌散可汗曾遣使入贡”49,石窟里留下了当时的回鹘王供养像亦是重要的文物遗迹。
图5-11 蒙古贵族妇女供养像 莫高窟第332窟(www.xing528.com)
西夏晚期出现了少数党项族女供养像,面相条长,戴步摇冠或毡冠,穿窄袖衫裙,着弓履。这大体上是从中原汉装改变而来的,即所谓改大汉衣冠。
元代供养人仅一两处,面相宽肥,戴笠帽,穿窄袖袍,六合靴。这就是蒙古民族服装“质孙”(一色服)。女供养人头戴颐姑冠,穿文绣衣,长裙曳地,身后有二女奴提携(图5-11)。这是蒙古贵族妇女的装扮。
西夏和元代的供养人画像虽为数极少,但在人物造型和衣冠服饰上,却鲜明地表现出民族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