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晚唐时期敦煌石窟艺术研究

晚唐时期敦煌石窟艺术研究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议潮统治河西,维护国家统一,沟通中西交通,发展农业生产。张氏家族笃信佛教,尊礼名僧。这一家族不仅控制了政权,同时也控制了神权。张议潮时期的洞窟形制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中心佛坛式。19张议潮时期的彩塑,大体继承了吐蕃时期的题材和风格。高僧塑像始于张议潮时期,是晚唐彩塑的新题材。

晚唐时期敦煌石窟艺术研究

沙州被吐蕃统治以后,吐蕃族的劳动人民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之间,阡陌相连,命运与共,出现了“义同一家”16的和睦景象。但是吐蕃奴隶主的残暴统治,却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沙州的老百姓曾多次进行过反抗斗争。龙舌张氏,世为大族,乃乘机于大中二年(848年)登高一呼,率众起事,占领敦煌、晋昌,自领州事,并修缮甲兵,既耕且战。唐朝中央政府于大中五年(851年)遣使至河西,设立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17咸通四年(863年)张议潮终于克服凉州,打通了通向长安的道路。

张议潮统治河西,维护国家统一,沟通中西交通,发展农业生产。咸通七年(866年)张议潮赴长安入朝,其侄张淮深继守河西,政绩也很突出。前后四十年间,已大体恢复了唐代前期的繁荣局面。18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出现了这一家族内部的权力争夺。大顺元年(890年),议潮女婿索勋杀张淮深一家。乾宁元年(894年)议潮十四女引军灭了索勋,立议潮孙张承奉为节度使。天祐二年(905年),唐朝将亡,张承奉建“西汉金山国”,自称“白衣天子”。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这一割据政权又投降回鹘,与回鹘结为父子之国。不久,贞明五、六年(919—920年),张承奉卒,政权转移到曹氏家族手中。

张氏家族笃信佛教,尊礼名僧。汉僧洪、慧苑,吐蕃僧法成等,都受到优待。这一家族不仅控制了政权,同时也控制了神权。在这种情况下,石窟的大量兴建也就是必然的事情。在大中以后的六十余个唐代洞窟中,有确切纪年题记证明属于张议潮家族时期建造的有:

大中五年(851年)洪建第16、17窟

咸通年间(860—874年)翟法荣建第85窟

咸通六年(865年)张淮深建第156窟

咸通十年(869年)索义辩建第12窟

咸通十二年(871年)奴婢母及女喜和等建第107窟

大顺至景福年间(890—893年)张承奉建第9窟

景福至乾宁年间(892—898年)何法师建第196窟

光化至天祐年间(898—907年)张承奉母阴氏建第138窟

天复三年(903年)建第192窟(www.xing528.com)

天祐三年(906年)建第468窟

根据敦煌石窟遗书和供养人题记能推断出相对年代的洞窟尚有不少,但仅就以上这些纪年题记,已经可以把张议潮时期的洞窟时序标志得十分清楚,从而为研究它们的前后关系和风格演变过程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张议潮时期的洞窟形制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中心佛坛式。有较宽较长的甬道,主室平面呈方形,中央设佛坛,环绕佛坛四周有通道。佛坛前有登道,后有背屏。坛上起马蹄形佛床,佛像列置在佛床上,佛床四周原有栏杆。背屏直通窟顶,犹如宫廷或寺院殿堂建筑的扇面墙,在洞窟里形如佛座背靠。这种洞窟形制模仿了当时寺院建筑的形式。洪所建的第16窟是最早一例,为晚唐的大型洞窟之一。

另一种为方形深龛式。与吐蕃时期方龛窟相同,为数最多,多为小型窟。

还有一种为中心龛柱式。形状与莫高窟早期中心塔柱窟相似,洞窟主室平面为长方形,前部覆斗顶,后部平顶,中央置方柱。方柱正面开方形盝顶深龛,龛内三壁画屏风,下有马蹄形佛床,实际上是把通常在洞窟正壁的深龛移到了中心方柱的正面(东向面)。这种形制仅第9、14窟等寥寥数例,实际上就是《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上所谓的刹心内龛。19

张议潮时期的彩塑,大体继承了吐蕃时期的题材和风格。龛内塑像多为小型,一铺七身或九身。而中心佛坛上的塑像,则规模超过吐蕃时期。索勋所建第196窟佛坛上塑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金刚宝座,后靠背屏。背屏上画菩提树,迦叶、阿难二弟子侍立左右,观音、势至二菩萨均作游戏坐,安详自若。此外北侧尚存北方天王一身(图4-8)。北侧游戏坐菩萨造型丰厚壮硕,高达二点六五米,显示出敦煌彩塑技法已臻成熟。

高僧塑像始于张议潮时期,是晚唐彩塑的新题材。第138窟前室有僧窟,内塑禅僧像,银脸、着田相袈裟。大中五年第17窟中的洪禅定像,面如俗人,神采奕奕,身裹山水衲,是彩塑肖像中的杰作。其身后北壁上画菩提双树,树上挂经包、水瓶,树下近侍女及比丘尼手中各执团扇,分立左右。

图4-8 佛坛及背屏 莫高窟第196窟

张议潮时期的壁画主要有下列几类:经变画、密宗图像、瑞像图,装饰图案、供养人画像和故事画,仍以经变画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