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唐代赋彩技巧发展与色彩绚丽

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唐代赋彩技巧发展与色彩绚丽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由于赋彩、渲染技巧发展到了高度纯熟的境地,使唐代前期成为敦煌莫高窟色彩最为富丽、绚烂的时期。唐代赋彩的特点还表现在叠晕和渲染(晕染)。所谓叠晕,是以同一色相的不同色度层层叠晕,色阶分明而又有立体感。盛唐时,仅一瓣莲花即叠晕多达十六到二十层,因而使色彩格外丰富、厚重,光耀炫目。

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唐代赋彩技巧发展与色彩绚丽

唐代壁画色彩丰富,除各种色相分别具有许多不同色度而外,又有许多调和色。所用颜料有石青、石绿、朱砂、银朱、朱磦、赭石、土红、石黄、藤黄、靛青、蛤粉、白土、金箔、墨等十数种。特别是由于赋彩、渲染技巧发展到了高度纯熟的境地,使唐代前期成为敦煌莫高窟色彩最为富丽、绚烂的时期。今天,在唐初的第322窟、贞观十六年的第220窟和神龙年间的第217窟等,可以看到保存大体完好的当时色彩的原貌。

唐代壁画与早期壁画情趣不同,画面写实,其装饰效果的取得,主要是通过色彩的巧妙配置,不同发展阶段的风貌呈现着明显的差异。唐代画师在地色运用上颇费匠心,有的以土红色涂地,赋彩浓重淳厚,含有前代的余韵;有的以土壁为地,色调温柔和谐,系初唐新风;有的发展了前代以粉壁为地的画法,色彩鲜艳明快,已大体上是盛唐的格调。一幅壁画或整个窟室的色彩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色。

唐代赋彩的特点还表现在叠晕和渲染(晕染)。所谓叠晕,是以同一色相的不同色度层层叠晕,色阶分明而又有立体感。盛唐时,仅一瓣莲花即叠晕多达十六到二十层,因而使色彩格外丰富、厚重,光耀炫目。渲染多用于表现人物的立体感。早期来自西域中原的两种染色法,经过隋代的融合、发展,再经过唐代初年的创新,形成了多种新的晕染方式:一种是中原传统晕染法在唐代的新形式,即在颊上染一团红色,如敦煌曲子词中所谓的红脸、莲脸、桃花妆、朝霞妆,其例可见于莫高窟第57、322等窟菩萨形象;另一种是在粉地上以淡色微微渲染,莹润洁白、素面如玉,例如第45、217等窟的菩萨形象;还有一种经过改革的西域式晕染法,如第321、220等窟的佛、菩萨形象,鼻梁上有一条表现高光的白线,保存着来自印度的某些影响。(www.xing528.com)

佛、菩萨像之外,天王、力士罗汉等形象,筋骨突兀和肌肉起伏,都有很强的立体感,其中第220窟的神将及力士、第217窟的罗汉尤其突出,亦是熟练运用色彩渲染技巧所取得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