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日上午9时30分至12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等单位在北京京西宾馆会议楼十四会议室举行“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会”,会上发布了《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正式宣布光绪帝死于急性砷中毒。
据《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称,常人口服砒霜60-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及头发上的大量砷,则由其腐败尸体溢流侵蚀所致。根据光绪帝临终前曾参与诊治的医生亲笔回忆录,以及搜集到的军机大臣的日记等史料,结合这次化验结果,得出并确定了“光绪帝属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而亡”这一结论。
《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由四家单位的十三名专家历时五年,经过缜密研究,分析大量照片、图表、数据,才得出了令人信服、有科学根据的研究成果。他们是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主任钟里满,清西陵文物管理处耿左车、李军、邢宏伟,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王珂、张永保、邹淑芸、夏普、李义国,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张新威、张大明、宋朝锦、潘冠民。
报告会上,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负责人钟里满先生、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主任耿左车先生、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高级工程师王珂先生、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张新威先生分别就各自负责的研究工作做了说明,并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有关研究步骤和方法、鉴定程序及结论做了详细讲解。对此,戴逸先生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这项研究工作,并认可得出的相关结论,即光绪帝死于急性砒霜中毒。
也许有人会问,这四家单位为什么会走在一起,通过化验等手段共同调查光绪帝的死因呢?
原来,2003年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到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采访,得知1980年清理光绪帝崇陵地宫时,光绪帝、孝定景皇后的头发被移至棺椁外,至今保存在清西陵管理处库房。学物理出身的编导钟里满认识到,这是一次解开历史上光绪帝死亡之谜的机会,于是他与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专家初步研讨之后,又征得河北省文物局、保定市文物管理部门及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同意,将多根(两小缕)清光绪帝头发送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29室进行测试。由此,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29室和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四个单位的相关人员逐步形成了目标清晰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他们根据开启光绪、隆裕棺椁时遗留下的一些头发、衣物,展开了大量细致艰辛的工作。该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作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清光绪帝死因研究”》正式立项。
课题组克服重重困难,运用侦查破案的思维方式,按照法医规范,分为初步检验、全面查证、毒物判定,最终做出结论。
初步检验。头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头发的主要成分是含硫的角质蛋白,约占97%,角质蛋白由氨基酸组成,它们提供头发生长所需的营养与成分。因此头发在参与人体代谢的同时,也能记录下特定时期人体积蓄的某些元素信息。因此,根据头发不同截段微量元素含量,就可以推算不同时期人体微量元素的摄取水平的多少,进而可以研究在一定时期内某些微量元素与外界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首先提取了光绪帝分别长26厘米、65厘米的两小绺头发,将光绪帝的头发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方法清洗、自然晾干后,分别剪成大约1厘米长的26截段和59截段,其中第二绺头发第一段和第五十九段,分别长4.5厘米和3.5厘米,对于处理好的这些头发段,逐一编号、称重和封装,然后用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微型反应堆仪器中子活化法,即核分析方法逐段检测光绪帝头发中的元素含量。结果显示,光绪帝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且各截段含量差异很大,于是专家们又提取了孝定景皇后的头发和同一时期一个普通干尸头发的砷含量。
另外,从理论上来说,长期服用中药的雄黄、雌黄、朱砂等也会导致砷、汞毒物等慢性中毒,直至病变死亡。而据档案记载,光绪帝在宫中被囚禁期间曾服用过中药,为验证光绪帝头发中的异常砷含量是否因长期服用中药导致慢性砷化物中毒所造成,专家们又将光绪帝的头发与当代慢性砷化物中毒的人的头发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光绪帝的头发中最高含砷量是慢性中毒患者最高含量的66倍,且砷分布曲线与慢性砷化物中毒者的砷分布曲线完全不同。因为在慢性中毒死亡的情况下,中毒者头发发根的含毒量会高于发中部和发梢,而光绪帝的情况与之相反,由此证实:光绪帝头发中的高含量砷不但属于异常现象,而且也不是由于服用中草药物造成的。
光绪帝死后穿的寿衣
光绪帝死后穿的寿衣裤腿残片
光绪帝死后穿的内衣
全面查证。为了扩大分析范围,在不能开棺的情况下,经过谨慎的研究之后,依照物质吸附和信息转换还原原理,提取了保存在文物库房的光绪帝部分肩胛骨、环椎骨、脊椎骨、肋骨等共七块遗骨及衣物样品测试。结果其肩胛骨、脊椎骨和每件衣物的胃区部位、系带和领肩部位的含砷量很高;内层衣物的含砷量大大高于外层。后来又对光绪帝棺椁内、墓内物品和陵区水土等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光绪帝头发上的高浓度砷物质并非来自环境沾染。光绪帝头发上的砷来自身体,身体上骨骼上的砷来自尸体的胃腹部,而尸体的衣服和陪葬物品上的砷则来自尸身的侵蚀,因为尸身上大量砷的存在,而其腐败尸体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
毒物判定。所有样品的检验结果仅为砷元素的含量,而其化合物的种类及有关毒性的确切信息并未明确。因为不同种态的砷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毒性。如无机砷的毒性大于有机砷,三价砷的毒性大于五价砷。砒霜(三氧化二砷)就是剧毒的三价砷化合物。(www.xing528.com)
另外,人体摄入的砷化合物的总量对其是否中毒及中毒死亡具有决定意义。为此,一是对光绪帝衣物中残渣样品不同种态砷(砷价态或形态)进行分析,采用了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连用分析法研究不同种态砷的比例关系,以判定可能导致光绪帝中毒死亡的砷化合物种类;二是对光绪帝尸体中的砷化合物总量进行测算,进而和人体砷中毒致死量进行比较,以推定其摄入的砷化合物是否能对其人体造成致命的伤害。
结论。通过以上各种检测和分析,最终得出的结果是:光绪帝头发上存在的大量砷元素的唯一来源是光绪帝的尸体本身,造成光绪帝死亡的真正原因是砷中毒。
对于光绪帝死因的破解,涉及“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液相色谱/原子吸收连用”等一系列现代技术,并有大量的综合分析和模拟实验。对此,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认为,“这项工作走出了一条超常规之路,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侦查思维解决历史问题的成功尝试,是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并肩合作的范例”。
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的参与并确认,光绪帝死于砒霜的结论似乎可以尘埃落定了,但实际上还有一些人对于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的结论抱有怀疑态度。他们的理由有二:
一是光绪帝脉案没有造假或被篡改的可能。脉案是几名医生和内务府官员、王公大臣在现场情况下写的,皇帝也有可能过目。而且大清国灭亡之后,这些尚在世的医生留有日记或有回忆录,脉案如有篡改或伪造,很难继续隐瞒。因此,光绪帝脉案是最可信的证据。
对持这种观点的人,戴逸先生说得好:“对这些脉案、药方,也要谨慎从事,考察它是什么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二是库房收藏几十年的光绪帝遗骨不具备检测条件。
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似乎只有检测遗体本身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同,然而实则他们之所以持反对意见往往觉得比支持更有存在感。
光绪二十五年二月二十日这一天的光绪帝脉案
光绪帝临终前的脉案
笔者认为,库房内光绪帝遗骨上的砷含量就是来自于遗体上,遗体上的砷含量会高于遗骨的。库房的部分遗骨上砷的含量都这么高了,都足以置人于死地,还不足以证明光绪帝死于砷中毒吗?
光绪帝死亡的真正原因终于在2008年11月得以确定,关于光绪帝死因的争吵也终于画上了句号,还以历史本来真面目。
然而,谁是害死光绪帝的元凶则成为人们再次讨论的焦点。对于这个问题,人们不难想象,光绪帝活着能是谁的最大威胁,谁最恨、最怕光绪帝,谁就是最有可能杀害光绪帝的凶手。当然并不排除几个人共有此心的可能,但谁又有这样的权力和便利条件呢?从光绪帝死前慈禧的一系列政治动作来看,慈禧对光绪帝的死是最知情的人。因此笔者认为,慈禧就是害死光绪帝的真凶,帮凶是李连英,杀手则是受人指使的不知名的太监或者就是李连英本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