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光绪帝毒害致命问题:化验结果显示含砷量超正常!

光绪帝毒害致命问题:化验结果显示含砷量超正常!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指出,有关化验结果显示光绪帝头发的含砷量超出正常含量的一千至二千倍,这些致命的砷集中于头发中的一段,并不是平均地分布于头发的全部,因此怀疑光绪帝是被突发性的毒害致命。根据已有结果,如果再对光绪帝胃部附近的遗骨采取极微小的骨骼颗粒进行化验,就可最终断定光绪帝是否中毒死亡。三氧化二砷的纯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易升华。

光绪帝毒害致命问题:化验结果显示含砷量超正常!

光绪帝作为年轻有为、被寄予希望的一代皇帝,他在被囚禁多年后突然死亡,并且是死在自己的政治对手慈禧的前一天,人们对此认为不正常,也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巧合。因此人们将光绪帝之死列为清宫八大疑案之一。

1980年7月,光绪帝崇陵地宫清理之后人们发现,光绪帝的遗体虽然已经没有肌肉,但骨骼关节还都连接完好,从骨骼来看,他的身高大约1.64米,没有刀剁斧砍的痕迹;人们又将光绪帝的颈椎和头发送到当地医院和防疫站检测,也未发现有中毒现象。

这样的结论告诉人们,光绪帝的死因与清朝官方记载是一致的,并非被害死,即光绪帝为正常的病亡。一些权威历史学家和医学专家根据清宫档案中光绪帝死亡前的“脉案”研究及考证后得出结论:光绪帝属于自然死亡。其死因是其自身的肺结核肝脏、心脏及风湿等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其抵抗力下降,因此身体出现了各种疾病,其心肺功能慢性衰竭,急性感染,以致造成光绪帝死亡。还有,光绪帝自幼体弱多病,有长期遗精史,身体素质一直很差,维新失败后因被幽禁在瀛台以及珍妃的惨死所遭受的精神、肉体上的折磨,也加重了他的疾病,以致日渐恶化,直至腑脏功能失调,病入膏肓,无法医治。

参与崇陵地宫清理的陈宝蓉先生在其著作《清西陵纵横》中持此观点,屈春海先生也持此观点,他在《皇宫医案破解光绪猝死亡之谜》中写道:“1980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在清理崇陵(光绪陵)时,发现光绪帝遗体完整,体长1.64米,无刃器伤痕。通过化验颈椎和头发,也无中毒现象。”故此,光绪帝是正常病死的说法成为当时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但也有人对那次头发及遗骨检测结果并不认可。因为那次检测光绪帝遗骨的方法过于简单,当时还没有先进仪器,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尸检,有人因此依旧坚定地认为,光绪帝的死绝非简单的病死,而是有人蓄意害死的,主要依据有如下三条:

一是清末名医屈桂庭在回忆录《诊治光绪帝秘记》中记载:“光绪在临死前三天,在床上不停地翻滚,并且不停地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脸色发暗,舌头又黄又黑,明显是中毒症状。”

二是启功先生在《启功口述历史》中称,他的曾祖父看见一个太监给光绪帝送了一碗“塌喇”(酸奶),送过不久,光绪帝就死了。

三是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称,一个太监说光绪帝用了一帖药就死了。

因此,光绪帝的死因并未有真正意义上的结论,其在学术界以及民间依旧争论不休,因为缺乏强有力的证据,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2008年2月,笔者在互联网上发现,香港紫荆》杂志载文指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利用当今高科技,对光绪帝的遗骨样品进行毒物学的化验,结果发现他的头发存有可致命的“砷”(砒霜)。文章指出,有关化验结果显示光绪帝头发的含砷量超出正常含量的一千至二千倍,这些致命的砷集中于头发中的一段,并不是平均地分布于头发的全部,因此怀疑光绪帝是被突发性的毒害致命。根据已有结果,如果再对光绪帝胃部附近的遗骨采取极微小的骨骼颗粒进行化验,就可最终断定光绪帝是否中毒死亡。

砷是一种灰色的晶体,具有金属性,自然状况下是白色的粉末状。其性质稳定,不能再分解,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砷的主要化合物之一就是三氧化二砷,俗名“砒霜”。三氧化二砷的纯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易升华。我们通常所见的白色粉末是不纯的三氧化二砷(砒霜)。砒霜进入人体后能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还能强烈刺激胃肠黏膜,使黏膜溃烂、出血;亦可破坏血管,发生出血,破坏肝脏,严重的会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急性砷中毒症状表现为两种:

一是胃肠型,最为常见。发作时间随量的大小及胃内充盈程度而不同,快的15至30分钟,慢的可4至5小时,一般为1小时左右。开始,咽头有灼热感、口渴、恶心,接着出现剧烈腹疼与呕吐,最初吐食物,继之吐黄水,同时剧烈腹泻,初为普通粪便,随后呈米汤样。尿量减少,体温血压下降,虚脱、昏迷,最后因循环系统衰竭而死亡。

二是神经型,较为少见。由于砒霜毒性强烈,两千多年来,就一直与“中毒”“暴死”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因而“声名狼藉”。凶手们之所以选择砒霜作为杀人工具,除了它的毒性猛烈之外,还因为砒霜具有无臭无味的特点,并且难以在尸体上被检验出来。早期砒霜中毒的症状,往往与其他一些疾病相混淆。

知道服用砒霜后的症状了,我们再看看光绪帝死前的活动情况及病情变化: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初一日,光绪帝诣仪鸾殿,问慈禧皇太后安。

初二日,奉皇太后御勤政殿,日本使臣伊集院彦吉觐见。又到仪鸾殿向皇太后问安。

初三日,到仪鸾殿,向皇太后问安。

初四日,到仪鸾殿,向皇太后问安。

初五日,到仪鸾殿,向皇太后问安。

仪鸾殿瀛秀园门(老照片

初六日,上御紫光阁,赐达赖喇嘛宴。又到仪鸾殿,向皇太后问安。

初七日,到仪鸾殿,向皇太后问安。(www.xing528.com)

初八日,到仪鸾殿,向皇太后问安。

初九日,奉慈禧皇太后“幸颐年殿,侍晚膳,至癸亥(十一日)皆如之”。

初十日,慈禧皇太后生日,光绪帝率百官至仪鸾殿行庆贺礼。幸颐年殿,侍太后晚膳。

十一日,到仪鸾殿问皇太后安。幸颐年殿,侍皇太后晚膳。

十二日,到仪鸾殿问皇太后安。幸颐年殿,侍皇太后晚膳。

十三日,到仪鸾殿问皇太后安。幸颐年殿,侍皇太后晚膳。

十四日,到仪鸾殿问皇太后安。幸颐年殿,侍皇太后晚膳。

十五日,到仪鸾殿问皇太后安。幸颐年殿,侍皇太后晚膳。

十六日,到仪鸾殿问皇太后安。幸颐年殿,侍皇太后晚膳。

十七日至十九日,御医屈贵庭在光绪临死前三天给光绪帝看病发现,光绪帝病情突然恶化,在御榻上乱滚,大叫肚子疼。

二十日,《德宗景皇帝实录》记载“上不豫”,光绪帝病。慈禧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又懿旨:“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

二十一日,“上疾增剧”,光绪帝病重。“上疾大渐”,病危。酉刻,光绪帝崩于西苑瀛台之涵元殿。

从上述记载来看,光绪帝发病突然,来势凶猛,似乎没有发现光绪帝有中毒现象。其中,十七日至十九日并未见官方档案记载,二十日至二十一日为《德宗景皇帝实录》记载。因此,有人说档案是主事者写的,主事者不可能将不光彩的事写进去。

对于光绪帝的死亡,笔者一直认为其是被害死的,主要理由有清末前太医院名医屈桂庭在《诊治光绪帝秘记》一文中写道:临死前三天见光绪帝“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且“面黑,舌黄黑”,“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而这些描述的症状正好与砷中毒相同。还有就是这与历史上的一些慈禧反常的政治活动紧密相关: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慈禧在这一天也就是光绪帝死前的一天,连续发布了两道懿旨,先是将醇亲王载沣的三岁儿子溥仪抱进皇宫抚养;其次是将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封为摄政王。从这两道懿旨的内容看,好像慈禧已预知光绪帝要死于自己前面,像是预备后事。两道懿旨发布后的第二天即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就死了。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光绪帝未死之前,慈禧先是确定了摄政王载沣的地位高于其他诸王,而后在光绪帝死亡之后立溥仪为大清入关后的第十帝,且为同治帝、光绪帝两人子嗣。在光绪帝死亡之前的当天确定载沣摄政王的地位,而非封摄政王的当天,这就说明,光绪帝死亡前一天即刚封摄政王时,慈禧尚无法断定第二天光绪帝必死。但到了第二天,光绪帝虽未死,但慈禧已经知道他今天必死,所以在光绪帝死之前的当天才进一步确定摄政王的政治地位。

发布完这些懿旨后的第二天,即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二日未刻,统治中国长达四十八年的慈禧也死了。本来,慈禧的死因没有留下历史疑案,但其临死时是否产生过害死光绪帝的念头,则是后人研究光绪帝死因时必然要涉及的问题。《崇陵传信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谮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这就为慈禧害死光绪帝说提供了重要依据。

慈禧年轻的时候,有月经不调之症,以后又陆续患过喘咳、痔疮、面风、腹泻、肠胃不和等病症。慈禧在七十岁以后,身体开始出现衰弱的迹象。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以后,慈禧感到身体不适。九月,慈禧增加了腹泻病,且久治不愈。十月初十日,慈禧庆祝完七十四岁大寿后,因为劳累,身体更加虚弱了。《内起居注》记载,自十月十六至十九日,慈禧没有政务活动,这表明慈禧的病情加重了。

史学家根据历史记载分析后认为,慈禧死于痢疾,即人们常说的拉肚子。一个正常的人拉几天肚子身体都会很虚弱,何况一个年已七十四岁的老人了,所以慈禧是正常死亡。

至于慈禧死亡的具体原因,除了自身的病之外,笔者认为还与她的政敌——光绪帝已死,也有着直接关系。光绪帝的存在一直是她的心头病。现在光绪帝已死,慈禧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她长期紧张的精神也随之松懈下来了,这时原本是强自支撑的病体也跟着垮了下来,以致慈禧“病势增剧”,最终因年老体弱病情加重而死。

通过以上分析,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慈禧感觉自己身体不支,担心自己死于光绪帝之前,盼望着光绪帝早些死,于是先害死了光绪帝。

那么,光绪帝究竟死于疾病还是被害死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