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清皇陵地宫之秘密揭开:推开石门进入神秘世界

大清皇陵地宫之秘密揭开:推开石门进入神秘世界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明定陵地宫的发掘,首次揭开了皇陵地宫的秘密。随后,清裕陵、慈禧陵、纯惠皇贵妃墓、容妃墓及崇陵地宫相继清理开放,进一步揭开了清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其规制标准为“九券四门”,即由九个券和四道石门组成。发掘队的人员推开东扇石门,进入地宫,移开顶门石,将西扇石门打开。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匪徒熟悉石门结构,用铁杆、木片之类的东西将自来石由东扇慢慢拨向西扇,推开东扇石门进入地宫的。

大清皇陵地宫之秘密揭开:推开石门进入神秘世界

排除了挡券墙的阻碍之后,人们终于正式进入了崇陵地宫。在陵寝中,最重要、最神秘的地方莫过于地宫了。由于地宫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如同地面上的宫殿一样,所以人们把地宫称作“地下宫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明定陵地宫的发掘,首次揭开了皇陵地宫的秘密。随后,清裕陵、慈禧陵、纯惠皇贵妃墓、容妃墓及崇陵地宫相继清理开放,进一步揭开了清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随着近年来对陵寝地宫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得以对清朝帝、后、妃陵寝的地宫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即同为地宫,因墓主人的地位不同而规制相差悬殊,这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别。其中,清皇陵地宫按类型可分为皇帝型地宫、皇后型地宫、皇贵妃型地宫、妃型地宫、嫔型地宫和常在型地宫。

裕陵地宫剖面图(绘图 王其亨)

皇帝型地宫在陵寝地宫中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整。其规制标准为“九券四门”,即由九个券和四道石门组成。这九个券由外至内依次为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第一道门洞券、明堂券、第二道门洞券、穿堂券、第三道门洞券、金券,其中除隧道券和闪当券为砖券外,其余七个券均为石券。帝、后的棺椁放在最后的金券内。四道石门有八个门扇,每门扇上雕刻一尊菩萨立像,称“八大菩萨”。在清朝皇帝陵中,迄今只确定乾隆帝的裕陵地宫和嘉庆帝的昌陵地宫内有佛教题材的各种图案及佛经咒语雕刻,其他陵寝均无。其中,道光帝对自己的陵寝地宫做了重大改革,改为四券二门,取消佛像经文雕刻,地宫顶部由琉璃瓦顶改为砖砌的蓑衣顶。道光帝慕陵的改制对后来的帝陵影响较大,慕陵以后建的定陵、惠陵、崇陵三座帝陵地宫均取消了经文佛像雕刻,顶部均为蓑衣顶,唯独沿用了九券四门和石门上雕刻八大菩萨的传统做法。

皇后型地宫比皇帝型地宫规模明显偏小。标准规制的皇后陵地宫为五券二门,即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门洞券、金券。前两券为砖券,后三券为石券。有两道石门,门扇上刻衔环铺首,无菩萨像雕刻。昌西陵和慕东陵地宫规制缩减,裁撤了隧道券、闪当券,将第二道石门券改为梓券。梓券就是一个拱券式门口,无门扇,作为门洞券与金券之间的过渡空间。这两座陵地宫的规制缩减与地面建筑规制缩减的理由一样,是因为当时国家的财政十分紧张。清朝皇后型地宫内一般无佛像经文等石雕刻,现在只确定了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地宫内有雕刻,这与当时国力强盛有直接关系。

慈禧陵地宫剖面图(绘图 王其亨)

纯惠皇贵妃地宫剖面图(绘图 王其亨)

皇贵妃型地宫规制,建有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门洞券、石门、梓券、金券,地宫内无石雕刻。景陵皇贵妃园寝(俗称“双妃园寝”“双妃陵”)和纯惠皇贵妃墓地宫因建于清鼎盛时期的乾隆朝,是标准的皇贵妃型地宫。

妃型地宫使用者为贵妃、妃,其规制为罩门券、梓券、金券,有石门一道。除罩门券为砖券外,其余均为石券。

嫔型地宫为砖券,使用者为嫔和贵人,其地宫除了有夯土斜坡墓道和砖砌的墓室外,无石门和妃型地宫那些券。棺床也是用砖砌,棺床上有气眼。墓主人入葬后,在墓室前砌挡券墙一道,将墓室与墓道隔离,以此封闭地宫。

妃型地宫剖面图(绘图 王其亨)

嫔型地宫剖面图(绘图 王其亨)

常在型地宫砖池剖面图(绘图 王其亨)

常在型地宫使用者为常在和答应,其地宫均为砖砌天落池,无墓道和任何券,石门也没有,就是一个用砖砌成的简简单单的长方形池子。入葬时,棺椁由池口从上落下,然后用条石盖上池口,建造月台和宝顶。

崇陵地宫是标准的皇帝型地宫,其结构由外至内依次为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第一道门洞券、明堂券、第二道门洞券、穿堂券、第三道门洞券和金券。

六月的天气在北方已经酷热,但是在崇陵地宫内却是寒气袭人。地宫内外的巨大温差,令外面的热空气遇到低温凝结成水汽,因此地宫石壁上全是水滴,地面上满是泥泞,地宫的空气很是潮湿。显然,不清除地宫内的积水、潮气,无法开展地宫的清理考古工作。这时候,人们发现了电视台的设备,顿时来了灵感。原来,为了拍摄开启光绪帝的崇陵地宫纪录片,河北电视台配置了一台16毫米摄影机、一辆发电车、四个双联装碘钨灯,以及一台长城135照相机,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携带了一台双镜头照相机。其中,双联装碘钨灯这种照明灯瓦数大,打开后热力强劲,于是工作人员与电视台商量利用照明灯烘烤地宫潮气。效果非常理想,经过数个小时的烘烤和清理地面,人们终于可以清理崇陵地宫了。

崇陵地宫从里向外观看时的情景

崇陵地宫开启时石门的情形(老照片

进入地宫的有文物部门的两名工作人员,还有部队的工兵一人、军医一人,以及电视台的两名记者。人们在电工的帮助下,很快架设起临时照明用的灯光,他们发现第一道石门的西门扇关闭着,其背后的自来石依然牢牢地顶着。东边的石门扇开着一个缝,只能进出一人。两扇石门上分别雕刻着佛像,石门上门槛的内侧安装着铜管扇。石制的门簪表面上雕刻有龙纹,门上留有盗墓人撬门的痕迹,第二、三道石门也是这样。原来,盗墓的匪徒很熟悉陵寝石门的构造,通过两道石门间的缝隙,把顶门石移动错位到西扇门后面,然后推开东扇石门而进入地宫。靠近门轴的石门槛上有遗弃的绳子和大砖。发掘队的人员推开东扇石门,进入地宫,移开顶门石,将西扇石门打开。其余三道石门如法炮制。在第四道石门外面放有六块城砖,其中四块整砖、两块半截砖,砖与墓道填砖一样。据专家分析,这几块砖可能是盗墓者从隧道外搬进来作为盗墓工具用的,具体如何使用,其作用不得而知。(www.xing528.com)

地宫内的四道石门,每道石门有两扇石门,每扇石门的正面均浮雕一尊菩萨立像。八扇石门的正面还雕刻有兽面衔环铺首,石门背面没有雕刻任何图案。石门背面与外面铺首相对称的地方凸起部分叫“磕绊”,自来石上端就顶在磕绊的下面,自来石的下端戳在地面上的凹槽中,以此顶住石门。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匪徒熟悉石门结构,用铁杆、木片之类的东西将自来石由东扇慢慢拨向西扇,推开东扇石门进入地宫的。因此崇陵地宫的四根自来石保存完整。

地宫石门与自来石示意图(绘图 王其亨)

崇陵地宫金券内的自来石

崇陵地宫平面示意图(绘图 徐鑫)

崇陵地宫明堂券内的龙须沟

崇陵地宫分别在金券、门洞券、穿堂券、明堂券、闪当券等七处的左右对称位置设有十四个漏眼,它们与设在地下的两条龙须沟相通,用以排泄地宫渗水。

地宫的最核心部位是金券,金券的正面是安放棺椁的石床,又称“宝床”。石床为长方形仰俯莲须弥座,床面由五块素面青白石铺成。光绪帝和孝定景皇后的棺椁安放在金券的石床上。石床的正中是光绪帝棺椁,左侧(东面)是孝定景皇后棺椁。

棺椁的四角各有四块龙山石,又称“卡棺石”,用以倚住棺椁,使之不能移动。崇陵地宫有龙山石十六块,进入地宫时,有些龙山石已经被推倒在宝床之下。地宫中的龙山石,作用是固定棺椁,通过本身的重量夹紧和卡住棺椁,使之不能移动。崇陵地宫的龙山石与已经开放的其他陵寝地宫的龙山石在制作手法上和使用上有所不同。已经开放的裕陵、慈禧陵地宫(慈禧陵地宫的龙山石做好了未用,现存于慈禧陵的神厨库院内),每具棺椁用四块龙山石,每角用一块。龙山石平面为直角形,有竖向凹槽和横向凹槽,外侧浮雕彩云和飞龙。棺椁四角的竖棱嵌入龙山石的竖向凹槽,棺椁的前后底边被龙山石的横向槽压住。龙山石下面有一个榫,插入石棺床方孔中。孔口为长方形,一端口小底大。龙山石的榫,根细头大,榫插入方孔中向小口那端一推,榫就拔不出来了。棺椁既不能前后左右移动,也不能上起,十分牢固。而崇陵的龙山石,则每具棺椁用八块,即每个角两块,而且龙山石既没有横竖向凹槽,也没有榫,外侧的云龙不是雕刻而是彩画,由红、蓝、黑、黄、紫等颜色绘画出祥云和游龙的图案,光彩照人,十分美观。但这种龙山石只能起到倚挡作用,若与裕陵和慈禧陵的龙山石相比,无论在功用上,还是在工艺上都逊色很多。

崇陵地宫内的龙山石

裕陵地宫金券棺床上的龙山石

菩陀峪定东陵(慈禧陵)之龙山石

在光绪帝棺椁靠北墙的那端棺床上,放置一个汉白玉石制的瓶塞状圆柱体,上面雕刻有兽头,此为金井盖,其功能是棺椁未葬入前盖住金井,有镇墓的作用。光绪帝棺椁入葬地宫比较匆忙,此金井盖就留在了地宫中。这是人们第一次见到金井盖实物,文物价值较高。

崇陵地宫金井兽盖头

崇陵地宫金券内的东侧册宝座

崇陵地宫秉承清陵特点,地宫的棺椁之外没有陪葬大量珍宝。随葬物品都在棺内,大部分随葬品被盗走,仅遗留了少数细小物件。

光绪帝棺椁下面有一眼金井,金井内的随葬品完整保留了下来,这可能是盗墓匪徒对地宫棺床结构和葬制不了解造成的。

金券石床南面的东西两侧各有两个石座,石座为正方形须弥座,这是放置香宝、香册的地方。

崇陵地宫的开启,为人们了解崇陵被盗情况以及日后研究光绪帝死因,打下了基础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