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次申请,清西陵管理者深信国家文物局能够批准。因此,为了实现愿望,成功开启崇陵地宫,他们除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外,还在实际行动上做了一系列必要的准备工作—组建了强大的领导班子和技术全面的考古工作队。参加人员为: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董增凯(处长)
河北省古建队:赵辉(队长)
保定地区文化局:付讫(局长)
夏青海(技术员)、张金茹(技术员)
易县文化局:陈宝蓉(副局长)
清西陵文物保管所:伊淑敏等(职工)
当地驻军58011部队几十名官兵
为了快速顺利地开展地宫发掘工作,清西陵文物保管所派人做了大量发掘前的先期准备工作。他们测量了地宫隧道的方向——偏北20度,在隧道开掘前,对其所处位置的方城、明楼、月牙城进行了平面测绘、拍照,以保存、记录发掘中将要消失的有关资料。为了发掘完工后更好、更准确地将地面砖石建筑复原,技术人员先把神路中间每块条石编号,丈量其尺寸,记录下平砖、立砖及牙子砖的铺墁方式,并绘出了图样。为了防止琉璃影壁墙因在其下面挖开一个大深洞而塌陷或倾倒,提前用钢筋水泥浇铸了一根长长的过梁,准备发掘地宫隧道时将其安放在影壁墙下方,使之承托影壁墙的重量。
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1980年6月15日至7月26日,清西陵对崇陵地宫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6月15日,担当主要发掘清理工作的工作队伍,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始了中国考古史上第二座清朝帝王陵的开启工作。
崇陵地宫的盗口在哑巴院内的琉璃影壁下面,位于中间条石西部,南北宽0.99米,东西长1.46米。
什么是哑巴院呢?站在明楼前,向北穿过明楼下的方城隧道券,就进入一个小院,这个小院位于方城和宝顶之间,被称为“哑巴院”。小院的北墙正中贴砌着一个琉璃影壁,这道北墙被称作“月牙城”。院内地面上设有两个七星沟漏,通过地下两条暗沟,将哑巴院内的雨水直接排到宝城以外。院子东西两端各有一座砖砌的转向磴道,拾级而上,可登上明楼、宝顶。这个小院看起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好似只是专门为登临方城、宝顶而设立的,实际上却非同一般。其中的琉璃影壁表面上看只是起到美化装饰作用,类似平常百姓家的影壁墙,可实际上,这个琉璃影壁起着遮挡地宫入口的重要作用。院内神路下面是进入地宫的斜坡墓道,昔日帝后妃的棺椁就是从这个斜坡慢慢送进地宫的。历朝封建帝王大都实行厚葬,死后把大量奇珍异宝带入自己的地宫。哑巴院是地宫入口的所在,是棺椁的必经之处。因此,要想有效防止地宫被盗,地宫入口的保密工作自然就成为关键。传说营建陵寝时,为了保守地宫入口的秘密,凡哑巴院建造工程所用的工匠、壮工都是哑巴。他们白天休息,夜间施工,上工下工的路上都被蒙上眼睛,不准看到途径。完工后,再把他们遣送到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居住。因为这个院子是哑巴修建的,所以叫“哑巴院”。其实这只是传说而已,不足为凭。当时皇陵的承修大臣们不会如此头脑简单,哑巴虽然不能说话,但他们之中不乏会写字、绘图之人,用手势打哑语更是普遍,所以完全可以把地宫入口的秘密泄露出去。那么究竟为什么把这个院叫“哑巴院”呢?原来在古建筑中,往往把一些隐蔽、不易看到的部位、构件称为“哑巴××”,如哑巴椽、哑巴当等。这个小院因为十分隐蔽,只有穿过方城隧道才能看到,所以称为哑巴院。
崇陵哑巴院(俯瞰)
档案中记载的哑巴院与月牙城之间关系(www.xing528.com)
哑巴院的琉璃影壁墙前面的神路下面是进入地宫的斜坡墓道,南端的起点在方城隧道券内。按照一般的顺序,发掘应在墓道的起点开始,然后逐渐进入地宫。但是,由于盗洞在琉璃影壁下,所以清西陵决定从琉璃影壁墙下面开挖。为了安全,保护琉璃影壁墙不坍塌,先用铁撬杆和镐头起掉神路的中心石和牙石以及其间的墁砖,然后再起条石下面的平墁砖和灰土。神路下面全部是用长方形砖填砌。当挖到大约一米深时,在琉璃影壁墙的下面用大锤和铁撬杆打出了一个洞,将事先做好的水泥过梁移放到下面。由于哑巴院内地方狭窄,水泥过梁重4000多斤,又不能用吊车,只能人力操作,于是人们想出了很多办法,用捯链、滚木、撬杠等,终于安全稳妥地将过梁塞到了琉璃影壁的下面,把影壁墙架托起来。处理好了安全隐患问题,人们才正式在整个隧道内施工。
在施工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
首先,人们清除方城隧道券内地面上铺墁的条石。开始只用撬棍起出,再用滚木和撬杠往外移,这样干非常吃力。后来,有人想出了好办法,把撬杠放在条石的下面,再用大绳套上条石往外拉,因为撬杠的一头稍稍有点弯钩,正好控制住条石的边缘,一拉条石,撬杠就跟着走,既省工又省力。
其次,起神路砖石和下面的三合土最开始用土筐往外抬,一块砖有40多斤重,每次抬4块,就是近200斤,还要从较为陡峭的数米高的台阶坡上走下来,这样不但辛苦,而且工作效率很低,于是有人想到利用滑梯的原理,从方城前的月台上西边的石栏杆至玉带河外架起一条陡坡木架,然后用小车把砖运到木架旁,再把砖搬到木架上,砖就会顺着木架斜坡自然滑落到地面。
崇陵地宫清理发掘现场:搭架子撑托照壁
崇陵墓道是从方城门洞券内地面的中心条石开始的,往琉璃影壁方向,由南到北向下形成斜坡状,由最南端的深度为0.1米开始,越往北越深,到最北的琉璃影壁下已深达2.9米左右。整条墓道长10.25米、宽3.8米,共填砖22层,22层下面是用澄浆砖立墁的台阶,台阶下是夯土。方城门洞券下的墓道地面是石台阶,哑巴院下的墓道地面为砖台阶。
在墓道砌填砖清走后,往北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道用条石砌的石墙,档案上叫挡券墙,俗称“金刚墙”。这是为了保护地宫或者说是为了彻底封闭地宫隧道券入口而砌起来的一道特别坚固的墙,是进入地宫的第一道屏障。挡券墙的位置在影壁墙下的石券顶处,也可以说是在月牙城的正下方,用长短不等的长条石砌成,共计12层。挡券墙里侧还有一道砖墙,有14层砖。
崇陵地宫清理发掘现场:拆金刚墙
地宫建筑是从斜坡墓道开始的,进了挡券墙,里面就是地宫的隧道券,隧道券为砖砌礓䃰。穿过挡券墙,进了隧道券才算开始进入地宫。考古人员在挡券墙下面发现了一个盗洞。原来,由于挡券墙特别坚固,挖掘崇陵的盗匪们很狡猾,他们没有拆掉这道挡券墙,而是在挡券墙下面挖了一个大约0.4米的盗洞,从挡券墙的下面爬进了地宫。所以,这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挡券墙丝毫未损。挡券墙在地宫建筑中除了起到保护和封闭地宫的作用外,还有另一层意义,就是告诉人们,进了这道墙之后,就已经置身于冥冥之中的阴间世界了,所以这道墙特别重要。
崇陵哑巴院盗洞示意图
6月24日至26日,拆除挡券墙。刚开始拆挡券墙时,由于不懂挡券墙垒砌的方法,没少费力气。原来,人们像往常那样,用撬杆使劲搬撬挡券墙上的条石,试图通过力气与杠杆的简单原理来拆掉这道墙。但是这种简单方式,在坚固的挡券墙面前显得软弱无力。事实表明,这种方法毫无效果。尽管用了很长时间,费了很大力气,但挡券墙纹丝不动。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经过多次努力失败后,考古人员被迫放弃这种方法,他们仿效当年的盗匪,从挡券墙下的盗洞钻进了地宫。然后,他们在里面用撬杆使顶部的一块石头错开了缝,然后用绳子套住那块条石,十多名施工战士齐声喊着口号,用了近十分钟的时间,才把这块条石拉了下来。这时,人们才发现,原来挡券墙的条石用卯榫对接构筑而成,条石的上下面有凹槽凸棱,上下两石紧扣,缝隙很小,结合得非常严密。其间还嵌有铁扒锔,将同一层的条石紧密相连,所以这挡券墙异常坚固。难怪当年逼得盗匪采取了挖地、钻洞、越墙的招数,才通过此墙的阻挡。知道了挡券墙这个特殊的砌法后,挡券墙很快就被拆除了。
崇陵地宫被盗遗迹
挡券墙的后面是地宫隧道券。在隧道券里,人们意外发现了五根已腐朽的杉木杆,其中,两根长5米,三根长3米,直径均为五六厘米。这些杉木杆是做什么用的呢?经过清陵专家的解释才知道,原来这是奉安帝后棺椁后留下的,当时为了保证将棺椁平安顺利运进地宫时使用的,由于时间匆忙没有取出。这也可以看出,当初奉安光绪帝和孝定景皇后棺椁时的场景是多么地混乱无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