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的崇陵位于清西陵陵区东北处的金龙峪,西距泰陵、昌陵有十二里。金龙峪三面环山,南面有一个天然的陵口,崇陵正好建在这个形似女阴的山环中。无论后宝山,还是左右的青龙、白虎砂山均为天然形成的,松柏茂密滴翠,河水潺潺清澈,从环境地理位置来看,此处确实为一处负阴朝阳、避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崇陵风水形势图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四日,即光绪帝死的第三天,醇亲王载沣以宣统帝的名义发出了一道上谕:
大行皇帝尚未择有陵寝,著派溥伦、陈璧带领堪舆人员,驰往东、西陵,敬谨查勘地势,绘图贴说,奏明请旨办理。
溥伦是道光帝的曾孙,当时的爵位是固山贝子,属于近支宗室成员。陈璧当时是邮传部尚书,他曾多次承办过陵寝工程,对陵寝事务颇为熟悉。按照东陵、西陵均备选万年吉地的原则,光绪帝的陵址也在这两处选择,根据选择的情况,最后确定在哪里建陵。
溥伦和陈璧奉命后,带领风水官员春寿、钟秀等人在东陵、西陵界内踏看了许多地方。经过筛选后,找出了四处备选吉地,即东陵界内的兴隆台、长龙岭和西陵境内的丁家沟、金龙峪。其中,兴隆台风水尚佳,但也并非十全十美,不足之处是“东西砂体卑弱。砂外临大西河,将来夏令水势浩大,桥工未易保固”。长龙岭足可以称上吉之地,但也有缺欠,就是“堂局不太宏敞,大势逊于兴隆台,但水口有出煞之吉,稍可弥补”。西陵境内的丁家沟不理想之处是“微嫌来处稍单,前过重。虽有完全之势,惜非老干所钟”。
风水官们认为最理想的是金龙峪。他们把金龙峪的风水说得十全十美,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上吉佳壤。他们在风水说帖中是这样描述的:
金龙峪脉起自后祖山,横开左帐,另起高峰,山势庄严,宛如宝殿,由中峰细抽一脉,天梯石磴,阶级分明,递下二三节后,自亥转壬,兀起寿星一山,备具左辅,土金形势,高圆端正。大帐平开,桡棹向前,直送到穴,班排衙列,枝脚整齐。由少祖山再转癸而入壬,每一转必有帐护。再由壬而入癸。山列峨眉,砂分蝉翼,环围轮转,穴结少阴。其承送到穴之牛角砂,完全脱化,都成朊壤。向立壬山丙向兼亥巳三分,丁亥、丁巳分金。离水坎山,局参既济;壬龙丙向,象合文明。山势逶迤,有雄峙一方之概;局形端正,综包四势之奇。左列旗枪,右张华盖。水环流而清晏,砂朝拱以伏从。起挟飞鸣,落如翔集。定一尊之全局,无涓派之斜趋。斯实乾坤灵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为诸穴冠。
溥伦、陈璧根据风水官们的风水说帖,经过审慎选择,也认为金龙峪确实为备选吉地中风水最佳者,因此具折上奏,推荐金龙峪为万年吉地,并将风水官的风水说帖一并恭呈御览。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十四日,宣统帝颁布上谕,正式决定金龙峪为光绪帝的万年吉地,任命载洵、溥沦、载泽、鹿传霖为承修大臣,并派庆亲王奕劻会同办理一切事宜。从发布谕旨派溥伦、陈璧相度吉地,到确定金龙峪为万年吉地,前后只用了五十天,速度之快真是前所未有。由此可见,光绪帝生前并没有选定万年吉地,当时为光绪帝选择陵址是万分着急的。
古时,新君即位就择吉建陵,这已成为千百年来奉行不变的制度,而且清朝入关以来的皇帝大都遵照奉行,怎么到了光绪帝就不执行了呢?难道真像传闻那样,是因为慈禧专权跋扈、与光绪帝积怨很深,故意不给光绪帝生前选吉地建陵寝以进行报复吗?
清陵专家于进化先生和天津大学的王其亨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考证后发现,光绪帝在生前选择过万年吉地,时间就在光绪十三年(1887)。那一年,慈禧带着光绪帝借谒西陵之机到金龙峪相度过,并初步定在了那里。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吉地已定,为什么在谕旨中却说“大行皇帝尚未择有陵寝”,还要选择新陵址呢?难道皇帝的万年吉地是宫闱秘事,天机不可泄露吗?
清陵学者徐广源在《清西陵史话》中对这件事是这样分析的:
光绪十三年(1879年)虽对九龙峪进行了反复踏勘,立了石柱,又改名“金龙峪”,后来还绘制了《金龙峪金星宝盖图》,但这只是初定,并不是最后的决定。也可能在金龙峪其他地方也进行了踏勘,立了柱,绘了图。也有可能因为某原因,改变了初衷,对金龙峪失去了兴趣。立柱、改名、绘图并不能作为确定为万年吉地的唯一证据。相度吉地在当时是天经地义的大事。以前各清帝相度万年吉地并将某地确定为万年吉地,官书上都有明文记载,没有必要隐瞒。更没有必要吉地明明确定了,故意说未卜未定,派人装模作样地重新踏勘一番。简言之,光绪十三年三月确曾对金龙峪踏勘过,但没有最后确定下来。真正确定下来则是溥伦、陈璧这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十六日,清廷又明确庆亲王奕劻为恭修崇陵工程的总稽查,毋庸会同估修。宣统二年(1910)七月二十三日,又添派总管内务府大臣奎俊为承修大臣,负责崇陵的第四段工程。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又增派署农工商部右侍郎溥善为承修大臣。
崇陵工作第一图:线桩及灰线
崇陵工作第二图:线桩及灰线
崇陵工作第三图:线桩
崇陵工作第四图:灰线(www.xing528.com)
自道光帝营建了规制独特的慕陵之后,使清陵的规制变得复杂起来。因为此时有孝陵到昌陵的传统祖陵规制,也有慕陵的特殊规制,还有祖陵规制与慕陵规制相结合,同时又有独创的定陵规制。崇陵应该照哪种规制办理?为此,以载洵为首的承修大臣向朝廷奏请崇陵应按何种规制办理。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二十五日,载洵等承修大臣得到了回答:“载洵等奏请崇陵规制一折。著恭照惠陵规制,敬谨兴修。”
崇陵承修大臣、光绪帝六弟载洵在金井宝盖旁
崇陵工程于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八日卯时破土,于闰二月十七日兴工。有人认为动土和兴工是一码事,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动土和兴工是有区别的。动土也称“破土”。有时破土后,立即动工,开始营建;有时因年份与山向不合,或季节不宜施工,破土后,隔一段时日后才动工。这种情况很多,崇陵和惠陵都属于破土和兴工分开进行的。
经承修大臣勘估,崇陵工程共需工料折价实银五百五十一万七千四百二十两六钱四分三厘,妃园寝工程共需工料折价实银七十四万七千七百五十七两三钱一分,风水围墙等工共需工料折价实银七万九千零一十两八钱三分九厘,奉祀礼部营房等工共需工料折价实银二十一万九千三百八十两一钱四分九厘,八旗营房等工共需工料折价实银二十四万四千七百七十三两八钱一分,内务府营房等工共需工料折价实银二十一万三千一百二十四两一钱九分八厘,绿营营房等工共需工料折价实银二十万三千三百七十五两三钱九分三厘,以上总共估需工料实银七百二十二万四千八百四十二两三钱四分二厘。宣统元年(1909)七月初,承修大臣载洵等将崇陵全工钱粮数目上奏朝廷,请求拨款。奉旨:“所需一切款项,著承修大臣随时核实办理,度支部知道。”
金龙峪最早叫魏家沟,后来在同治年间改名为九龙峪,光绪十三年又改名为金龙峪。这个地方早在乾隆年间就曾被堪舆家们相中,向乾隆帝推荐作为端慧皇太子永琏的墓地,但被乾隆帝否定了。后来,道光帝、咸丰帝相度万年吉地时金龙峪都曾作为备选吉地而入围,但总未被选中,最后却成为光绪帝的万年吉地。风水官们用尽了世上最优美的辞藻,把金龙峪说成了十全十美的风水宝地、上吉佳壤。在这些风水家的眼中,金龙峪的风水已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实一个地方的风水好坏,不仅要看地表以上的山川形胜的佳美,还应该看土质的好坏。在相度山川形胜的同时,还应该刨验土质。这土质既包括土的颜色,也包括土的成分。土质,特别是穴中之土,要颜色纯正,土层深厚,细腻无沙,既不能松散干燥,也不能含水量过大。按照对万年吉地的起码要求,不仅要求土层深厚,而且要求土质细腻无沙,颜色纯正,而且动工之前要刨验土色。相度裕陵陵址,在刨验土色时发现,“三尺有紫色土,四尺至八尺系纯细土,自九尺至一丈五尺零俱系紫黄色土”。雍正帝的九凤朝阳山吉地,发现穴中之土带砂石,加之形局未全,竟被废掉。可见土质尤其是穴位(地宫金井下)的土质,至关重要。
金龙峪的地面风水形势之好无可挑剔,但对于金龙峪的土质,不知是风水家们疏忽还是有意识的回避,却一字未提。结果人们在破土施工时发现,金龙峪的土质意想不到的低劣。承修大臣载洵在给朝廷的奏章中忧心忡忡地写道:
第一段地宫分位,左右刨深之处,渐露巨石多处,凿打颇觉费力,且性颇潮湿,有无砂水,尚难预料。方城地基,土质近似砂石,将来打桩,诚恐不易着手。第二段,隆恩殿地基西北角近倚山根,迄逦东南,土石深浅不一,打桩试验,施工甚难。第三段,殿座之下,亦多见有砂石。第四段,自碑亭、牌楼门前,依次地势愈低,多有砂石积水。
营建中的崇陵工地
正在兴建中的崇陵工地(摄影 邓之诚)
也就是说,崇陵的整座陵寝的地下,几乎没有一处理想的土层,不是巨石,就是砂石和积水,这给工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朝廷对工程上遇到的这些困难,也是束手无策,摄政王载沣在载洵的奏折上无可奈何地批道:“即著承修大臣妥筹善法,以期巩固而昭敬慎。”
崇陵工程的营建方式与惠陵一样,整个工程分为四段,各自由承修大臣指定多家木厂承包,各段工程内的具体活计是由每个承包厂商通过抓阄方式来确定的,木厂负责建筑施工,并接受官方监督。据1913年担任过驻守西陵的禁卫军连长杜如松回忆,承修崇陵的厂家有兴隆木厂、斌兴木厂、广丰木厂、德源木厂、广和木厂、二合公柜、三合公柜等二十余家。工程开始时,仅有架子工和壮工数百名。到工程紧张时,每日上工人数总在六千名左右。杜如松还回忆说,施工区设有工程处,管理一切设施、运输等事宜,附设有监工、走工等组织,还由北京调来了一个消防中队,防备火灾。另由禁卫军设立弹压处,附设稽察班。每班由宪兵二名、禁卫军士兵十名组成,循着规定路线昼夜巡查。
崇陵工程,其中包括崇陵、崇陵妃园寝、礼部营房、内务府营房、八旗营房、绿营营房和风水围墙等项目。其中风水围墙建筑项目的产生,是因为崇陵等建在了西陵原风水墙外。当崇陵等建好后将风水墙扩展,将崇陵划到风水墙内,以保证与泰陵等清陵都在风水墙的保护范围内。
崇陵工程未到一半,国家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1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宣布退位,大清帝国从此灭亡。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清朝覆亡后,崇陵工程曾停顿了一段时间。根据民国政府与清皇室达成的优待条件,经过协商,当时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派国务总理赵秉钧负责崇陵的工程,崇陵工程得以继续进行。后来,因为资金短缺,工程再次停工。经过与清皇室协商,工程费从给清皇室的岁费中扣除,才得以继续施工。
崇陵的建筑规制仿照同治帝的惠陵。从南到北的建筑布局依次是这样的:五孔拱券桥一座、五孔平桥二座、望柱一对,望柱与五孔拱券桥之间无神路;牌楼门一座,牌楼门前右侧班房一座,面阔三间,坐西朝东,班房建有后院;下马牌一对、神道碑亭一座、神厨库一座,神厨库南墙外为井亭;马槽沟上并排建有三孔拱券桥三座、三孔平桥二座;东西朝房各一座,面阔五间;东西班房各一座,面阔各三间;隆恩门一座,面阔五间;东西焚帛炉各一座;东西配殿各一座,面阔五间,有前廊;隆恩殿一座,面阔五间;隆恩殿前是月台,月台前有三座踏跺,中路踏跺正中设有一块丹陛石,月台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抄手踏跺;隆恩殿后的玉带河上设有三路孔便桥;陵寝门三座,每门前各有一座踏跺;石五供一座;石五供北的玉带河上设有三路一孔便桥;方城东西两侧有面阔墙一道,面阔墙各辟有随墙门一座,门前设有贴墙踏跺;方城前有月台,月台前设有礓一座,礓两侧设有石栏杆;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明楼;方城北为哑巴院;哑巴院之北为长圆形宝城,宝城正中是宝顶,宝顶下是地宫。
崇陵神路不与泰陵神路相接。
崇陵神路不与泰陵神路相接,这是为了节省建陵经费,而非民间传说是因为光绪帝无儿无女,意味断子绝孙。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比如道光帝的慕陵神路也不与清西陵的首陵泰陵神路相连接,而道光帝有九个皇子和十个皇女;同治帝虽未有子女,但其惠陵的原设计方案里神路与孝陵神路相接,后来为了节省开支,慈禧下令裁撤了这段神路。由此可见,陵寝神路是否与首陵神路连接,与墓主人有无儿女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与当时的国家经济状况有关。
崇陵前景
从宣统元年(1909)二月到民国三年(1914),历时五年,崇陵工程才全工告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