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梁格庄西,是清王朝在关内开辟的第二处皇家陵园。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到1915年崇陵建成,历时一百八十五年,建有皇帝陵四座、皇后陵三座、妃园寝三座、亲王园寝二座、阿哥园寝一座、公主园寝一座。其中葬有四位皇帝、九位皇后、五十七位妃嫔、二位亲王、六位皇子皇孙、二位公主,共八十人。
清西陵是一处山川秀丽、景色优美的风水宝地。雄峻的永宁山层峦飞翠,叠嶂腾辉,犹如一道天然的围屏矗立于陵区北面,成为西陵之祖山。陵区西侧是位于太行山东麓、著名的西陵八景之一的云濛山,层峦叠嶂,蜿蜒起伏。东面的金龙峪等山峦盘旋远去。元宝山作为泰陵的朝山端峙陵园之南。元宝山的东西两翼东华盖山和西华盖山,巍峨耸峙,成为陵区南屏障。在大红门两旁又有九龙山和九凤山东西对峙,如天然门阙,其间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陵口。西面的拒马河奔腾咆哮,波涛汹涌。南面的易水河清波粼粼,潺潺流淌。整个陵园群山拱卫,众水环流。陵园之内,数以万计的苍松古柏形成了一望无垠的翠海,遮天蔽日,松涛阵阵。在红墙、黄瓦、拱桥、石雕镶嵌于万顷绿涛碧海之中,飞金耀日,富丽堂皇,博大恢宏,气象万千。整个陵区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清西陵称得上是将陵寝建筑的人文美与山川形胜的自然美有机结合的杰出典范。
清西陵地势全图(示意图)
著名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曾对中国的皇陵高度评价道:“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深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以上的称赞绝不是李约瑟先生偏爱中国皇陵的一家之言。有许多西方学者都敏锐地发现:追求山川自然形势的完美,细心探究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的有机结合,使整体环境景观富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形成神圣、永恒、崇高、庄严、肃穆而又充满生气的纪念气氛,正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成就的突出特点。
清王朝入关后在关内建造的第一座皇家陵园为清东陵,它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以西,始建于康熙二年(1663),完工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历时二百四十五年,陵园面积二千五百平方公里,建有皇帝陵五座,皇后陵四座,妃园寝五座,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孝庄、慈安、慈禧等十五位皇后,一百三十六位妃嫔,一位皇子,共一百五十七人。陵园外围还建有皇太子、王爷、公主、大臣、保姆等大量陪葬墓。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葬人最多、布局最规整的古代皇家陵园之一。
道光初年的东陵图
清东陵和清西陵都是清王朝入关后所建的大规模陵园,均是风水宝地,上吉佳壤,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有了清东陵,又何必再建清西陵呢?要讲清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这一切还得从清朝入关首建清东陵的孝陵说起。
明崇祯十七年(1644)初夏,久居关外的满族政权在明朝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接引下,越过山海关,打败了已经占据北京的李自成农民军,迅速占领了北京城。同年九月,皇太极第九子、不足六岁的福临被迎接进京,入主紫禁城。十月初一日,福临在臣僚的簇拥下登基做了皇帝,正式宣告大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并改年号为“顺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将皇陵建在京畿一带,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又便于祭祀。新宾县的赫图阿拉原是后金的第一都城,清太祖努尔哈赤将祖陵建在赫图阿拉附近。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壮大,迁都辽阳,又在辽阳附近的阳鲁山兴建东京陵。不久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努尔哈赤的福陵和皇太极的昭陵都建在了沈阳近郊。清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又将皇陵定在了京师附近,即河北遵化昌瑞山下的清东陵。清朝在清东陵建的第一座皇陵是顺治帝的孝陵。孝陵选址在昌瑞山下,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清朝初期,中原大地由于“天花”蔓延泛滥,造成了民间百姓的大量死亡,引起社会的恐慌,同样也威胁着清王朝统治者的生命与政局的稳定。身体孱弱、性格内向且多愁善感的少年天子顺治帝,对天花更是恐惧万分,甚至为了躲避天花而没有接见蒙古王公。顺治八年(1651),北京城再次暴发大范围的天花疫情,顺治帝为了躲避天花,于十月以“行猎”为名悄然离开了北京,到外地巡游。这次他来到了当时直隶遵化县(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一带。他举目四望,但见群山连绵,岗峦起伏,隆起的山脊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犹如一条条巨龙奔涌腾跃,呼啸长空。在巨龙盘旋飞舞的中间,一块坦荡如砥的土地,蔚然深秀,生机盎然。此地东西两侧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缓缓流淌,形似一个完美无缺的金瓯。顺治帝不停地望前眺后,环左顾右,发出由衷的赞叹:“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以为朕寿宫。”于是,他纵马来到一处向阳之地,翻身下马,双手合十,两目微闭,十分虔诚地向苍天高山祷告了一番,随后相度了一块相宜的地势,将右手大拇指上佩戴的白玉扳指轻轻取下,小心翼翼地掷向山坡,然后对身旁敛声屏气的群臣宣布:“落处定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
顺治帝朝服像(www.xing528.com)
就这样,顺治帝生前选定了陵址,但未来得及建陵,就龙驭上宾了。他的皇三子玄烨因得过天花,有了免疫力成为继承皇位的重要条件之一,之后顺利登基,改元“康熙”,为顺治帝建了孝陵。深受汉家文化影响的康熙帝,按照“子随父葬”传统,将自己的陵寝建在了孝陵的东边,即景陵。
雍正帝读书像
按照常理,入关后第三帝雍正帝的陵寝也应建在孝陵、景陵一旁。可是后来的事实却并非如此,雍正帝将自己的陵寝建在了远离遵化祖陵六百多里的易县永宁山下,开辟了一处新的皇家陵园。雍正帝不在遵化建陵另辟新的陵区,这与以前因迁都而改变陵区的性质就不同了。新陵寝与孝陵、景陵距离北京都二百多里,远近距离差不多,那为什么雍正帝不追随祖、父将陵寝建在遵化昌瑞山下呢?
对于雍正帝不在孝陵、景陵附近建陵而另辟陵区的原因,目前主流说法有二。
一是报应说。民间传说雍正帝害死了康熙帝,篡改了皇父的传位遗诏,谋夺了皇位。为了巩固皇位,他又用残忍的手段诛杀了与他争夺皇位和不服他的众兄弟。当上了皇帝的雍正帝,于情于理都觉得不安,害怕自己的万年吉地近依皇父的景陵,除了无脸面对皇父,更主要的是怕皇父报复自己,使自己在九泉下不得安宁,故此要远离祖陵陵区,另辟新的陵区。
泰陵前景旧影
二是完美说。据记载,雍正帝是一个十分严厉、非常苛刻又喜欢创新的人,这一性格同样也体现在他给自己选择陵址这件事情上。对选择一个什么样的陵址,他有自己的要求和标准,那就是理想的陵址必须是一处十全十美的“上吉佳壤”。当他发现祖陵区域内已经没有好的风水宝地了,就另选新的风水宝地。
目前,第二种说法占主流。
雍正八年(1730)八月十九日,雍正帝选择的新陵区在易县永宁山下动工营建,到乾隆元年(1736)全工告竣。
自雍正帝在易县首建泰陵以后,清朝在关内便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遵化昌瑞山、易县永宁山两大陵区。在北京东面的遵化昌瑞山陵区称“东陵”,在北京以西的易县永宁山陵区称“西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