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郑简公卒。将为葬除①。及游氏②之庙,将毁焉。子大叔③使其除徒执用④以立,而无庸毁⑤,曰:“子产过女⑥,而问何故不毁,乃曰:不忍庙也!诺,将毁矣!”既如是,子产乃使辟⑦之。司墓之室,有当道者,毁之,则朝而塴;弗毁,则日中而塴。⑧子大叔请毁之,曰:“无若诸侯之宾何!”子产曰:“诸侯之宾,能来会吾丧,岂惮日中?无损于宾,而民不害,何故不为?”遂弗毁,日中而葬。君子谓⑨:“子产于是乎知礼。礼,无毁人以自成也。⑩”
〖注释〗
①将为葬除:将要为安葬而清除道路上的障碍。
②游氏:春秋时期,周厉王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封于郑邑,之后建立了著名的郑国。郑国君主传至郑穆公(前627—前606),他有个儿子叫姬偃,字子游,史称公子偃。到了公子偃的孙子游皈,便以祖父之字“游”命氏,称游氏,世代相传至今。
③子大叔:姬姓,游氏,名吉,字大叔,其名游吉,世人尊称其子大叔。春秋时郑国正卿,德才兼备的政治家、外交家。
④用:器用,工具。到达游氏的祖庙,准备拆毁它。
⑤而无庸毁:但暂时不要去拆。
⑥女:通“汝”,代词,这里。
⑦辟:通“避”,避开。
⑧司墓之室,有当道者,毁之,则朝而塴;弗毁,则日中而塴:管理坟墓的人的房屋,有位于当路的。拆了它,就可以在早晨下葬,不拆,就要到中午才能下葬。
⑨君子谓:《左传》中常以“君子曰”形式直接评人论事,或给予谴责,或表示痛惜,或加以赞扬等等。这些评论,有的是作者的“自为之辞”,有的也许是“出自时人”而“为左氏认同”之语,都显示着鲜明的是非评价,展现了《左传》作者的史识和史德。子产于是乎知礼。礼,无毁人以自成也:子产在这件事情上懂得礼。礼,没有毁坏别人而成全了自己的事。
作品译文(www.xing528.com)
三月,郑简公去世了。将要为安葬而清除道路上的障碍。到达游氏的祖庙,准备拆毁它。子大叔让他手下清道的人拿着工具站着,但暂时不要去拆,说:“子产经过你们这里,如果问你们为什么不拆,就说:不忍毁掉祖庙啊!对,准备拆了!”这样一番以后,子产就让清道的人避开游氏的祖庙。管理坟墓的人的房屋,有位于当路的,拆了它,就可以在早晨下葬;不拆,就要到中午才能下葬。子大叔请求拆了它,说:“不拆,把各国的宾客怎么办!”子产说:“各国的宾客能够前来参加我国的丧礼,难道会担心迟到中午?对宾客没有损害,只要百姓不遭危害,为什么不做?”于是就不拆,到中午下葬。君子认为:“子产在这件事情上懂得礼。礼,没有毁坏别人而成全了自己的事。”
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作品赏析
为郑简公辟葬道,游氏之庙将被毁。在子大叔的授意下,当子产经过时清道的人拿着工具仅拉出将动手的架势,说明不动手的理由,子产便下令避开游氏之庙。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司墓之室正好挡在路口,毁之,早晨就能下葬,否则,中午才能下葬。子大叔担心耽误各国宾客一上午时间。子产则认为,各国宾客既然前来参加葬礼,就不怕把时间推迟到中午。于是,他决定不毁司墓之室。当然,也就“日中而葬”了。作者借君子之口,指出推行礼的极限是“无毁人以自成”。从中读者可以悟出:古人的“知礼”,在于他们不是死抱着“礼”不放,而是在履行礼的过程中求变通,体现灵活运用礼的风格,在“不毁人以自成”上下功夫。
在古人那里,“礼”不但可以变通,可以灵活运用,而且可以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增减。一句话,他们已经开始考虑礼的实用性、礼是否便于自己行动等问题了。
创作背景
《左传》是先秦时代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宏大、集春秋以来各类史书之大成的历史著作。《左传》全书约18万字,是按照鲁国从隐公至哀公12个国君的次序,比较忠实而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前后250 余年间,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历史。并对王室衰微,诸侯称霸,统治阶级腐朽残暴,宗法制度崩溃,各阶级、阶层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尖锐矛盾,以及各种制度礼仪、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等,都有大量记叙。由上可见,《左传》是以鲁国的隐公至哀公这段历史演变中,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的。
知识链接
风牛马不相及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凭借各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国溃败后,接着又进攻楚国,楚成王一方面调集兵将,做好开战的准备,另一方面派屈完为使前去谈判。屈完能言善辩,他对管仲说,你们居住在大老远的北方,我们楚国在遥远的南方,相距很远,即使是我们两国走失的牛马狂奔而去,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没想到你们竟然进入我们楚国的领地,这是为什么?齐桓公得知了楚国早已做好准备,如果用武力讨伐楚国,势必会落个两败俱伤,于是和楚国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双方言归于好,各自撤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