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地牧民者,务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③;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④,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只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⑤;上无量,则民乃妄。文巧不禁,则民乃淫;不璋⑥两原,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只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注释〗
①牧民:治理人民。
②务:致力于。
③固:结实,牢固。
④要:根本。
⑤菅(jiān):通“奸”,奸邪。
⑥璋:堵塞、障碍。
作品译文
凡是一个国家的君主,必须致力于四时农事,确保粮食贮备。国家财力充足,远方的人们就能自动迁来,荒地开发得好,本国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住。粮食富裕,人们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荣辱。君主的服用合乎法度,六亲就可以相安无事;四维发扬,君令就可以贯彻推行。因此,减少刑罚的关键,在于禁止奢侈;巩固国家的准则,在于整饰四维;教训人民的根本办法,则在于:尊敬鬼神、祭祀山川、敬重祖宗和宗亲故旧。不注意天时,财富就不能增长;不注意地利,粮食就不会充足。田野荒芜废弃,人民也将由此而惰怠;君主挥霍无度,则人民胡作妄为;不注意禁止奢侈,则人民放纵淫荡;不堵塞这两个根源,犯罪者就会大量增多。不尊鬼神,小民就不能感悟;不祭山川,威令就不能远播;不敬祖宗,老百姓就会犯上;不尊重宗亲故旧,孝悌就不完备。四维不发扬,国家就会灭亡。(www.xing528.com)
作品赏析
《国颂》是《牧民篇》的第一节,为全篇的纲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句更是千古名句,后经太史公采撷而传至今天。这两句话阐明了物质生产和伦理教化的辩证关系,实际上也是《管子》一书整个治国理政方略的逻辑起点。“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管子》一书强调了财富对于治国的作用。而获取财富的最基础的手段,则为“务在四时”,也就是农业生产。这种认识无疑是符合当时社会实际的。《牧民篇》作为全书的总纲,清楚地表明了管子对当时社会中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有着清醒认识的。农业与工商业的结构关系,实际上也是《管子》全书的重要内容。
在“仓廪实”的基础上,管子也强调了伦理教化对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即“四维”之说。但这“饰四维”的方式方法,即:“明鬼神、祇山川、敬宗庙、恭祖旧”,则明显地收到了齐地阴阳家和儒家的影响。这种思想的融合,实际上也体现了管子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功利主义”的倾向。这里的“功利主义”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只要是能够实现治国目的的理论学说都可以兼收并蓄,这正是为政者必须要有的眼界和胸襟。
知识链接
管鲍之交
鲍叔牙和管仲因为性格上很合得来,小时候就结交了。最开始的时候,鲍叔牙和管仲是在一起做生意,因为管仲家更贫困一些,所以出资的时候鲍叔牙就多出了一些。可后来买卖赚钱了,管仲却想要多要一些钱,好维持家中生计,这时候鲍叔牙的手下们不乐意了,凭什么你出得钱少拿得钱多呢?而鲍叔牙说,那是我自愿让给他的,不是他贪财。
后来管仲无论是当官还是做事,总是在关键时刻失败,而鲍叔牙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为管仲加油打气。据说管仲在打仗的时候,打进攻战躲在军队的最后,打撤退战溜得最快。士兵们看不起管仲,而鲍叔牙却说他还要留着命照顾自己的母亲,不是他胆小怕丢掉性命。
后来齐桓公成为齐国的国君,想任用鲍叔牙为宰相,可是鲍叔牙却说我没有能力当宰相,最适合当宰相的人是管仲,他比我有才能。于是管仲成为了齐国的宰相,而鲍叔牙则心甘情愿地当个小官。而管仲也不负所望地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有一次管仲长叹道:把我生出来的是我的父母,但是最了解我的心思的人却是鲍叔牙啊!
后来齐桓公问管仲,如果你死了,谁来做宰相呢,鲍叔牙吗?管仲说,鲍叔牙是个很正直的人,他不会讨好大王,也不能做出让人民满意的举措,他只能当个高官,但是当不了宰相啊!后来鲍叔牙得知后,对管仲的言语大为肯定。由此可见,两个关系很好的朋友共同在朝为政,不为一己私利,而为国家着想,公是公、私是私,这种良好的关系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