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
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陈与宋⑤。
不我以归⑥,忧心有忡⑦。
爰⑧居爰处?爰丧⑨其马?
于以⑩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⑪,与子成说⑫。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⑬阔兮,不我活⑭兮。
于嗟洵⑮兮,不我信兮。
〖注释〗
①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②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④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⑤平:平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⑥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www.xing528.com)
⑦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⑧爰(yuán):哪里。
⑨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⑩于以:在哪里。
⑪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⑫成说(shuō):约定、成议、盟约。
⑬于嗟:叹词。
⑭活:借为“佸”,相会。
⑮洵:久远。
作品简介
国风之一,共十九篇。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邶风》,邶国之风也。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邶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
作品赏析
“怨”是《邶风·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这首诗在结构和手法上有不少独到之处。结构上,它基本按时间顺序,写出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入回忆,形成往事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宕。同时,在叙事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又形成波澜。尤其是最后一层,完全是直抒其情并皆以“兮”字结尾,仿佛一个涕流满面的征夫在异乡的土地上对着苍天大声呼喊,对着远方的亲人诉说着内心的思恋和苦痛。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前720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杀死卫桓公,做了卫君,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强迫劳动人民出征。打完了仗,领兵的将官把一些反对战争、口出怨言的士兵抛在国外了。这首诗就是被抛弃的士兵唱的,反映了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