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活动中的卫生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在幼儿体育活动中,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负荷量、活动内容以及动作的复杂程度。运动负荷量由小到大,动作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要求,避免幼儿因不适应较大的体力负荷或较复杂的动作而产生过度疲劳或发生运动损伤。
2.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在体育活动中,应使幼儿的各器官系统、各种基本动作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应多样化、综合化。对各项体育活动应加以科学的整合,而不宜单一发展。
3.区别对待原则。在体育活动中,既要考虑大多数幼儿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活动的目标,又要考虑个别幼儿能力、心理方面的差异,为每个幼儿安排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活动。
4.动静交替原则。由于幼儿的身心正处在“稚嫩”阶段,不宜进行较长时间的体育活动,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使幼儿活动与休息适当交替,做到一日生活的动静交替和一次体育活动的动静交替,使幼儿在活动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体能能及时得到恢复。
(二)体育活动中的卫生监督
1.及时调节运动负荷量。
运动负荷量(活动量)是指幼儿在活动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量,它由活动的时间、强度、密度、数量、距离、重量等组成。幼儿体育活动应保持适宜的负荷量:负荷量过小,达不到体育活动的预期目标;负荷量过大,容易加重幼儿的体力负荷,甚至造成运动损伤。
测定幼儿运动负荷量一般采用观察法和仪器测定法。根据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采用观察法,教师更易实施。观察法是指教师观察幼儿的面色、出汗量、呼吸、动作、注意力等情况的方法。观察法一般在活动中或活动后使用。幼儿在活动中如出现轻度疲劳或中度疲劳现象,则表明运动量适宜;如果出现重度疲劳现象,则表明运动量过大,要及时调整。教师可采用增减活动、休息、讲评的次数和时间来调整运动负荷量。观察幼儿的疲劳程度可以参考表2-1。(www.xing528.com)
表2-1 幼儿疲劳程度参照表
2.预防运动损伤。
体育活动中所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损伤不同,与活动内容、动作方法等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寻找和总结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产生损伤的因素和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幼儿运动损伤的发生。导致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产生损伤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1)进行体育活动前准备活动做得不当或不充分。准备活动未做或做得不充分,运动负荷量过大,活动开始用力过猛或突然加大负荷量,容易产生肌肉拉伤、关节扭伤或大脑缺血、头晕等现象。教师在体育活动开始之前,应安排幼儿做一些轻松、活泼、运动量较小的肢体活动。
(2)运动量过大或突然停止活动。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负荷量过大,超出幼儿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或幼儿在运动后突然停止不动、下蹲,会导致面色发白、呼吸紊乱、头昏目眩、动作不协调、站立不稳或其他不适现象。在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过程中,教师应使幼儿的负荷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后再减少;大负荷量的游戏时间应短暂,让幼儿保持在有氧状态下活动。活动结束后应采取放松走、转移注意力、轻松的四肢活动等调节负荷量。
(3)动作掌握得不规范。在体育活动中,幼儿的动作如果做得不符合要领,如跳跃时膝关节没有屈伸,脚后跟落地,就会造成膝关节受损或脑部震荡过度。教师应做正确的讲解和示范,并通过帮助、辅助练习等多种手段防止幼儿因动作不规范而产生运动损伤。
(4)活动条件不好。活动场地不平坦、太滑、太坚硬,或地面上有石块、玻璃、凹洞等,幼儿人数与活动场地比例过高,器材不牢固、有锐利的角等,都是造成幼儿运动损伤的因素。幼儿园应改善器材和环境条件,教师应在活动前检查场地和器材,提前排除隐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