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先从“习惯篇”遭遇的尴尬谈起。一线老师反映:“习惯篇”教学很困难,稍不留意就会陷入照本宣科的俗套,费事费力不说,往往还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所以有的人“就图讲图”敷衍了事,有的囫囵吞枣甚至干脆跳过去不讲就算了。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则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只是囿于教室里,就书讲书,把习惯当成知识去教,习惯的养成就会落空。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他的“无分数三步曲”《孩子,祝你一路平安》中曾描述过这样的尴尬情景:“对于下述情况我很难自圆其说:‘我教给这个男孩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坏的,但在行动上他始终与这些知识格格不入……学生回报我们的不是他们的教养有素,而是我们教给他们的那些知识本身。’的确如此,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比如,几乎在学生拿起笔的时候我们总要说“要注意写字姿势”、“要遵守三个一”等等,但我们仍然能看到许多学生低着头、躬着腰,眼睛、几乎贴到了桌子上的情景。看来,知识与技能本身不能无条件地给人以教育,正像种子不能无条件地自己发芽生长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一样,把人的温暖遍输给每一个学生,像滋生万物的沃土一样浸透着人的感情,把知识不仅仅播种到学生的记忆里,而且首先播种到他们的灵魂和心田里,只有这样。知识才能成为每一个学生良好品质和习惯的一个个阶梯。”那么怎样才能把“种子”播种到学生的灵魂和心田里呢?阿莫纳什维利指出,要让儿童经历让他们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生活事件——善良的充满感情的生活事件。用再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老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环境。
语文习惯,其实就是一种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语文的强大生命力就植根于生活,语文的本质就是生活,就是人的生活世界!人生活在世界中,并在世界中展开自己的生命与人生历程,与个人实际生活发生真正“牵涉”的世界的总和构成了人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人的根基,任何教育都超越不出“生活世界”的畛域,学生主体人格的生成和确定的现实基础只能是其生活世界,舍此,任何教育都只是外在化的装饰!其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世界的外延相等。”语文素养产生于生活,并且和人一起发展生长于生活。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人的生活,人的根基,人之为人的生活世界,它塑造着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直至形成一种习惯。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所能成就的,只有在“生活世界”才能得以发展和形成!(www.xing528.com)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四年级上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7)》(以下简称“习惯7”),课本共有5页插图,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生活。第1页有3幅小图,主题是读书要有选择;第2、3页和4、5页均为通版,第2、3页除文字外,还有2幅画面,主题是读书要做记号;第4、5页有5幅小图,主题是留心观察事物。纵观这三种习惯的教学,前两者是关于读书的,更注重一些操作方面的训练;后者是关于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意识的渗透。书籍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载体,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从书籍中汲取养料。所以,怎样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兴趣爱好、成长需求选择图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选择图书到开始阅读,就牵扯到怎样更好地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容,突出理解重点,增强记忆效果,便于今后查找运用等等,这就需要“边读书边做记号”,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和生活紧密“接触”!编者的意图就在于启动学生那颗本来就敏感的心,用好奇的、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生活世界,激活学生本原的语感和语用。总之,这三种习惯其实都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