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老师:
来信收到。你对教学的认真,令人起敬。
对话题作文,我颇有好感。高考作文的生命线,在于新在于变。话题作文出现时,除了符合这两点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过去阅卷中最有争议的问题是审题。只要阅卷官认为偏题、离题,这篇文章只能打入地狱了。其实,审题虽然也是一种能力,但一则,对同一个题目,各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能以一种思想一种观点去加以限制规范,去一刀切。一刀切的结果往往是很多有思想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反而被推到不及格的边缘。这是很不合理的。二则,将来实际的写作,大多并非别人出题我来写,而是有感而发,有事而作,偏题离题的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倒是见解平庸,无个性,无思想才是大问题。比较起来,我觉得话题作文比较生活化,比较贴近实际,比较少束缚。所以,当话题作文出现时,我似乎有一种解放感,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高考作文模式。
看了你的信,知道你担心的是这样四点:一、阅卷难;二、学生只会写“都不像”的文章了;三、助长投机心理,抄、套之风将更烈;四、干扰正常作文教学。对于这四点我以为不必过分忧虑。
首先,阅卷难是个老大难问题,并非从话题作文始,相反,话题作文因为少束缚,能发挥,更容易看出学生的水平,拉开学生的距离。去年得满分的“赤兔之死”如果在过去就很难出现,即使出现也不会得到公正的评价(虽然打满分是高了点)。阅卷难的问题只有通过提高阅卷队伍素质来加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因为阅卷苦,报酬低,很多地方随便抽点人担任这个重要职务。加上时间紧,数量多,造成评卷中的误差很大。这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至于“都不像”的问题,我倒认为并非坏事,我们本来就应该淡化文体。文章是为表达思想感情的,只要能表达,表达得好,文体并不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人喜欢这样表达,有的人喜欢那样表达,都无不可,我本人倒更喜欢看那种“都不像”的文章,那种文章往往更活泼,更自由,更有灵气。经常写这种文章的同学更容易具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那些照着文体要求,摆好架子,只有骨头没有血肉的文章,却是令人生厌的。当然,我并不是反对了解文体,而是说不要用文体去套文章,去衡量文章。有了思想有了情感,有了内容,到了需要的时候,“文体”问题是自然会解决的。
说到抄袭和套文的问题,我觉得也是个老问题。话题作文容易套,其他题型一样可以套。很多教师明知套文对学生写作的提高,思想水平的提高不利,但为了高考,常常叫一些较差的学生预先准备一些文章,临时套用,这不能全怪老师,这是应试教育使然。只要有这样的应试教育,就会有人这样做。在一些先进国家,通过全部学习过程全面考察一个学生的水平,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我倒认为,如果话题作文的题目出得好,反倒是容易抑止套题现象。另外,在高明的阅卷教师面前,那种生搬硬套的文章也是很难溜得过去的。我不相信,那种投机取巧,不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的同学,能在高考中稳操胜券!(www.xing528.com)
苗先生最大的担心是话题作文影响了正常的作文教学,这话说得太严重了。是否“影响”大多在教师身上,话题作文本身包括了很多文体。比如上海卷关于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题目,虽说文体不限,其实是要求写成一份策划书,是偏重于说明文的。去年全国卷“诚信”则偏重于议论文和记叙文。平时作文教学完全可以训练各种文体,这似乎与话题作文并没有矛盾,并不造成“影响正常作文教学”的后果。但古人写作,似乎也并没有强调文体训练,到用的时候自然形成各种不同的文体。比如柳宗元写游记《小石潭记》,传记《童区寄传》,论文《封建论》,寓言《三戒》,诗歌《江雪》都写得十分漂亮。关键在于打开心胸,打开眼界,打开笔墨,提高学生的思想,充实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善于自由自在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那么,文体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话题作文”十全十美,如前所说,高考作文的生命线在于不断地出新不断地变化,变才有生命力。变才能引导学生丢开幻想,真正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搞投机取巧的勾当。半命题也好,材料作文也好,话题作文也好,只要能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变化,就会有利于推动作文教学的进行。那种死水一潭,强调作文题包括阅读题都要保持“稳定”的做法,才是不利于教学的。
我的故乡也是绍兴。90岁的老父还常嚷着要回乡独自生活,可见对故土的依恋。我看你的信时,有一种见故人的感觉,所以不敢怠慢,立即复信,但是因为实在忙,只能匆匆作答,一定有不少思虑不周、表达不准的地方,请你批评。
专此布达,并教安
黄玉峰
2002年4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