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建明/焦瑞芳
新大纲强调了学生人文品格的培养,突出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内容,这个变化体现了新大纲语文教育观念的嬗变,是语文教学由工具主义向人本教育转移和回归的讯号,也是一个时期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
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取向,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的教育活动,是对非人性教育的反拨。人文精神是以人道主义为核心,兼具科学精神、自由精神、宽容精神的教育价值理念。新时期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不单纯是在语文教材中加大文学、社会、哲学、历史、艺术、科学史等人文科学内容的课文分量或多开人文性质的语文选修课,而主要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牢固树立人本位而不是工具本位的基本教育原则。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关怀、爱护人类及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树立博大宽容的自然观,以学生心灵的丰富和个性的鲜明程度为衡量教育的标尺,以学生的最充分发展为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造就身心健康、友爱正直、追求自由、知识丰富、远离异化、兼具工具理性的一代新人。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实施人文教育,其具体内容是:
树立生命意识。生命意识就是对生命的自觉爱护。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只有一次,人生易逝,生命可贵;让学生懂得终生仰视生命、敬爱生命、护持生命是生命的第一要义;让学生懂得一切消解此生意义、把生存之美寄托来世的说词都是卑鄙可耻的骗人呓语;除了真善美外,一切引诱牺牲、怂恿奉献生命的理由即使再冠冕堂皇和富于逻辑,也是卑怯、无耻、虚伪的骗局;让学生懂得那些残害生命、滥伤无辜的行为都是野蛮霸道的禽兽暴行,而爱护生命、歆享生命则是最正大自然、最光明美丽的天使之行。
树立死亡意识。树立生命意识还要树立死亡意识,死亡意识是让人最彻底地爱戴生命,发愤拼搏,体现人生价值的砥石。要让学生了解死亡,直面死亡,不畏惧,不回避,尽管死亡的来临令人无奈和沮丧,但生命正因为死亡而美丽可贵,人类历史长河正因为一代代人不断新陈代谢才使得人类历史更加丰富多彩,壮丽绚烂。个体虽然消亡了,但人类历史长河将永远流淌下去,上一代的业绩将在后辈子孙的手中一代一代发扬光大,永无尽期。要让学生懂得出于尘土归于尘土乃是大地无言之大美,对生死不贪不滞是人类第一美德,生得其乐,死得其所是人生最快乐之事。
树立民主自由平等意识。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由平等思想仍然应该是今天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自由应该是每个人心灵中的一面旗帜,她的光辉照耀学生的一生,对自由的信仰将在学生身上打下终生飘逸洒脱的烙印。自由不羁的灵魂是个性化的前提,民主平等思想应是学生自律他律、衡文衡世并终身奉行实践的准则。树立自由民主平等意识,就要培养学生对一切束缚个性、奴化愚民、等级观念的嫉恶如仇的个性,让学生终生以张扬自由、捍卫民主、力行平等为己任,鞭挞在自由民主平等方面的一切倒行逆施的现象,并对可能践踏自由民主平等的任何迹象随时高度警惕和戒备,终生保卫,矢志追求,不渝不懈。
树立人生审美意识。树立人生审美意识就是要求人生的实践形态不断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浸透艺术精神,从而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审美的原则是人的创造的最高原则和境界,生存之美就是人整个地艺术化生活,只有按照审美的规律构建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显现出审美的光辉,这样,人才能在生活中找到意义,从而真正找到人自身。所以,树立人生审美意识就是人确证和实现自身意义及其个性的最高生命追求。树立人生审美意识就一定要懂得艺术地精致地去生活。
树立责任意识。责任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体现,责任意识就是作为现实和确定的人对自身的规定、使命和任务的自觉,责任意识是构架人的重要支撑点,是人生践履的意识前提。人文教育要灌输的责任意识主要是指道德责任意识。对自己、他人、社会、历史负责是人对自我的肯定,是人生存、交流、发展的重要人格品质,也是实现人生意义的重要行为特征。“我死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是毫无责任意识的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口头禅,勇于承担责任,不惜自我牺牲,支持可持续发展是责任意识的根本体现。在有益于自身和有益于社会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达己又达人,这是担负责任的基本原则;在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存大义灭小私,甘愿为真善美而献身,这是担负责任的又一条准则。实施人文教育,灌输人文意识,一定要让学生首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www.xing528.com)
树立思辨意识。思辨意识就是反思,是不断追求精神逻辑的意识。在生活中超越物质层面坚持追求精神意义,这是当前实施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树立思辨意识就要不断追问人生精神意义,积极充实精神世界,丰富理性,让学生做一个反思型的社会实践者,一个时刻思考人生、社会、历史、自然、存在、生命等等命题的人。精神之光是人类个性之中穿越黑暗、绵延至今的最美丽、璀璨、神秘、诱人的一道弧光。让学生自觉地追求丰富深厚的精神世界,是人类历史薪火相传的众多宝贵遗产中最可贵的部分。
此外,在语文学科实施人文教育,还应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人格意识、宽容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尊严意识、文化意识等。
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在实施人文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基础教育阶段灌输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质介和渠道。在语文学科实施人文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树立文化语文观念。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就要打破传统的语文观念,进一步提升语文的文化内涵,增加其文化分量,通过文化积淀实施人文教育。语文不是单纯的关于语言和文学或语言和文字的学科。它是以汉民族语言为载体和学习对象的实施人文熏陶的工具,只注重工具性训练是没有灵魂的语文教育。新大纲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全面渗透文化教育,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渠道。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必须不断转变传统语文观念,要从语文教育的本质及目的、语文教材建设、教学评价与考核等方面重新构建基本价值体系,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教师实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
二是积极发挥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文学作品的人文熏陶作用是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功能。“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人文教育与科学训练有机统一的文学审美活动,是受教育者感悟体验与科学认知的和谐发展。”①因此,要切实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积极发挥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使文学作品成为人文精神熏陶的主阵地。一要充分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养成对语言艺术的强烈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扩展到对所有艺术形式的终生不渝的爱好,塑造爱美的灵魂。二要借助文学作品激情育情,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细腻而丰沛,健康而真挚,成为性情中人。三要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思考人生和生命意义,通过文学了解人道主义和人性,思索道德、社会、历史、文化问题,关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人的关系,使文学真正成为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三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综合写作、与语文外延相等的生活实践,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教师要进一步拓宽语文课程视野,打破以书本为载体、以工具性训练为核心、以课堂为主渠道的旧的语文教育观,构建具有开放、鲜活和人文气息的富于生命力的语文课程理念,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多元复杂的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利用综合语文教学活动和一切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突出对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重在默化养成和实践躬行,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热爱生活、人类、真理以及诚实、正直的人。
四是用浓郁的人文精神积极垂范化育学生。只有用灵魂才能铸造灵魂。无论是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平等作风,还是教学内容中的人性分析,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点滴“绅士风度”,教师的人文精神总会通过其一言一行表露出来,教师的行为示范会对学生起直接的教化作用,因此,教师要高度敬业,恪尽职守,同时要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努力提高人文修养,改移秉性,“不仅要倾听真理和学习真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真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思想与意志紧密地联系起来而融为一体”②,使教师个体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质,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传道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