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花果:神秘的聚花果实

无花果:神秘的聚花果实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实际上,无花果有花又有果。无花果也是开花的,只是它开花我们没有看见。无花果的花从一开始就封闭在隐头花序中,它的花粉是通过昆虫传播的,植物学上称之为虫媒花。从无花果的传粉过程来看,这个传言不无根据。像桑葚和无花果这样的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成的果实,我们称为聚花果。

无花果:神秘的聚花果实

无花果,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没花也没果,也可以理解为没花之果。但实际上,无花果有花又有果。作为一种植物的果实,无花果是很多人喜爱吃的夏季水果,只不过从一开始人们似乎还没看到它开花,果就结在树上了,所以称之为无花果。

还是那句老话,不开花,何来果?无花果也是开花的,只是它开花我们没有看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与柳树、榆树相似的是,无花果的花也很简单。但与柳树、榆树不一样的是,我们没有看到无花果的花,并不是因为它的小和不显眼,而是因为它的花序太不简单。无花果的花序叫作隐头花序,形象点说,它的花隐藏在头状的花序里面。开花之初,它就以果实状的花序示人,慢慢由小变大,从未展开,开花、传粉、受精、果熟,都在围合起来的隐头花序里面进行,以至于人们误以为它没有花就结果了。

为了搞清楚这种比较特殊的花序,我们特意栽培了无花果(图2-7),以便跟踪观察。无花果(Ficus carica)是雌雄异株的,图2-8 是尚未成熟的小无花果(隐头花序)的解剖观察,其中a 是小无花果的纵剖图;b 是纵剖面的局部放大,可以看到很多的小花;c 和d 是从花序中挑出来的2 种小花,c 为无性不育花,具4 个花被,d 是它的雌花,可见子房、花柱和柱头。

图2-7 无花果

A. 全株;B. 小无花果放大

夏季到了,无花果成熟了,再来看看成熟的红色无花果发生了什么变化。图2-9 中无花果雌株上,果实已明显变大;将成熟无花果纵向剖开,发现原来的小花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白色的小果。

从图2-8、图2-9 中可以看出,纵向剖开的无花果上方都有一个小孔,这是什么结构呢?它的作用又是什么?

无花果的花序确实复杂,同样复杂的是它的传粉过程。柳树、榆树花的构造简单,雌蕊、雄蕊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花粉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这种类型的花在植物学上叫作风媒花。无花果的花从一开始就封闭在隐头花序中,它的花粉是通过昆虫传播的,植物学上称之为虫媒花。图2-8、图2-9 中无花果上端的开孔,就是传粉昆虫进出的通道。

给无花果传粉的是一类很特别的昆虫——榕小蜂,它与无花果的花形成了严格的共生关系,在它进进出出无花果的端口,忙着采蜜、配对的时候,也为无花果的雌花和雄花搭起了传粉、受精的桥梁

有传言道,每一个好吃的无花果里都藏着个死黄蜂。从无花果的传粉过程来看,这个传言不无根据。

图2-8 尚未成熟的小无花果

a. 刚长出来的小无花果(隐头花序)纵剖,里面有很多小花;b. 解剖镜下隐头花序局部放大;c. 花序上端的无性不育花,具4 个花被;d. 花序下端的雌花,可见子房、花柱和柱头

图2-9 无花果植株和成熟的果实(www.xing528.com)

图2-10 桑树的枝条及果实(桑葚

江南地区分布的薜荔(Ficus pumila),还有南方地区常见的榕树(Ficus microcarpa)与无花果是亲缘关系很近的“亲戚”,从学名上就可以看出它们是同一个属的,都属于桑科榕树属(Ficus)。榕树属植物的共性特征十分显著,除了隐头花序外,它们的叶柄基部具托叶环,枝叶折断后会见到白色的浆液。据此可以归纳为:枝叶有浆托叶环,隐头花序花单性。

热带、亚热带有很多榕树属的植物,即便我们不认识,但如看到某植物具有上述特点,就可以确定其为榕树属的。

华东师范大学马炜梁老师对无花果和薜荔的花、花序及其传粉、受精过程进行了几十年的跟踪研究,并做了极为详细而又精彩的记载,如果你想知道隐头花序的更多秘密,可参见马炜梁老师的著作《植物的智慧》和《中国植物精细解剖》。

桑科的植物有很多种,桑葚是桑科中我们熟知的另一种水果,它是桑树(Morus alba)的果实(图2-10)。桑树的花也是“简约之花”,只有花萼,单性,许多这样的花再组成葇荑花序;桑葚是由整个花序发育形成的果实。像桑葚和无花果这样的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成的果实,我们称为聚花果。

拓展 2-2

植物的学名

所有已知的植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方便人们交流。但是,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中,植物的名字却有所不同,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就给交流和利用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比如大家熟悉的“地瓜”。在网上搜“地瓜”,可以得到这样的解释——地瓜在中国南方与北方分别指两种不同植物的块根。北方地区主要指红薯、番薯,而南方部分地区(四川、重庆、湖北等地)指豆薯(沙葛),是不同的物种。这种现象叫做同名异物。进一步查下去,北方的地瓜还有山芋、红苕、甜薯、白薯、番芋、番葛、金薯、地萝卜山药等别称;南方的地瓜也有土瓜、凉瓜、凉薯、薯瓜、番薯等别称。这种现象就是同物异名。这就使南北不同地区的人在一起谈论地瓜时容易产生混淆。可以想象,如果是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进行有关植物的交流时,因名字不统一而引起的麻烦会更大。

解决这个问题,避免交流时的麻烦,就需要植物有一个全世界都认可的统一的名字,或者按照一种统一的规定或方式给所有已知的植物加上各个地区、各种语言都能接受的唯一的名称——学名(Scientific name)。

说到学名,就不能不说到林奈及其在1753 年的伟大贡献。虽然很多人研究过植物的统一命名方式,林奈所采用的“双名法”也不是他的首创,但林奈的工作最深入、最广泛,也最完善。林奈采用双名法命名了将近1 万种植物,其中大多数至今仍在使用。

林奈提倡采用并发扬光大的“双名法”的主要规定是:植物的学名由2 个拉丁词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首字母必须大写,它是一个名词,表示该植物所在的属;第二个词是种加词,首字母不需大写,它是一个形容词,表示该种植物的某种属性,如用途、产地、习性、形态特征等。双名法可以用下列公式简要表示:

植物的学名(种名)=(植物所在的)属名+种加词

有些书上把后面一个词误称为种名,这是把它的性质搞错了。“双名法”的学名就像人的姓名,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代表家族,名表示家族中的某一个成员。属名相当于人的姓,表示该植物所在的家族;种加词相当于人的名,补充说明该植物的特征,在家族中所处的位置。

在一些文献中,植物学名的种加词后面还有一个或几个词,那是命名人的名字。命名人有时是1 个人,有时不止1 个人。一些著名的植物学家的姓名可以采用缩写的形式,其中只有林奈的姓名拉丁文可以缩写为“L.”。“L.”在很多植物的种加词后面都可以见到,如月季的学名Rosa chinensis L.。这是一项特别的荣誉,古往今来也就是林奈一个人有资格享受这种缩写到一个字母的“待遇”。

基于学名具有严格的唯一性和很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使用学名需要谨慎,除非必需,一般使用中文名即可。现在一些普通性质的刊物,或是在公园、校园里,时常可以发现学名用错的现象。有的植物的定名过程比较复杂,争议较多,命名人姓名有很长一串,如果对植物分类学专业不熟悉,也很容易出错。如果不是要求严格的分类学专门文献,学名可以就采用双名法,不用加上命名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