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金融概要
(一)平时金融与战时金融的区别
战时金融自与平时金融有不同之点,惟近二十年来国际风云常处于紧张局面之下,各国的金融体制亦随时有备战的色彩,故就金融体制说,平时金融与战时金融颇不易区别,但就金融的作用和使命说,则有显著的区别之点:
(1)就资金的运用方面说:平时金融在协助一般经济之发展,注重国民经济的活跃,以充裕民生为主眼,只需百业周转灵活,有利可图,以尽其金融之能事。战时金融在促进特种经济之发展,注重发展国家实业,以军事第一,胜利第一为最高原则,有无盈利,尚在其次,凡对军事有关的各种生产应尽量投资,如工业国家虑战时粮食缺乏,舍厚利工业转而投资于薄利农业,是其例也。反之,凡不必要的事业投资,虽有厚利,亦应制止,如战时消费产业须紧缩,军需产业须扩充,务使国家资金尽可能的用于支持军事争取胜利之途。这是战时金融与平时金融不同的第一点。
(2)就金融机构的分布说:平时金融机构在顺应产业的需要,随着农工商各业的要求而设立金融机关以调剂之,含有被动的性质,如海岸或交通便利的地方,工商百业繁兴,金融机关亦麇集于此。内地蕴藏丰富,而因产业未发达,金融机关亦少,这是平时金融的通例。战时金融机构之敷设,不应专为注重产业的需要,应处于主动的地位,去领导产业,创造新环境,虽僻远落后的地方,苟有丰富的资金足供开发,以应战时之需要,亦应分别设立金融机关,尽量协助开发,刺激生产,使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这是战时金融与平时金融不同的第二点。
(3)就信用制度方面说:平时金融在扩张信用,如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其信用制度(如票据制度、贴现市场、资本市场之类)异常完备,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平时注重信用之扩展,以调剂金融循环所遇的梗塞,并藉信用市场的买卖,而将正当企业所负金融上的风险转嫁于市场投机者负担。这在平时固为金融组织的好现象,而在战时则有助长金融波澜、酿成金融剧烈变动的危险。所以各国一旦入于战争状态,立即停闭证券交易所,控制贴现市场,使平时用于此等市场的信用,得在发展国家财富坚定财政基础上发挥其作用。即平时银行的放款,战时亦应加以控制,以防止投机或抬高物价等流弊。不过所谓控制信用,并非完全不顾平时信用而专注重战时信用,乃是选择在战时国家有利的部分去发展。这是平时的金融与战时的金融不同的第三点。
(4)就金融与财政的关系方面说:战时两者的关系格外密切,而所负的使命亦较为重大。因在战争期间,军需孔亟,供应浩繁,募债征税,缓不济急,短期间赖金融之调度以资应付,此其一。战时财政为保持对外购买力起见,对于金融汇兑业务,必须施行严格管理,此其二。战时财政为适应军事需要,注重特种经济之发展,故金融投资须受政府的指导,此其三。战时财政急须培养税源以裕税收,此项投资必赖金融的协助,此其四。总之,金融与国家经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苟金融不健全或措施失当,一切事业无从进行,民力凋敝,经济枯竭,尚何能谈战时财政?故战时金融实负有协助财政、发展经济的重大使命,其一切措施及对付方策,比平时关系格外重要。
(二)上次欧战中之战时金融
上次欧战中(1914—1918年),各交战国的金融,虽因各国的国情不同与战前准备的程度各异,其战时金融状态,亦各有其特异之处。然就其目的与手段,主旨与措施说,都大不相同,最主要的有下列两点:
(1)各国的共同目的,在对内以金融辅助财政,取得必需物资,如各国中央银行均予政府以巨额贷款之类;对外避免国外金融力量的压迫,俾国内金融力量得以保持,如禁金输出,并防止资金逃避之类;同时更利用国外金融力量取得国外物资,如集中本国人民所有外汇及外国证券之类。为达到这种目的,各国所采的手段,亦大致相同。即一面集中全力来保持并增加金货,以为辅助财政巩固币制的支柱,如各国停止兑现及激励人民持金货向中央银行换钞票之类。当时英国为维持其国际金融盟主的威信,虽未停止兑现,亦未禁金出口,但事实上曾训令邮政局及其他掌管金库的官厅在战时各种支付,都用纸币。同时一般国民并遵守三事:(一)向邮局银行缴款务须纳金币;(二)支付支票不用金币,而用纸币;(三)其他一般现款支付,概用纸币。至于德国,除禁金出口外,并在战前预为利用推行小额币券,换回金货;另一方面则采取紧急措置,以防信用崩溃而安金融机构并加强控制力量,如各国于战争发生之初,立即命令银行休业,以为筹划对策的犹豫期间,同时颁布命令限制提取存款,延缓一切支付,以巩固银行信用,安定社会金融。惟德国因战前准备充分,故未施行一般的支付犹豫命令。其他各交战国莫不藉这种紧急措置,首先使金融机构安定,以后可以加强控制力量,以统制汇兑统制投资,而达上述之目的。
(2)各国的共同现象,在(一)金货不足。虽各国集中全力来保持并增加金货,但因战事迁延日久,消耗过巨,对内因发行过额致准备不敷,对外因输出减输入增中央银行必须输出黄金以抵付国际收支的差类,终有金货不足之感;(二)通货膨胀。因战争剧烈消耗过多,租税公债不足应付,只得扩充发行,英国自1914年末之7900万镑增至1918年末之39900万镑,法国自60亿法郎增至300亿法郎,德国自30亿马克增至330亿马克,其激增之数实堪惊人。
金货不足与通货膨胀的共同结果,势必影响到货币信用的动摇和物价的抬高,不得不设法维护币信平抑物价,德法的停止兑现与英国的不停止兑现,办法虽异,而其主旨,则皆为维护币信。至各国战时对于物价,则莫不首先加以统制,以安定生活。各国为维持币信平抑物价所采的措施,大都相同,不外:(一)管理外汇,统制贸易,双管齐下,以期达到保持汇兑基金和维持汇率的目的;(二)统制消费,采用定额分配制度,厉行节约;(三)控制投资,取缔投机操纵,囤积居奇,使金融业投资的趋向,以政府所迫切需要者为依归;(四)动员金融力量,发展战时必需的生产事业。
(三)此次欧战前各国之战时金融准备
此次欧战中各国的金融布置,比较上次大有进步,或于战前早已布置就绪,或于开战不久即迅速完成战时金融的各项措施。考其原因,约有三点:
(1)事前已有充分准备。如德国于战前早已有四年经济计划,严格管理外汇,统制贸易,集中国内资金,扩充国防产业,一旦战事发生,立即有员可动。盖鉴于上次欧战中资源缺乏之可布,乃预为统制投资,力求自给自足,以免战时为敌人经济封锁所困。英法的准备虽较德国稍有逊色,但亦早经准备,战后更加紧补救。如英国为保持其国际资金移动之自由市场,在战前未便严格实施外汇管理和贸易统制,但英兰银行纸币则早已停止兑现,且其发行额不受现金准备的拘束,除保证准备发行额有一定限度外,其余部分,尽可自由伸缩,准备有不足时,由外汇平衡账内拨给,有多余时,拨还平衡账;故在战时对内(发行额)对外(外汇平衡账)两种购买手段,可以随意调度,不像上次欧战时那样呆板。法国则早在战前已实行停止兑现及输入定额分配制,以免战时临渴掘井,措手不及。
(2)政府对于金融的控制,已在战前加强其力量,迨战事发生,政府欲贯彻其战时金融统制政策,已可顺势利导,不费周章。如战前各国为救济经济恐慌复兴产业,相率贬低币值,提高物价,促进生产,救济失业,一面设定关税壁垒,以遏阻进口,一面运用货币政策,以促进外销,力谋国际收支之优势;同时厚集黄金,设定外汇平衡账以管理之,以备战时动员之用。凡此种种设施,使政府控制金融的力量加强,战时因势利导,易于集事。
(3)战时的金融制度和机构,已很完备。如英法二国早在战前运用金融力量,造成货币集团,在集团内力求相互经济关系的密切,以保战时物资的予取予求,供应灵便;在集团外则设定各项壁垒,以备战时封锁敌国之用。而英法二国与美国于货币之间,又成立一种协定,以为金融合作的张本,基于这种制度机构的完备,所以这次欧战发生后,英法两国就很容易的成立战时金融合作协定,以货币同盟的力量,防御敌国侵略,打击敌国经济。
(四)此次欧战各国之战时金融措施
此次欧战在战前早有充分准备,政府控制金融又已加强,而战时的金融制度和机构又相当完备,所以一旦战事发生,政府立即可以动员金融,担负战时金融政策的使命,既迅速又彻底,不像上次那样迟钝松弛,兹将德英法三国战时金融措施简略述之如下:
(1)德国在战前早已严格施行外汇管理与贸易统制,并集中国内资金,扩张国防产业,准备已很充分。故在战时只须彻底厉行物资统制,消费节约,计口接(授)粮;每人每日消费比平时约减百分之四十至五十;洗脸用肥皂根本禁止使用,洗衣用肥皂亦有限制;商店不得囤积日常必需品;人民不得私藏现金;凡与军事有关的物品,价格一律抑低;啤酒与烟草课征20%战时特别税;每月收入在400马克以上者,其以上之收入强迫储蓄,俾银行得以该项存款供国家经济战之用;各大百货商店的银行存款,则换发短期或中期库券。其统制的严厉,可以想见。
(2)英国在去年八月下旬知大战已无法避免,已开始采取各种紧急措施。如提高贴现利率,停止外汇平衡基金的运用,限制外币证券的买卖,通过管理物价法案,实施汇兑管理等事,已布置就绪。九月三日对德宣战以后,随即禁止银行券、金货、证券及外汇的输出,宣布金货及外汇国有,提高英兰银行的保证发行限额,限制邮政汇兑,实施新海上保险制度,实行各自治领及殖民地的汇兑管理或贸易统制,种种措施,均在宣战前后二十余日内迅速完成。至此次管理外汇统制贸易的内容,大要有九项:(一)居留英国境内的人,一律应将持有的黄金和外汇售与英国财政部;(二)银行券、金货、有价证券及外汇,除经财政部许可外,一概不准输出;(三)出售汇票,以有关英国贸易的合理需要为限;(四)国际清算所得的镑货资金,应售与财政部;(五)金和外汇行市,采公定制;(六)禁止与敌国一切交易;(七)经理汇兑的银行,以政府指定者为限;(八)政府保有的外国资产,一律集中财政部;(九)英兰银行的发行准备金,全部移支外汇平衡账,同时对于五百种货物的进口,加以统制。
(3)法国于对德宣战后,首先注重促进生产节约消费,取消星期休假,增加工作时间,提高奢侈品的课税,继则实行统制汇兑,黄金买卖和资本输出,其内容为:(一)法国人民或外国侨民所有美元或加拿大纸币,应呈缴法兰西银行或设于法国境内的任何银行,开美元或加拿大元户;(二)法国人民或外国侨民所有美元资产或加拿大元资产,不论目下存放何处,亦应转存设于法国境内的银行;(三)法国人民所有黄金,应呈缴法兰西银行;(四)凡在国外购买地产及其他资产者,以出口货售得的外汇存在外国者,及以各种股票地契债券纸币等寄往外国者,均在禁止之列。至十二月中旬,政府又宣布为防止物价高涨及提高法郎汇价起见,将直接统制物价,取缔投机,普遍节省开支,稳定工资水准,奖励出口,因这些事情都和战时金融统制,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了各国在战争期间对于金融的政策和措施以后,再来检讨我国三年来的战时金融措施,以及今后的方策,亦可参照外国先例,作为改进之方针。
二、我国战前金融之准备与战时金融之措施
(一)战前准备
以前我国的金融状况很不健全,不足以担负战时金融的使命。自经“九一八”、“一·二八”两次战役之后,知道我国和日寇必有一战,政府就积极地作金融上的准备。一面充实中中交农四行的资力,以为战时统制金融的工具,一面施行法币政策,以奠战时金融的基础。兹分述其经过如次:
(1)充实中中交农四行资金——我国战前金融基础未臻稳固,而整理财政亦特别困难,障碍丛生。及至民国十七年国府成立以后,鉴于金融之重要,始设立中央银行为唯一之国家银行,以树立金融制度之基础。惟当时国基初奠,各项要政均待设施,且连年兵灾匪祸,财政支绌,中央银行的资本仅2000万元,屡欲增加,不克实现。直到民国二十二年敌寇侵略之野心日渐显露,政府深感确立金融制度健全银行机构之重要,遂将中央银行资金扩充为10000万元,以增强其控制金融力量,而应付紧急之需。在扩充中央银行股本后三月,同时将中国银行股本扩充至4000万元,交通银行股本扩充至2000万元,中国农民银行股本扩充至1000万元,中中交农四行资力扩充以后,并实行人事改组,使中交农三行切实协助中央银行共同担负统制金融的使命,以增强银行效能,奠定金融基础。
当扩充四行资金实行人事改组之际,所遇之困难与阻力甚大。因为当时国内人士与党外同志,不明了总裁之主张与财政当局之同意,竟有提出反对与责难者。而财政当局仍本总裁之指示,抱着既定方针,排除阻力去实行,卒抵于成。如果当时竞被反对者推翻,则现今我国遭遇空前之大战,金融组织毫无重心,混乱之状不堪设想,金融基础一崩溃,一切准备无从着手,恐怕抗战早已失败了,更谈不上其他的建设。故充实四行资力,实为战前准备之重大关键。
自从四行资金充实以后,不独改善了我国的银行制度,增进了人民的福利,抑且奠定了我国的金融基础与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念,一切的建设事业,均由此顺利推进。不过当时国难重重,未能按照预定计划进行,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中央银行正拟改为中央储备银行,使成为真正的银行之银行,不料正在进行,战事就发生了,不得不暂行搁置。此外有须附带补述者,即在此期间内,政府对于改进金融机构事项,除充实四行资力改组人事外,对于一般银行亦同时切实实行管理。凡银行营业必须申请注册,经考核其章程检验其资本能合乎规定者,始允予注册;各银行营业是否健全,得随时派员检查账目,加以监督指导;一面颁布储蓄银行法,规定储蓄存款的运用,且必须以相当于存款四分之一资产缴存中央银行作保证准备,以保障储户的安全;对于各省地方银行之滥发省钞及辅币券者,切实加以取缔。所以在战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经积极改进之后,已可说是相当的健全,迨至抗战发生以后,除少数商业银行因历史环境的关系,对战时贡献较少外,大多数银行,都能在财部和四行领导之下,发挥他们的力量,贡献国家。
(2)施行法币——以往我国币制紊乱,不但不足以应付战时,抑且妨碍平时经济之进展。迨至民国二十四年海外银价高涨之际,乃毅然于十一月四日实行法币政策,将中中交农四行所发行的纸币定为法币,停止现银的使用,一面设发行准备保管委员会,将发行准备集中保管,以防散失,一面订定兑换法币办法,将白银收为国有,同时规定银行领券办法,由各银行照缴四六准备得向四行领用法币,以奖励现银之集中。对于黄金,除中央银行外,禁止自由出口。外汇则由中中交三行无限制买卖。凡此种种,要不外收集金银,集中外汇,在平时既可杜绝银币之外流,促进经济繁荣,在战时又可立即动员现成资力,以应紧急之需。数年以来,所有经济建设事业,无不向前迈进,尤其抗战发生以后,社会金融得以运用灵活,安定如恒者,此皆实行法币政策之实效。苟当时政府不实行法币政策,则战争甫经爆发,势必提存挤兑,银行倒闭,纸币狂跌,经济崩溃,实难幸免,由此可知施行法币政策关系之重大。民国二十五年我国币制已趋稳定,入超亦逐渐减少。到了民国二十六年春天,乃开始筹拟“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经过两个月的周密研究与讨论,将国家预算分成两大部门,一为普通预算,二为建设事业专款预算,订立具体方案,分部实施。其主要目的,在发展一般经济建设事业与巩固国防基础,俾能达成自给自足的要求。不幸法币制度实行仅二十阅月,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方在开始实施之际,而七七事变突然爆发,此乃敌人知我国币制改革以后,一切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因而乘我准备未充分,国防基础未稳固之际,乘机发动侵略战争,以期征服中国,此实敌寇之毒辣阴谋,假使我国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成功以后,然后发生战事,则此次抗战早已获得胜利矣。
以上两项,为我国战前准备的最重要关键。其他如经济财政设施,当然很多,因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加以说明。
(二)战时措施
1.颁布安定金融办法
自从七七事变起以至八一三止,在这段酝酿期间,我国战时金融措施最感困难。因为七七事变爆发后,许多人均以为战事在短期间可以结束,不至于扩大。因为多数人存着这种心理,政府的措施,就特别困难,一方面要维持银行信用,以安定人心,一方面要准备战时措施,以应付非常。当时政府所采用的办法,是双管齐下,即一面准许正当市场照常营业,自由购买外汇,同时设法充实银行基金,保持银行信用,一面要管理一般银行使不至于超越常轨,影响整个金融市场,故在可能范围内政府竭力协助银行资金,巩固银行信用,以安定人心。在这酝酿期间,因一切措施未能完全采取战时办法,有许多银行存款提取了,有许多外汇逃跑了,影响战时金融,异常重大。到了八一三淞沪战事爆发后,政府鉴于时机迫切,不得不采毅然决然办法,才立即命令银行休业二天,同时即颁布安定金融办法,限制提存。嗣应上海银钱业的请求,复核定安定金融补充办法,规定活期存款因商业上的需要,得以同业汇划付给。这种汇划,并不调现亦不购买外汇。并与外商银行成立协定,不得收受新存款。安定金融办法的主旨,一在巩固银行信用,二在防止资金逃避,兼可维护外汇市场。实施以后,不仅银行应付裕如,社会金融赖以稳定,而且外汇之收进,反日见增加,收效之宏,于此可见。
2.成立中中交农四行联合办事总处
金融运用力量愈集中而效力愈大,办事效能愈连系而收效愈巨,故战时金融措施尤赖强有力之机构以应付非常。所以于抗战发生以后,政府立饬中中交农四行组织联合办事处于上海,由四行各派代表共同研讨并督促各行共同担负战时金融的使命,以坚实中央金融枢纽。同时就各地成立四行联合办事分处,建立地方金融主干,以收指臂相顾之效。去年八月复颁布战时健全金融机构办法纲要,于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理事会之下,分设战时金融及战时经济两委员会,并附设特种投资、特种储蓄、收兑金银、汇兑、物资、发行、贴放、平市、农业金融等九处。由总裁兼任理事会主席,综揽一切事务。将中央金融机构益加充实健全,而金融周转更见灵活敏捷。直到现在,所有金融政策经济政策,均由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研究实行,并于四行联合办事总处之时即成立贴放委员会及各地贴放分会,公布四行内地联合贴放办法,融通农工商各业资金。从二十六年八一三起直到本年四月底止,贴放资金共有35000万元之巨,对农工商各业帮助之大,可以想见。就是对于其他各地方银行,亦有相当帮助。
再者,我国金融机关向多设于沿江沿海一带,广大的内地反付阙如。抗战发生以后,因战区之推移,沿江沿海率多沦陷,而内地资源又亟待开发,财政部因有完成西北西南金融网的计划,督促四行尽量向内地推设行处,指定设行地点,划分推进限期,切实施行。计自二十七年十月起至目前止,中中交农四行在西北西南各省已增设分支行处共188处之多,故虽偏僻地方,平时各行决不愿去设行的,为适应战时的需要,也都督促普遍设立起来。
3.设立农产工矿贸易三调整委员会
财政部为调整战时生产发展经济起见,于二十六年九月建议设立三调整委员会,拨出资金6000万元。同时并拨1000万元委托中央信托局办理战时运输保险。三委员会,各有成绩,于增强抗战力量,颇有关系。
4.稳定法币充实法币准备
法币为我国民经济的命脉,亦为抵制敌伪金融侵略的最良武器。自抗战军兴以来,政府竭尽全力谋法币价值的稳定和信用的巩固,俾可达成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鹄的。广义地说,几乎战时一切金融上的措施,莫不与稳定法币有关。兹仅就直接以稳定法币为目的之各项措施,提要说明如次:
(1)充实准备。法币发行准备,原采比例准备制度,现金准备占60%,以金银外汇充之,保证准备占40%。这种制度,本是一种落伍的办法,只因我国人民对于硬币的观念很深,不得不如此规定。自抗战建国同时并进以后,政府鉴于上项制度尚未能达到使通货适应生产的目的,乃重加改定,于二十八年九月颁行巩固金融办法纲要,充实准备内容,规定除原有之金银及外汇外,得加入短期商业票据,货物栈单,及生产事业之投资作为法币准备,使法币成为适应生产需要的通货,而脱离国外金融市场变动的影响。
(2)公开检查。法币发行数额和准备金的实况,向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按期检查,分别公告社会。去年颁行前项巩固金融办法纲要内,复规定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应遴聘各重要省市之商会,银钱业公会代表,参加公开检查,将发行数额准备实况公告,以昭大公,而巩币信。
(3)收兑金银并促进金产。金银均为法币的重要准备,当实行法币时,即行收兑银币银类。抗战以后,复收兑金类,成立收兑金银专处(现已改为四联总处下的收兑金银处),专司其事。另订有手续费特奖金等办法,以资鼓励。截至本年二月止,共收兑金银合法币108938000余元,成绩颇有可观。一面取缔私售携运,以防散失,并协助民营金矿增产,予以借款便利和技术上的指导。又由财政经济两部洽商设立采金局,扩充公营金矿,由政府直接开采,以尽其用。
(4)吸收侨汇并管理外汇。海外侨胞汇款,向为我国际收入大宗。抗战发生以后,政府为便利侨胞,厚集侨汇,充实准备起见,规定健全侨汇机构办法,和吸收侨汇合作原则,切实办理。至管理外汇为保护外汇基金防止资金逃避所必采的措施,同时进口外汇的管理可以节省外汇支出,出口外汇的管理可以增加外汇收入,于稳定法币价值,巩固法币信用,关系非常密切。自二十七年三月实施外汇请核办法以后,对于进出口外汇的管理,逐渐改进,已趋完密,其详情当于下节再述。
5.管理外汇
(1)进口外汇之管理。当战事发生之始,我国外汇管理未能迅速施行,一方面由于当时环境困难,而他方面则为自安定金融办法颁布以后,已经收了相当之效果。到了二十七年三月敌人在平津成立伪联合准备银行,企图以伪钞套取我国外汇,政府为粉碎敌人阴谋起见,遂实施外汇管理。对于外汇之购买,加以限制。并指定中央银行总行设立外汇审核处,专负进口外汇请核管理之责,对于商民之请汇,则酌情核准,当时环境十分困难,管理并不彻底。此固由于我国境内有外国银行及租界存在,致有黑市场之出现,而实际上外汇之管理,并非易事。无论任何国家管理外汇,必有黑市场之出现。即德苏等国之外汇管理,堪称周密,而结果亦无法避免。此次欧战爆发,仅及数月,英镑竟下跌三分之一(按战前英汇为四元六角六分现在实际上为三元一角余)。英国有巨额资金及周密计划来管理外汇,尚不免有这种现象,我国在上海外有敌伪势力之活动,内有奸商之操纵,所有整理,特别困难。然政府在这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仍竭力设法支持外汇市场。于二十八年三月设定外汇平衡基金1000万镑,组织外汇平衡基金管理委员会,以控制黑市场。又于二十八年七月禁止不必要的物品进口,颁行进口物品申请外汇办法,以减少外汇市场的压力,而节外汇的支出。有许多人不免责难政府,认为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应以巨额金钱来支持上海外汇市场。殊不知上海为国际市场之一,亦为我国数十年来国内之唯一金融中心,法币流通最广,殆占法币额三分之一,沦陷区同胞对于法币异常信任,其爱国热忱与抗战必胜信念,多半也由此维系。我们要想抗战胜利,收复失地,对于沦陷区域法币,不得不勉力维持,虽然牺牲小利,亦所不惜。所以在平衡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以后,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维持沦陷区域法币价值,以维系沦陷区域人心,保持法币信用。敌人虽于民国二十七年成立伪联合准备银行,发行伪钞以期破坏我国金融,套取外汇,但直到现在,其诡计迄未得逞。敌人虽用威胁手段强迫使用伪币,但我同胞始终信任法币,拒用伪钞,故伪币价格始终在我法币之下。天津失陷,我国中交两银行至今未曾撤退,原因也就在此。根据二十八年度中交两行的营业报告,天津法币流通的数目较前增加,由此可以证明我国控制金融市场之效用。我们要知道保持法币地盘,较诸防止失地尤为重要,国土失陷,尚可希望收复,然法币失却信用,万难挽救。此关系人民之经济财产,实在太重大了,所以我们不惜用最大力量,以巩固法币信用,结果收效甚宏。
本年五月一日,我国外汇狂跌,每元法币仅值三便士强,当时人心惶惑,不可终日,可是不到几天,恢复跌前原有价格,且较前增高。此固由于欧洲战事英法失利,荷兰比利时危急,在华各国银行挤兑,纷纷提存所致,而最大原因,是我国金融基础巩固。过去一般人均认为法币不可靠,因而将资金贮存外国银行,迨欧战发生,纷纷提存,复存诸本国银行。有一部分人则放在美国银行去,这完全是由于奸商造谣生事扰乱金融市场,企图乘机获利。这种行为,与汉奸无异。万一欧战扩大,美国参战,美国必有其处置办法,存款又不免于逃避。如此往返提存,实在是庸人自扰。今后欧局之演变不可预测,所以惟有法币最可靠,信用最巩固。现在黑市场汇率的偶然变动,不足重视,因为法币的真正的价值,并不完全靠外汇,主要的是在劳力与物资之充实。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苟能注意开发富源,增加生产,则法币价格自然高涨,此乃必然之理。
(2)出口外汇之管理。战时管理外汇,不仅要节省外汇的支出,同时要增加外汇的收入。我国外汇收入的大宗,有两大项目,一为出口贸易售得的外汇,一为海外华侨汇回的款项。关于出口贸易,自贸易委员会成立后,积极促进。如协助运输,贷予资金,一面由财部拨定基金,交由中央信托局办理运输兵险,以保障其损失,而以出口外汇售结中交两银行为条件。结售外汇的物品,初定为24类,继改为13类,以免苛细。同时颁布“维护生产促进外销”办法,规定国外市价高于出口土货成本,得由贸易委员会按照国外市价收购;如国外市价低于土货成本,则照成本收购。但政府仍极力避免自行收购,以保障商民营业,并以减低出口税,豁免转口税,垫付兵险费等办法,促进外销。迨至二十八年七月,复颁行出口货物结汇领取汇价差额办法,新办法与以前显著不同的地方有二:一为规定以法价与中交两行挂牌价格的差额,津贴出口结汇的商民,以资鼓励;二为规定茶叶、桐油、矿产、猪鬃四类出口货物,由国营贸易机关办理,其余一律须结外汇,以期增加集中外汇的数量。又为减少进出口贸易所受汇价变动的风险起见,特将中交两行的挂牌汇价稳定在七便士。这固然是一面为了促进外销增加外汇收入,同时一面也是为了稳定国内物价,保障生产利润。所以政府的每一种措施,都不是单纯地为了某一方面,多半是兼顾到许多方面的。
(3)华侨汇款之管理。华侨汇款,向为我国抵付入超的一大宗收入。战前平均每年约有3万万元至4万万元,都是经由侨批业民信局和外商银行汇回来,所以这一项外汇收入,向来落在外商银行手里去利用。抗战发生以后,政府为集中外汇收入,便利侨胞汇款起见,着令中国银行增设海外行处,以广吸收,同时令邮政储金汇业局,会同闽粤两省行,联络侨批局设法便利侨汇,所有汇兑行市并应依照中国银行规定办理,以免发生歧异。而各银行办理侨汇,应照原水单转售中国银行,再由中国银行转售中央银行,以收集中运用之效。
6.便利内汇及管制口岸汇兑
战时交通阻梗,各地筹码供求未能互相调剂,所以国内汇兑方面,亦发生种种畸形现象。政府为便利正当企业的需要,鼓励口岸资金内移,并防止资金逃出起见,特制定种种办法,分别实施。如:(1)便利内汇暂行办法,规定凡日用及抗战有关的必需品,由口岸购销内地者,得依照此项办法,申请四联分处以低率汇水承汇货价,或用押款方式以便利之。并规定凡由口岸汇款至内地者,免收汇费,以鼓励口岸资金内移。(2)公私机关服务人员家属赡养费国币汇款暂行办法,即定各服务人员得在其薪额对成的限度内,申请四联分处以低率汇水承汇赡家费,月薪在40元以下的,并可照全额请汇。(3)至私人携带法币由内地往口岸的,最多不得超过500元,以防资金逃避,兼维外汇市场。
7.调剂地方金融(www.xing528.com)
我国内地金融尚未发达,农工各业所需资金,多感枯窘。中央金融机关平时既未普及内地,即战时之贴放工作,亦仅及于重要城市。而战区金融,因有敌人推行伪币套取外汇的顾虑,四行未能为充裕的发行,端赖省地方银行钞券以济其穷。同时战时各地小额币券,需要大增,乃属必然的现象,必须设法调剂,以应战时需要。政府对此曾采下列各项措施:
(1)改善地方金融机构办法纲要。于二十七年四月公布施行,内容规定:(一)各地方金融机关为增办农工矿各业放款的需要,得向中中交农四行领用一元券及辅币券,以资调剂。(二)一元券和辅币券的准备,除二成法币,三成公债外,其余一律可用上项农工矿业的投资充之,以适应地方生产事业的需要。(三)其所以规定只准领用一元券和辅币券者,因此等小额币券,正合予农田水利矿产开发支付工资的用途,意在深入农村。此项办法公布后,财政部随即召开第一次地方金融会议,共同商讨切实实施的办法,当经议定重要方案多起,以为推行的张本。
(2)省地方银行发行一元券及辅币券办法。二十八年三月财政部召集第一次地方金融会议,决定省地方银行发行一元券及辅币券办法,经财政部公布施行。其目的在使省地方银行小额币券尽量推行于战区,以代替一部分法币之行使,不得向内地推行,一以应战区人民的需要,一以之抢购战区物资而避免被敌人调去套购外汇之弊。嗣又规定省地方银行发行一元券及辅币券的准备成分和性质,统交发行准备保管委员会保管,印刷则由中信局统办,以便管理。
(3)推行小额币券。二十六年十一月财政部规定推行办法四项,督促中中交农四行依照规定办法于支付及汇拨各部队军饷,最少应搭配辅币券三成,各机关经费应搭配二成,各工厂公司商店发放工资之提款,搭配五成,或全付辅币券。嗣后迭据各地报告,战区小额币券极感缺乏,找换困难,尤易启军民纠葛,特再定办法四项,责由四行凡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方之分支行处,应充分准备小额币券,负责兑换,以便军民。
8.吸收游资
战时军需浩繁,财政支出巨大,因此流通于市面的游资,亦相应增多,自须设法吸收,使用于正当有用的途径,而免在市面助长投机的气焰。抗战发生以后,政府对于吸收游资,曾先后颁行各种奖励储蓄存款办法,分别责成全国官商银行及邮政储金汇业局,切实办理。兹将各种办法的内容和优点略述于次:
(1)举办节约建国储金。二十七年十二月公布节约建国储金条例,由全国官商银行及邮政储金汇业局经收。现各行局业已纷纷举办,所以推行得很普遍,这是一。此项储金从一元起,可由储户随时存入,虽贫苦民众亦极称便利,这是二。此项储金国币外币都可存储,以外币存储的期满后,仍得以外币支取本息,这是三。此外利息优厚保障充分,储金的运用指定用于生产事业的投资,都是它的优点。
(2)发售节约建国储蓄券。二十八年九月公布节约建国储蓄券条例,由中央信托局、中国交通农民三银行及邮政储金汇业局经财政部核准后发行,以与节约建国储金相辅而行。券分甲乙两种,甲种存满六个月即可请兑一部或全部本息,极称便利,这是一。乙种概为不记名式,持券人得自由转让赠与,以之作为礼券,更十分有意义,这是二。两种储蓄券分为5元、10元、50元、100元、500元、1000元多种,由储户随意选购,这是三。乙种储蓄券利率最高可得到周息八厘半,甲种储蓄券可达七厘半,每扣足半年,计算复利一次,五年以后并加给红利,这是四。至安全稳妥,与前项储金大致相同。
(3)举办外币定期储蓄存款。二十八年十一月公布外币定期储蓄存款办法,内分两种:一为外币定期储蓄存款,存户可以英美法及其他经政府核准的外币存入,到期时仍照原存外币支取本息。有了这种两(办)法,以前有外币而苦无处存放的人,可以存入本国银行,不再仰外商银行的鼻息了。另一种为法币折合外币定期储蓄存款,存户得以法币按照商汇牌价折合外币存入,而商汇牌价现为七便士,比黑市场的汇价高,所以存户除应得利息外,尚可获汇价折合上的利益。
此外如管制口岸汇兑,便利内地汇兑,奖励资金内移,以及劝募各种公债等,亦都有助于游资的吸收。
9.扶助生产
抗战发生之初,政府即行设立农产工矿贸易三调整委员会,拟定巨额基金,并由四行拨贷巨款,以供扶助生产之用。一面由中央信托局开办战时运输兵险,及战时陆地兵险,以保障生产事业的损失。这些都已讲过,不再重述,最近政府对于扶助生产,更趋积极,举其要者,约有三种:
(1)由四联总处实施二十九年度中信局、中交农三行、农本局农贷办法纲要,比以往办理农贷改进的地方,计有数点:(一)贷款的对象扩充,以农民团体或个人及农业改进机关所经营的事业为范围。(二)贷款种类扩充为:一、农业生产贷款,二、农业供销贷款,三、农产储押贷款,四、农田水利贷款,五、农村运输工具贷款,六、佃农购买耕地贷款,七、农村副业贷款,八、农业推广贷款。(三)贷款区域力求普及,贷款数额特为提高,贷款手续力求简便,务使农民直接享受贷款利益。
(2)关于工业贷款,除拨定基金由工矿调整处转贷与各工业应用,并由四联总处协助中国工业合作的资金外,最近更拟实行下列两项办法:(一)地方金融机关办理小工商业贷款通则,已呈准行政院会议通过,不久当可公布施行,内容规定地方金融机关依本通则办理小工商业贷款,资金有不足时,得向四联总处商借。(二)战时扶助工业贷款办法,亦正在呈核中。以上都是属于普通性质的工业贷款,至四联总处自二十六年成立以来所办理的个别工业贷款,更是缕指难尽了。
(3)经济三年计划,是由四联总处和经济部财政部详细商讨而成,其内容规定可分为下列几点说明:
(甲)投资的部门分为:一、工矿;二、交通;三、农林水利;四、商务贸易。
(乙)筹措资金的方式为:一、由国库筹拨;二、由四行投资;三、由四行贷款。
(丙)由国库筹拨者:一、与国防有密切关系者;二、新创事业系属试办性者;三、一时不易获得盈余者;四、寓有政府统筹管制性质者;五、建设专款所办之旧事业已具规模,其资产不易估价者。
(丁)由四行投资者:一、新创事业较有盈余把握者;二、已成事业扩充时银行已参加股份,可照比例数额继续投资者;三、凡前条所列各项以外的事业。
(戊)由四行贷款者:一、业已完成之事业,不必再参加新股者;二、各项事业周转所需之流动资金。
以上计划将来次第实施,不独足以支持长期战争,而不虞竭蹶,且可奠定国民经济复兴的基础,是一种抗战建国双方并进的伟大工作之一。
10.防止敌伪金融侵略
在我国战时金融措施之中,有一事须要特别提出来说的,就是防止敌伪金融侵略。敌人此次发动侵华战,万料不到我国能支持这样久,而且愈战愈强的,所以想来破坏我国的币制,以削弱抗战力量。如在敌军控制区域,或禁止法币行使,或强贬法币价值,或伪造假法币希图以伪乱真。一面敌伪自行设立,各种伪银行,发行伪钞和军用票,在我沦陷区内行使,或收购物资,或调取法币套购外汇。种种阴谋伎俩,无所不用其极。我政府为抵制计,曾采用下列各项措施:
(1)分区金融处理办法。详密规定:(一)沦陷区域的金融机关,应如何保留,以为与敌斗争的据点,并妥善应付敌伪的侵略。(二)附近陷敌区域的金融机关,不得随意撤退,并须抢购物资移运后方。(三)距敌较远区域的金融机构,应如何策应前两区域金融,以收指臂相顾之效。(四)复兴根据地区域的金融,应如何完成金融网,担负协助经济复兴的使命。
(2)取缔敌伪钞票办法。规定:(一)全国人民一律拒绝行使伪钞,违者以汉奸论罪。(二)凡以敌伪钞票成立的契约,一律无效。
(3)敌人伪造法币的对付办法。(一)四行在沦陷区域内不用新券,以便易于识别。(二)四行券版设法统一。(三)由印钞公司出面交涉。(四)厉行惩奸及奖励举发等。
(4)防止物资资敌。(一)委托外商代购。(二)由省银行以省钞抢购。(三)联络游击队协助。(四)联络民众协助。
此外如管理外汇,管制口岸汇兑,与外商合作,一致抵制敌伪各种非法行为,不必一一细说。
三、物价问题
(一)物价与法币发行之关系
战时物价高涨,是一种很普通的现象,也几乎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其原因很多,将在第二节说明。但现在一般人士都认为是由于法币发行过多,币价跌落,所以物价高涨。其实目前物价高涨,绝非单纯的由于法币的发行及外汇的变动。第一,我国为一产业落后的国家,内地农村久感金融的枯竭,正需要增加发行,以资调剂,与一般工业国家信用扩张已达饱和点者不同,稍增发行,于生产有益,不致影响物价。第二,西北西南各地向少金融机关,人民习用现银,法币的流通还很有限,现经推设金融网,并努力收兑金银。则稍增发行,正多消纳之处,不患影响物价。第三,战时人民转徙流离,每随身携带法币,以备不时之需,因而减少市面的流通额,稍增发行,正合市面需要,何致影响物价。第四,我国票据尚不发达,多用现钞,稍增发行,正济信用周转之穷,无伤物价。第五,若以人口比较,我国每人占有法币额比各国少得多,依照货币数量说而论,不应影响物价。
(二)战时物价高涨的原因
实际上物价高涨的原因很多,其最主要的原因有下列几项:
(1)受洋货涨价的影响。因为欧洲战争发生,海上运输不便,来源稀少,所以洋货涨价。洋货涨价,则我国民消费或生产上需用洋货者,其价亦随之抬高。
(2)因运输困难运费增高。譬如战前重庆向上海买纱用轮船直接装运来渝,比现在绕道香港海防再用汽车运来,其运价不啻天壤之别。运价增高,成本自高,成本高,则物价涨,这是必然的道理。
(3)人口集中,产销失调。现今各省人口都集中到后方来了,房屋日用品供不应求,自然要涨价。
(4)原料工资等上涨的影响。现在劳动阶级因后方从事建设需要正亟,工资自亦随之高涨。而生产发达的结果,原料品供应不及,亦必上涨。工资原料都涨,成本增高,出品售价自然要涨。
(5)战时意外损失的影响,也是增高物价的一个因素。
(6)囤积居奇的影响。一般商人只知图利,大家看涨,弄得物价虚伪的抬高起来,亦是重要原因之一。
(7)最主要的原因,我觉得还是一般心理作用。因为大家遇到此次空前的大战,心理戚戚不安,投机分子就乘机操纵居奇,不惜危害国家民族,酿成法币不值钱的普遍心理,争相购买物资或不动产,物价由是逐渐高涨。因为大家贱视货币重视物资的结果,更不愿投资营业,生产因之减少,物价更因而抬高,货币与物价的关系在此,并非由于发行过多,完全由一般心理作用使然。
(三)平抑物价的措施
就金融方面说,对于平抑物价的工作,尽了下列各项的努力:
(1)促进生产,调剂供求。如(一)四行贴放会办理贴放,协助农工矿业的生产。(二)设立农产工矿贸易三调整委员会,协助发展农工矿生产并流畅货运。(三)四行办理巨额农贷,以助农业生产。(四)四行贷款协助交通建设,便利运输。(五)四行完成西北西南金融网,省地方银行推设分支行处,完成各省金融网,活泼农村金融,发展内地生产,兼以疏导通货于广大农村,以免集中都市影响物价。
(2)节约消费,奖励储蓄。如(一)举办节约建国储金,发行节约建国储蓄券,以吸收游资,倡导节约。(二)举办法币折合外币储蓄存款,以示政府保障币值的决心,而使人民乐于存储。(三)提倡献金运动,以激励人民爱国情绪,藉以紧缩通货数量。
(3)便利汇兑,减轻成本。如(一)凡自海外采购生产机器原料及本国无代替品的必需物品,得申请照商汇牌价核给外汇成本。(二)凡向口岸采购日用必需品运销后方,得依照便利内汇办法,请由四行以低率汇水承汇货款,以减轻商品成本。
(4)取缔货物押放,以防囤积居奇。由财政部通令各银行禁止以货品作押款,并不得代理客商买卖货物。
(5)供给平价购销资金。规定由四行垫款5000万元,先行拨借2000万元,归平价购销处陆续采购大批日用必需品,运销后方。
以上种种措施,当然可以收到相当的效果。不过我们要实行平抑物价,必须增加生产,调剂供求,尤要先去其病态心理。大家在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大旗帜下,集中力量,集中意志,来完成经济三年计划。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就是:(1)我国战时金融必须以金融力量协助财政。(2)必须以金融力量发展经济。就协助财政说,如(一)战时财政增税募债,缓不济急,必赖金融的力量协助财政始能周转应付。(二)战时财政要充实对外购买力,须要收兑金银管理外汇,这些工作必赖金融措施以协助之。(三)如促进生产发展交通便利运输平价购销所需的资金,由金融机关政府办理,以防国库支出增加。(四)奖励储蓄吸收游资倡导节约消费,直接平定物价,间接减轻国库开支。就发展经济说,如(一)以金融力量取得现有物资,以供政府利用,不使浪费或资敌。(二)以金融力量开发蕴藏,促进生产,使税源日丰财用不竭。(三)以金融力量谋经济自给自足,助军事取得最后胜利,助国家奠定建国经济的基础。
总之,战时金融要以金融力量协助财政,发展经济,使交通经济财政各部门互相为用,而全国民众尤应将所有人力物力贡献政府,协助政府,以增强抗战力量,争取最后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