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增加肥料投入、食品价格就会下降这层关系,无论是全球还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都检出了几乎相同的有显著性差异的数值。也就是说,肥料投入越多的国家,其食品价格越便宜,这层关系比较常见。相对粮食而言,化学肥料的价格下跌促进了肥料投入,随之也推进了对肥料投入感应度高的品种的开发,这个过程就是日本农业结构的发展过程(速水,1973:102-115)。农业与化学工业的协调发展是非常普通的现象,可以说,日本化学工业的嚆矢在肥料产业。日本为了使粮食增产,政策性地振兴化学肥料产业,该产业之后发展成综合化学企业(柴村,1959:7-9)。当然,仅靠肥料的增投无法实现农业生产性的提高,需要包括耕种技术和环境形成技术在内的技术普及。特别是在非洲大陆这种缺乏土壤养分的生产现场(木内,1998),如果没有投放肥料这种人工性土壤养分,那么就无法指望土地生产力的改善。此外,如果没有肥料的稳定供给,高产改良品种的引进也是无效的。尽管如此,除了毛里求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肥料投放量仍然极少(见表4-18),连南非都仅和古巴持平,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几乎是无肥栽培也不为过。我们认为其原因之一就是过高的肥料价格,这由图4-19就能窥探一二。
图4-19 肥料价格(每吨)[41]
(注1)撒哈拉以南非洲27国的平均值。
(注2)拉丁美洲12国的平均值。
(注3)亚洲12国的平均值。
(出处)笔者将FAO(2008)的数据换算成美元价格后制作而成。
图4-19收集了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到2001年世界各国的国内肥料价格,并在计算出各地区的平均值后进行了比较。其他地区的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的价格都相差无几,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无论是哪种肥料都非常贵,拉丁美洲、亚洲的肥料价格依次降低。[42]对于现金收入极少的非洲农民来说,肥料价格是亚洲的翻倍这个事实等于禁止他们使用肥料。
图4-20反映了撒哈拉以南非洲肥料的产量、进口量和消费量的变迁情况。通过图4-20我们发现,撒哈拉以南非洲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肥料生产停滞,80年代其进口量也停滞了,消费量则一直平稳。当时,谷物进口急增(见图3-16)。与其使用肥料促进生产,不如改变贸易结构进口粮食。20世纪80年代以后,肥料消费停滞,非洲农业陷入了贫困的陷阱。2000年之后,进口增加了,但生产却下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生产肥料的只有南非、津巴布韦、塞内加尔和毛里求斯4个国家。之前许多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都试图将肥料国产化,但遭遇种种挫折[43],除了上述4个国家,其他国家的肥料完全依赖进口。其中,在进口替代遭受重创的有20世纪70年代的刚果[44]和90年代的尼日利亚[45](见图4-21)。化学肥料进口替代的全线溃败是非洲农业持续低迷的一大背景,也是原因。
但是令人非常感兴趣的是,北非的肥料生产急速发展起来了。现在除了阿尔及利亚,都实现了肥料的出口产业化。特别是摩洛哥与突尼斯已分别成为世界第10和第13位的肥料出口国(2000年)。就开发史的一般过程而言,即便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肥料产业也应该是有望投资的领域。
图4-20 撒哈拉以南非洲肥料的生产、进口和消费[46](www.xing528.com)
(出处)笔者依据FAO(2008)的数据制作而成。
图4-21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肥料生产[47]
(出处)笔者依据FAO(2008)的数据制作而成。
图4-22将以所有农地为对象算出的每公顷肥料投放量与经历过绿色革命的拉丁美洲、南亚、东南亚各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进行了比较。我们发现,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了。东亚的中国和韩国的土地肥料每公顷达到250千克到300千克。肥料投放的地区差别如此之大,与我们前一章的图3-7所显示的谷物土地生产力的地区差相对应。肥料投放量与土地生产力的相关性,撒哈拉以南非洲是0.86,拉丁美洲是0.94,南亚与东南亚是0.99。但如果已经形成适应化学肥料投放的生产形态,以及开始了肥料产业与谷物生产的互促效果,那么肥料投放会成为测量土地生产力的最佳指标。
图4-22 每公顷的肥料投放量[48]
(出处)笔者依据FAO(2008)的数据制作而成。
弱小的产业无法制造既便宜又丰富的产品,只有强大的产业才能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业是低投入、低产出的脆弱产业,因此只能生产极少量的高价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