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毛里求斯作为唯一的例外,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制造业中没有雇佣特化的“山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辅助生产部门都进行了彻底的生产。各辅助生产部门的生产额小、在GDP中的比重低,且有些国家的生产结构偏向于某些特定的辅助生产部门,如斯威士兰的饮料(1995年在GDP中的比重是11.1%)、赞比亚的饮料(5.8%)、科特迪瓦的石油精炼(2.7%)、津巴布韦的钢铁(2.3%)等等[37]。但是,这些业种不是由外资进行消费就是作为旧国营企业的政策性创设的,是没有雇佣吸引力的摆设产业(平野克己,2002:63-72)。在以前殖民地时代,这种摆设性产业依靠周边地区市场创设从而扩大了制造业初期投资的规模,也提高了资本装备率。津巴布韦是作为英属罗德西亚-尼亚萨兰联邦的、科特迪瓦是作为法属西非的工业基地被建设起来的殖民地,在种族隔离政策时代南非的资本流入斯威士兰。可以说,在其后的历史进程和高工资体质下只有这种摆设性企业才能得以残存下来。
非洲国家的投资偏重于制造业部门,它并没有与经济增长有效结合起来。因此,与完成高增长的亚洲国家相比,非洲的制造业部门处于资本过剩的状态。此外,在殖民者人数少的殖民地,当地的粮食生产不受重视,独立后的政府也轻视农业政策,因此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生产力极其孱弱,这也导致了物价上升,并提高了劳动分配率。这些原因导致了其高工资体质的形成。结果就如表4-7中津巴布韦的资本总量生产率所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资本生产率低下。由于统计的制约性,我们无法收集到将资本总量生产率进行国际规模比较的数据,但利用手头的统计,我们探讨的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中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也说明了资本生产率低下的问题。(www.xing528.com)
这具有重要意义。资本总量的生产率如此低,且今后还有很大部分为支付高工资而被分割,因此只有极少数企业愿意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制造业投资。过低的投资收益率当然会抑制投资。如果资本的国际流动自由,那么制造业资本就会逃向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外的国家。如果全球化也渗透到非洲,且非洲运输费用居高不下,那么比起国内生产,人们会越发喜欢选择进口产品。亚洲的高资本生产率进一步招徕投资,低工资弥补了低劳动生产率,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是截然不同的情况。非洲,简直就是亚洲的底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