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提高谷物的土地生产力从而增加粮食供应,粮食价格的下滑过程实际上是提高工资水平的过程,不降低粮食生产而将劳动力供应给非农业部门从而改变产业结构的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日本的农林业从业人员比例下降到10%,从大米的土地生产力处于明显上升轨道的1955年(当时的农林业从业人员比例为35%)开始花了整整25年时间。表3-7是1970—2005年期间经济增长率与谷物生产的指标(总消费、总生产、耕种面积、土地生产力)及非洲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各指标间相关系数的测定结果。
表3-7 GDP与谷物生产的时间系列相关系数(1970—2005年期间)
续 表
(注)*谷物消费=谷物生产-谷物出口+谷物进口+谷物援助。
(出处)笔者依据FAO(2008)、UN(2008)的数据整理制作而成。
无论哪个地区,GDP和谷物消费都显示了0.9以上的相关系数,撒哈拉以南非洲也有14个国家超过0.9。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之外的国家与地区的GDP与谷物的土地生产力的相关系数也超过0.9。与此相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耕种面积的数值都在0.9以上。(www.xing528.com)
因此,观察谷物生产量的相关系数,我们就会发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之外的地区,包括北非,产量与土地生产力的相关系数都超过0.9,这是由于土地生产力的改善增加了产量。撒哈拉以南非洲该相关系数超过0.9的只有7个国家,然而与耕种面积的相关系数超过0.9的却有14个国家。
图3-22是用各自的二次近似线来展示的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谷物耕种面积与土地生产力的变化。我们发现,一方面耕种面积递增,另一方面,土地生产力却时增时减变化剧烈,且增幅非常有限。
图3-22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谷物耕种面积与土地生产力的变化[46]
(出处)笔者依据FAO(2008)的数据整理制作而成。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英国于1846年废止谷物法,导致廉价国外谷物的大量进口,谷物进口越多,其国内生产越受到抑制。在此情况下,如果不提高谷物生产农民的收入水准,那么农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就会扩大。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增长,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牵引着GDP这种情况越发薄弱,但是也应该有一个机制让经济增长提升农业生产性,进而提高农业收入,不让收入分配产生明显的歪曲倾斜。由于商业作物生产的扩大及国土的制约等,每个国家谷物的耕种面积的动态不尽相同,但强烈反映谷物生产农民收入的土地生产力却都与本国经济增长率联动。因此,如果细说新古典派经济发展论的话,那么在谷物的土地生产力与经济增长之间,不管人均收入水平和发展阶段如何,都存在着长期的相关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