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对绿色革命的巨大贡献,多肥栽培技术

日本对绿色革命的巨大贡献,多肥栽培技术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的这种积累也为不久后的绿色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日本这种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实施多肥栽培必须抑制茎干的生长,提高它的强韧性,使其能承受累累麦穗的重量。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水稻种植向多肥型转变。耐肥、早熟、多产的蓬莱米作为其主要出口日本的品种被广泛种植。绿色革命,可以说是“始于日本的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机制,超越风土限制向亚洲热带地区转移的过程”。

日本对绿色革命的巨大贡献,多肥栽培技术

日本江户时代就开始了主要对商品作物实施的多肥集约栽培,明治维新之后也通过施肥来提高粮食产量。但是,与冷凉的欧洲不同,亚洲是季风气候带,如果施肥过多,那么所投放的肥料就会刺激作物的初期发育,使其茎叶异常繁茂,不仅无法正常生殖生育,还会在成熟前被季风吹倒。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日本农业一直在谋求新品种的开发与施肥技术的改善(明治农学)。日本的这种积累也为不久后的绿色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被洛克菲勒财团派到墨西哥的农学者来说,其育种实验的核心是明治农学所开发的农林10号。农林10号是1935年开发的短秆小麦。在日本这种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实施多肥栽培必须抑制茎干的生长,提高它的强韧性,使其能承受累累麦穗的重量。农林10号是农业试验场将原有品种与美国产小麦杂交后培育的高产矮株小麦。这种改良后的小麦品种在“二战”后被引进美国,不久被送到因绿色革命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诺曼·E.勃劳格(Norman E.Borlaug)手中,被进一步改良为适用性极广、生育周期短、产量高的短秆品种。

水稻的高产品种在亚洲热带地区普及也与日本息息相关。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水稻种植向多肥型转变。因此,明治农学者追求短秆多穗型品种,农业试验场的杂交育种促进了新品种的研发。(www.xing528.com)

当时,日本产水稻也渗透到中国台湾。1926年,中国台湾将蓬莱米(Ponlai)认定为适应台湾的日本稻种,开始了普及推广工作。耐肥、早熟、多产的蓬莱米作为其主要出口日本的品种被广泛种植。1935年,蓬莱米的产量开始超过台湾固有品种(科学技术厅计划局调查科,1965:55-58)。台湾的水稻种植一改之前的状况,日本品种在其中的优势一直持续到“二战”后,直到1953年台湾农事改良场研发成功可以与蓬莱米匹敌的泰米种。这是台中固有1号(Tai-Chung Native1),其杂交源之一是矮株泰米的低脚乌尖(Dee-geo-woo-gen)。而被称为亚洲绿色革命第1号品种“奇迹之米(Miracle Rice)”的IR8是印度尼西亚的固有品种和低脚乌尖杂交后培育出来的。

所谓亚洲的绿色革命,指的是在高温多湿的生长环境中尽可能抑制植株的生长,让投放的肥料养分结出更多更大的果实和种子的技术革新。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在近代农业向亚洲转移的数十年中,日本都站在头阵位置,起到了让新技术顺应亚洲农业环境的作用。绿色革命,可以说是“始于日本的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机制,超越风土限制向亚洲热带地区转移的过程”(速水,2000: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