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华盛顿共识”和经济全球化的运动愈演愈烈,特别是针对IMF和WTO的游行示威频发。因此,世界银行将之前与IMF协商制定的结构调整的政策框架文件(Policy Framework Paper)改成了减贫战略文件(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Paper,PRSP)。这个减贫战略文件是自1999年起发展中国家本着主人翁精神与援助国国家政府和NGO等相关机构协商而制定的。IMF也将之前扩大的结构调整贷款(Enhanced Structural Adjustment Facility,ESAF)改成减贫与增长贷款(Poverty Reduction and Growth Facility,PRGF)。
PRSP的要点是整合开发政策,直接将让贫困阶层受益的政策目标和“将制订计划的责任委托给被援助国家”(Levinsohn,2003[36]:4)。NIES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的动因在于政府和政策,因此发展中国家政府担任开发计划的责任人是理所当然的。既然开发理念之根本在于解决贫困问题,那么开发政策的最终目标就必须是提高贫困阶层的生活水平。就如同银行处理破产企业一般,被IMF和世界银行所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营方针的结构调整,在这一点上极为异常。在穆塞韦尼总统的领导下,国政恢复正常的乌干达找回了开发的主人翁精神,制订了消除贫困行动计划(Poverty Eradication Action Plan,1997)并取得了成效,这也可以说是证明了PRSP的正确性。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政府腐败,那么贫困阶层就没有对政府政策的发言权”(Levinsohn,2003:5)。如果这样,那么开发的主人翁精神到底会导致什么结果呢?被怂恿参与制定PRSP的NGO对此表示不满,并称:“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没有反映我们的意见。”(Levinsohn,2003:8)但是官僚制是为了政策立案这种极为专业的事项而存在的,且政府是为了安抚对国内政策同样不满的人士而存在的。虽说如此,如果在与援助国协议时政府、NGO和市民团体都以同等资格参与政策决策,那么就是仅给参与团体特权,如果要公平就必须公开参与资格的决定过程。如果这样,就与要求结构调整实施国家民主化的统治论限定条件一致,PRSP对这一点避而不谈。(www.xing528.com)
如果政府和官僚不具备总结归纳本国意见的意志和能力,那么参与型开发计划只会流于“各种问题的购物清单”(Levinsohn,2003:9)。统治论看到的就是这一点。随意的参与型就有可能无视统治论的问题直接跨越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