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OPEC的石油战略非但未强化南北问题论,反而使之弱化了。石油价格的暴涨极大地恶化了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发展中国家分裂成产油国和非产油国(本山,1991:149-153)。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除石油之外的几乎所有初级产品的价格在1975年都下跌了。石油作为世界最大贸易商品,原本就与其他初级产品在对世界贸易和各国的贸易收支的影响力方面显著不同。因此,初级产品的贸易问题无法得到整体解决。[52]UNCTAD在1976年的第4次会议上提出“商品综合方案”(Integrated Programme for Commodities),该方案试图让石油以外的初级产品的实际出口所得趋向稳定(外务省情报文化局,1977:174-179),但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南北问题论中有关初级产品的讨论集中在如何应对石油的高价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率下降成为全球性课题,南北问题的框架开始瓦解。UNCTAD基于自身20年的发展史指出:“我们察觉到情势的变化。……全球性经济衰退、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和失业都不利于多边协商。”(UNCTAD,1985:3)
此外,OPEC之后所产生的并非NIEO型管理贸易,NIEO型管理贸易是在经济民族主义下掌握石油价格决定权的一种贸易方式。OPEC非但没能成功创设新的同盟,反而全面解放了迄今为止由石油巨头巧妙控制的市场。世界经济整体下滑导致原油需求开始减退,而众多卖方却齐齐现身导致需求疲软,1981年石油现货市场的价格开始滑跌。此前为了维持石油价格而不断减产的沙特阿拉伯在1986年开始转向增产,于是石油价格暴跌至14美元/桶。世界通货膨胀早已开始,因此石油的价格回落至比1974年还低的价格水准。以需求稳定为指标所设定的价格受政治影响而波动,因此石油需求的减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OPEC无法遏制苦于财政收入恶化的加盟国的销售意欲,导致供需的调整依赖于市场价格的局面,此后石油完全成为市场化商品。
OPEC一边继承“完美”的石油同盟体制,一边却无力维持,反而形成了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此后的石油商品化显示了NIEO所寻求的初级产品国际管理贸易实际上困难重重。因为OPEC作为国家联合体无法调整立足于长期产业利益的生产。
在石油价格暴涨的年代,阿拉伯国家作为ODA的援助方是不可忽视的。1974—1981年间,阿拉伯国家赶超美国跃升为最大援助方。此外,如何让石油所得在世界各国流动成为保持其国际流动性方面的一个重大课题。“石油所得未完全用于进口等方面而产生大量剩余的国家,特别是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阿拉伯半岛的国家,开始将这些剩余作为石油所得投到金融资产及实物资产。”(大藏省,1977:32)就如同过去南北问题论的主张一般,这些远高于当时ODA总额的资金作为贸易收益被用到非洲的南方国家,且集中在产油国。因此,如果基于UNCTAD的理论,那么这些资金应灵活用作南方整体的开发资金。但是,阿拉伯ODA的援助对象国几乎全是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见图1-12),其中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援助占了很大的比重。第4次中东战争引发了石油危机,同时它也是中东和平的开始。石油所得带来的阿拉伯的援助,被重点投至与以色列对峙的前线国家。(www.xing528.com)
图1-12 阿拉伯国家的ODA(毛支出,2006年固定价格)[53]
(出处)笔者依据OECD(2008)的数据整理制作而成。
即使进入石油价格高得可与20世纪70年代匹敌的21世纪,阿拉伯的ODA也仍处于沉潜的状态,如图1-12所示。这一方面是受中东和平形势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南方阵营分裂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南北问题的时代终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