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至今的美国ODA体系的原型是由约翰·F.肯尼迪(John F.Kennedy)政权创建的。肯尼迪政权既是与赫鲁晓夫掌权的苏联激烈对立,面临着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政权,又是创设美国国际开发署(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SAID),将军事援助与开发援助分离,通过创建和平护卫队(Peace Corps)打造草根型技术援助框架,提议将20世纪60年代作为“联合国开发的10年”的一个政权。
肯尼迪的援助政策智囊团中有经济起飞理论的创始人瓦尔特·W.罗斯托(Walt W.Rostow)、大推动理论的创始人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Rosenstein-Rodan)等名人。肯尼迪政权制定的《1961年对外援助法》(Foreign Assistance Act of 1961)中的援助理念为:援助的首要目的就是促进经济开发。这个政策理论就是设立一个可以囊括对象国经济社会整体的综合开发项目,用长期借款援助来支援。“如果开发过程中开发目的脱离了固有理论,再对开发进行援助的话,那么非但无法达成目的,还会阻碍国家综合开发。”(川口,1980:67)因此,有效、活用援助,将目的聚焦在经济发展上至关重要。经济的进步是稳定民主主义的捷径,也是形成美国所期盼的国际社会的最佳手段。这就是《1961年对外援助法》的援助理念。1961年之后“对援助感兴趣的人们开始接受这个理论,援助与开发开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Huntington,1970:164)。基于这一理念,美国提出了“进步同盟”(Alliance for Progress)这个构想,对拉丁美洲各国的援助骤增。由此,确立了ODA的概念——政策目标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其他目标都是背离。只是这个政策论如果没有对以下两点的广泛认同就无法成立。
·ODA拥有促进经济开发的效果;(www.xing528.com)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助于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不久,美国对ODA的有效性和开发促进效果进行了试验,并有人提出质疑。
美国在战后复兴支援和美苏对立的情况下坚持在军事与经济两个方面给予高额援助,肯尼迪政权在混沌、严峻的国际形势下试图建构开发援助独有的政策框架。可以说,肯尼迪政权是世界开发史上划时代的存在。但是,肯尼迪政权之后的1965年,美国空军袭击北越南港引发了越南战争。随着战争进一步激化,“国际开发署(AID)也被卷进越南事务,它的活动也日益趋向于为战争服务,因此对外援助也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境地”(Brown,1971:91)。美国的ODA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缩减,直到2000年都无大的起色(见图1-4)。但是,在这种境况下,其农业援助却持续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