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象骏中学 陈丽敏
一、《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传文
第一章:《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湜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第二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三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四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五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盖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七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第八章: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二、《大学》简介
《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 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开始把它看作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兄弟的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大学”有两个意思,一是大人之学,“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二是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www.xing528.com)
三、教学价值分析
经过朱熹的编排整理后,《大学》分“一经”“十传”。其基本经义,就在第一部分,也就是“一经”,只有寥寥205字。话语虽少,道理却很深刻。后面的“十传”是对“一经”的解释,引述了不少典章典故,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为课时与学生接受程度的原因,本次整本书阅读仅包含“一经”“八传”,舍弃了最后较长的两章(留给学生自学)。
儒学有“三纲八目”的追求。它既是《大学》的纲领,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三纲,就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四、阅读年级及学情分析
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共读了《论语》,经典文化整本书阅读掌握相关方法,本学期选取《大学》这本书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深化,贯穿吟诵和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指导。例如,选取经典文段作为阅读技巧指导示范,学习多种阅读形式,引领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结合生活,理解所选经文的深刻含义;挑选了使学生受益终身的名言警句,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进行评析,让学生加强理解,加深印象。
五、阅读开展过程基于互联网+的技术说明
网上资料搜索
喜马拉雅FM音频欣赏
优酷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体把握
(续表)
(续表)
第二课时 重点段落研读
(续表)
第三课时 重点段落研读
(续表)
第四课时 课外延伸
(续表)
课例分析:
陈丽敏老师的这个课例,是中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与国学经典阅读课相结合的一个探讨课例,虽不是特别完美的精彩课例,但在国学教育教学方面仍然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启发一:长篇的、大段的,甚至整本的国学经典,我们该如何教学?因为国学经典的语言是古代文言文,尤其是生僻字词较多的时候,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老师教起来也不容易,有时费时费力,效果反倒不佳。因此,中小学很多的国学教育教学都是断片的、零碎的,在小学尚可,到了中学如果继续这样,显然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国学知识。大部分国学经典都很强调其系统性、完整性,让中学生接受系统而完整的国学思想体系,显然比学习零碎的断片知识要有用得多。但如何让学生掌握,却需要教师去精心设计、精心引导,其一就在于教师自己要吃透这些国学经典,把握其概念、结构和逻辑框架,即教师首先要掌握国学经典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就《大学》来说,不同版本的《大学》呈现面貌不同,陈老师依据朱熹的《大学》版本,依据《大学》的内在逻辑,分其为“经文”“传文”,给学生讲清这样分的原因,并在教学中以“三纲八目”来系统称之。在具体教学中,用第一课时“总体把握”来让学生获得对《大学》的总体印象,并通过学习“经文”,理解它在《大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这样,对于《大学》的整体面貌,学生就有初步印象了。接下来,陈老师用两个课时,带着学生分别研读“传文”中不同的重点章节,让学生深入到《大学》的思想深处,以获得细致、具体的印象。这样先整体、后局部的好处是:在局部、细处的学习中能够时时想到它在整体中的位置;反过来,整体因局部、细处的充实而鲜活,有支撑,不干瘪。最后一课时,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分析《大学》的思想,教学内容很自然地拓展到了国学经典之外,并赋予它当代思想内容。这样的四节课连贯下来,与中学语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内在的学理上是一致的,遵循的是“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逻辑,然而要完美地实现它,需要教师对国学经典的熟悉与深入理解,即所谓的“文本解读”要“透”。
启发二:教师讲解、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而贯穿其中的是“任务驱动式教学”。国学经典的学习,因其语言障碍,学生对老师依赖性很大,推一下动一下,有时甚至推而不动。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老师对学生进行兴趣激发之外,借鉴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驱动式教学”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们看到,在陈老师的四课时的教学设计中,给学生特定的“阅读任务”(学习任务)贯穿始终,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学生都有学习任务:或学习吟诵技巧,或理解句子段落,或展开辨析、讨论,学生或读或说或思考,在听说读写的整体训练、学习中去理解经典、接受经典、使用经典。当然,“任务驱动式教学”必须注意:何时提出任务?提出什么任务?学生如何完成任务?遇到困难时,教师如何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如何评估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我们注意到,陈老师在这个课例中,往往是先讲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完成下一步的学习任务,这是方法指导;另外,在任务设计中,陈老师注意到了任务的顺序、衔接和层次问题,即由简单任务到复杂任务(如先读后写),由基础任务到高阶任务(如理解原文内容到思考自身、社会)……当然,国学经典的任务设计与学习,与一般的语文教育教学不同,它必须集中到思想、文化层面上来,不能在语言学习上花太多功夫。
启发三:用学习国学的方式,来进行国学经典的教学设计。在这个课例中,注重诵读(吟诵),注重内容理解,注重思想辨析,注重文化传承(联系自身,联系当代生活),甚至注重汉字字理的学习(如“修”),这些都体现了国学经典学习的特色与优势。这样的国学课堂学习,老师、学生一定是“乐亦在其中”!
当然,《大学》在“经文”之外,有十章“传文”,为课时所限,陈老师将最后两章舍弃,课堂教学学前八章,后两章学生课下自学,这不失为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从《大学》的重要性和完整性来说,多花一两个课时,认真读一读、学一学,是非常值得而有必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