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学教育实践:品读《论语》孝之道

国学教育实践:品读《论语》孝之道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板书设计为孝之道——品读《论语》父母之年色难不敬几谏课例分析:这则教学设计,很好地践行了前文所述的国学课堂教学原则和方法,用1课时的时间,通过学习《论语》里面与“孝”相关的几则语录,初步教会学生懂得何为“孝”,以及该如何做到“孝”,强调“知行合一”,是一堂真正的国学课。这堂课在三个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一是国学课的教学内容的取舍、编排问题。

国学教育实践:品读《论语》孝之道

论语·为孝之道》教学设计

佛山市南海区黄岐中心小学 袁春杏

教学内容

4. 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 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内容分析

《论语》最初是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的,以短章为主,有些直接记录孔子的言论和日常活动,有些是孔子与别人的言论。编排的顺序看似松散、随意,其实有一定的内在逻辑。经典的魅力除了体现了文本逻辑之美,还体现了精神教化之美。本课注重学生在诵读中初识经典,在经典中感悟魅力,在感悟下知行合一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读顺文本。

2. 通过借助注释,理解“弟子”“先生”“色难”“敬”“几谏”之义,明白文本间的内在逻辑。

3. 合作探究,了解《论语》中孝的具体行为与方式,明白孝顺父母的内涵并付诸行动。

教学重难点

学习和借鉴孔子的行孝行为,鼓励学生把孝顺落实到生活实处。

课前准备

PPT、孝心卡。

授课对象

六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学环节

一、导趣屋

1.课前小调查

①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②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吗?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数据对比,让学生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爱以及知晓父母年龄的原因,从而引出第一则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二、乐读斋

1.初读正音,自由练读

2.再读节奏,花式朗读

3.三读语气,个人赛读

三、善品堂

1.问题引入

在这种喜惧的感情里,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孝顺呢?

2.活动解读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①小组讨论,实物投影孝心卡。

②我们的同学们为父母做了那么多事情,这就是行孝了吗?

③文本对读,读中感悟,强调“弟子”“先生”与现代意义的不同。明白为父母做事或者给予物质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孝”,真正意义上的“孝”还有保持和颜悦色。

④老师解读。结合学生实际谈谈孝顺父母不应该停留在行动上,还应该在态度上和颜悦色,尊敬父母。(www.xing528.com)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个环节里面先展示自己的孝心卡并且进行小组交流讨论,通过对比,引发学生对“孝”的深层理解。

3.文本解读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⑤问题引入。孔子告诉我们做到“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还不是孝,除了“色难”,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⑥文本对读,读中感悟,明白养父母最重要的是态度,尊敬父母才是最重要的。

设计意图理解为父母做了那么多事情还不算是“孝”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孝最重要的态度是“敬”,“不敬”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4.文本解读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⑦结合注释说说我们与父母意见不一时应该如何沟通。

⑧学生解读。

设计意图我们对待父母时需要和颜悦色,需要心怀敬意,那么父母做错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做的呢?结合学生的实际,教育学生在与父母产生分歧时要注意语气和态度。

5.小结

⑨全文串读。

⑩理清文本的内在逻辑。

⑪熟读能诵。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四、开悟轩

木子是一名六年级的男生,以前的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可上到六年级,面对升学考试,他感到学习有压力,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成绩下降。每天在学校他已经很努力学习,回到家想放松一下听听音乐、看看新闻,这时父母就出来大声喝止,说他的成绩下降了就应该好好学习,争分夺秒,还把木子的周末时间都安排了各种培训班,弄得他忙于应付,喘不过气。

请同学根据语境,结合本课内容说说:如果你是木子,你会怎么处理?

设计意图活学活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

五、回味阁

以图片促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写一写对父母想说的话。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回顾自己父母养育自己的过程,自己又是怎么对待自己父母的,带着感恩的心情写一写想对父母说的话。

板书设计

为孝之道

——品读《论语》

父母之年

色难

不敬

几谏

课例分析:

这则教学设计,很好地践行了前文所述的国学课堂教学原则和方法,用1课时的时间,通过学习《论语》里面与“孝”相关的几则语录,初步教会学生懂得何为“孝”,以及该如何做到“孝”,强调“知行合一”,是一堂真正的国学课。

这堂课在三个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一是国学课的教学内容的取舍、编排问题。国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国学典籍的学习,但国学典籍基本上不是为今天的课堂教学而撰写的,这里面就有一个重新取舍、编排的问题。就《论语》的学习来说,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去有效地学习它?是整本书从头至尾地学习,还是有取有舍?是依照原书的顺序学习,还是重新调整,以适应今天孩子们的学习心理?显然,袁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在深入了解《论语》的基础上,选取与“孝”有关的四则语录然后重新编排顺序,并且在教学中突出它们的内在逻辑——从关心父母的年龄到对待父母的态度,再到如何面对与父母的冲突、如何对待父母的错误,是一种逐层深入的关系。这四则语录,两则出自《为政》,两则出自《里仁》,在《论语》中的顺序是2.7—2.8—4.18—4.21,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则调整为4.21—2.8—2.7—4.18,其原因如上所述。在40分钟的一堂课内完成四则语录的教学,在教学容量上是适当的,太少则学生吃不饱,太多则难以消化。而围绕“孝”文化主题进行重新编排,则强化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

二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四则语录都是精炼的文言文,有内在的节奏、韵律,因此教学中突出了诵读教学,诵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而且在诵读技巧、诵读时间、与理解分析的结合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尝试。教学设计中还注意让学生结合注解弄懂原文大意,教师在疑难处进行适当讲解,做到了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

三是课堂教学的“文化指向”。袁老师这个教学设计指向的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学习,因此没有在语言(文言文)学习上做过多纠缠,而是在学生弄懂四则语录大意的基础上,运用情境教学法,以“知行合一”为教学目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去理解这四则语录所呈现的文化意义。这样就是一种有效的国学课堂的学习,与一般的语文课堂教学区别开来。

另外,这个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导趣屋、乐读斋、善品堂、开悟轩、回味阁,这几个教学步骤的名称也充满浓郁的“国学味”。

当然,这个教学设计还有需要进一步精细的地方。例如,标题“为孝之道”在教学中如何“点题”,板书设计抽取了几个关键词却没有体现出预设中想呈现的逻辑关系等,都还可以再琢磨琢磨。

(特别说明:袁老师授课教材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出版的《国学(三)论语选读》,该教材是“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国学课程协同开发与建设实验教材”;“导趣屋—乐读斋—善品堂—开悟轩—回味阁”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郑国博士等人开发出的一个相对固定的国学课堂教学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