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的理念框架创设完备之后,紧接着就是教学任务的明确了。一般而言,在教师团队稳定、对象学生固定、教学内容恒定的情况下,教学任务的明确一般要考虑的重点在于课时容量和教材编选这两个因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多少课时”“教什么”的问题。课时容量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空间,教材编选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内容,明确了这两项教学任务也就明确了。
(一)课时容量
目前,国学经典教育还没有成为正式的国家课程,具体操作层面通常是放在校本课程时间里实施,而校本课程总课时非常有限,要对口的任务又比较多,真正能够用来独立操作国学经典课堂教学的课时每周一般也就是1-2节。再考虑节假日和学校其他活动的侵占,每学期能扎实开展的打底课时也就在15节以上。15节课时的容量是非常窘迫的,这是我们当前开展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最客观也是最“硬核”的制约,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国学经典课堂教学一方面不可能一味求高、求深,另一方面要多条腿走路另辟课堂空间。为此,不少实验学校采取“5+1”的模式来满足国学经典课时需求。具体来说,就是每周1节国学经典品读课,这节课是标准时长的课堂;另外,每天利用早读或者午读的时间再安排10分钟诵读小课,这样每周5天小课总时长其实已经超过1节标准课。如此“读”“品”结合就可以确保国学经典教育的教学质量有一个打底的基础。当然,也有的实验学校更进一步采用“5+2”的课时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5+1”的基础上每周录增加1节拓展课,每学期就有15节以上的拓展课时。这15节拓展课时可以用来做诵读指导、专题分享、综合拓展,这样的国学经典教育内涵就更深博了。实事求是来看,大多数实验学校能够确保“5+1”模式,能够保证每学期有15课时专门的国学经典教学课时就很不错了。如此,有了明确的课时容量意识,我们的能力边界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确定教学任务就会清晰很多。
(二)教材编选
国学经典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国学经典原文照抄照录转给孩子们就行了,国学经典进入中小学课堂一定要经过重新编辑才能够贴合实际教学需要与可能,所以选择或者开发合适的教材就至关重要。但是,对多数实验学校来说,开发教材的难度太大了,采用现有的教材就成为首选,而在选择教材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教材是否体现了一定的教法,只有有教法的教材才能明确为具体的教学任务。(www.xing528.com)
目前,公开出版的国学经典教材品类繁多,编选的角度各异,选文的方式悬殊也较大,不过选文的对象还是比较集中在五个类型上,每个类型又都有一些重点聚焦的书目:一是蒙学类,重点是传统的“三百千千”;二是经学类,重点是四书和五经,而以四书为主;三是子学类,重点是老庄;四是集部类,重点是《古文观止》和唐诗宋词;五是史学类,重点在前四史,这一类因为体量庞大,所以目前中小学国学经典教材选录多是《古文观止》的手法,无法真正体现史学思维。选文对象的聚焦也就决定了这些教材最终的区别必须体现在教法上。但是,目前能够完整配套教法系统进而能够提供完整教学参考资料(包括教案、课件等)的教材并不多。[5]
教材编选如何体现教法呢?我们主要抓住两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教材必须源于经典。也就是说,教材编选的时候尽量要保留或者体现经典的原始精神风貌,不要断章取义,能全文录入的尽量全文录入,不能全文录入的一定要在保持原文脉络完整的情况下选编。例如,我们编选的教材对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和经学经典《道德经》《中庸》《大学》等篇幅适中的著作就采用了全文照录的方法;对《论语》《孟子》等篇幅较大的经典则采用选录的方法,但在选录时候尽量体现原著风貌。例如,对《论语》的处理我们就根据原著脉络提炼了10个单元教学主题。分别是:为学、为政、孝悌、仁智、好礼、忠信、廉耻、尚义、交友、君子。这样的处理就基本确保学生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可以同步对《论语》全文进行品读,而不是完全以我们的意志“主题先行”打乱原著的顺序随意编选。
第二,教材必须“优于”经典。“优于”的意义是在教法上来说的,也就是说编选后的教材必须好读、好教。这时候,单元教学结构的设计就至关重要了。例如,我们在三年级以上学段的教材每个单元设计了四个模块。一是“乐读斋”。对经典原文全录或选录,同时搭配注音、注释、白话文翻译,确保学生能读通。二是“善品堂”。一般根据单元教学需要安排2-3课时,每课时1个小主题,主要是对经典原文进行主题串讲,揭示经典文本的义理内涵,确保学生能读懂。三是“故事会”。对《论语》《孟子》这两部叙事素材丰富的经典则选择经典文本中与本单元教学主题相关的趣味性、故事性强的篇章进行经典趣读,帮助学生领略经典活色生香的一面;对《道德经》《中庸》这两部以义理阐发为主的经典则分别从《庄子》《孟子》中选择与单元教学主题相关的故事性篇章参与单元教学;对《大学》这部整合性很强的经典,我们把它安排在六年级下学期,让它成为整个小学阶段国学经典教学的总结性环节。总结性环节重要的是“学以致用”,所以我们虚拟了“木哥”“火弟”两个人物编写系列串讲文章。四是“笔耕录”。要求学生在品读完本单元文本之后记录品读经典的成长足迹,最终构建国学经典与自身身心成长的亲密连接。如此,“乐读斋”重在熟读,“善品堂一”重在举一,“善品堂二”重在反三,“故事会”重在拓展,“笔耕录”重在固化,四大模块就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教法”来。如我们的《道德经(上)》第一单元核心主题为“有无之道”,善品堂主题第一个是“有无相生”,第二个是“无之用”,第三个是“天长地久”,这三个主题教学基本上把老子的“有无”思想关键给抓住了,然后我们在故事会中选择《庄子》的“大瓠之种”来帮助学生领悟“无”和“有”在生活中的妙用。有了这个故事,经典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就更亲切、有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