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称之为“践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以及创造生活等都属于此列。中国传统文化这种重实践的精神在历代人民的实际人生中都发挥了效用。除了其他培育因素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践行、重知行合一的理论与人物范例则是非常好的途径和方法。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进行社会参与的第三部分内容便是要实践创新,实践创新又包括三个要素,即劳动意识,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能力以及学习掌握相应的技术并进行创新与优化。由此可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认为,要想真正实现社会参与,就要从思想上尊重劳动,从行动上肯于践行,从而达到更高的社会参与能力——勇于创新。尊重劳动、肯于实践、发展创新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勤劳勇敢是形成最早、普及最广、传播最久、最受欢迎的美德之一。翻开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走进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勤劳勇敢都蕴含其中,数千年的历史已把勤劳勇敢沉淀为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具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其中自然条件的艰苦和社会斗争的严酷使其具有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俭朴勤奋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以及行为品质,它反映了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和社会顽强斗争的一种生活状态,要求人民热爱劳动,关心劳动人民,勤奋努力。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之宝,立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不会从天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8]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许多人抛弃了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当下的学生,这种倾向更是十分明显。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所以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秀传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当代中国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人们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乐,不图进取,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没有不走向衰落的”[19]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具有劳动意识,就是“让学生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能主动参加家务、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具有通过诚实合法的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20]——其核心即是实践和创新,而这些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一直重视和提倡的。

实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称之为“践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以及创造生活等都属于此列。践行是巩固与汲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践行是理论的基础,一切理论知识发源于实践,所以践行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治学法则。(www.xing528.com)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提出了“学以致用”,从先秦到明清,历代中国圣贤都推崇备至。如孔子就说:“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讲的都是要看重实际行动。他最看不起那些言行不一的人,他认为:“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杂记》)墨子也强调践行,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他把实践行动看作是根本,如果只讲理论就等于是纸上谈兵。在中国文化史上,荀子韩非子都曾专门论述践行的可贵,而到宋代朱熹、明代王阳明清代王夫之都就“知”与“行”的关系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如“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辑略》)“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始之成。”(《王阳明全集》),都指出了践行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这种重实践的精神在历代人民的实际人生中都发挥了效用。如先秦儒道墨法等各流派的思想家,不只是流于学术思想的创造和阐释,都是在践行中总结、推行和实施自己的学说。而中国历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如张骞张衡玄奘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都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所信付诸实践当中。现如今,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所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我们切实履行实践密切相关,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

长期以来,从国外来看,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奢靡之风,享乐之风的侵蚀诱惑;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条件逐步改善,社会发生转型,这些都使当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急剧变化。这就让我们对学生素养的培育面临诸多挑战。有些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缺失,理想信念淡泊,学习松懈、心态浮躁,精神空虚,虚度光阴,学无所成,玩物丧志,追求刺激享受等等,更谈不上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在这种局面下,对青少年尊重劳动、参与实践、勇于创新的引导和训教就尤为重要。除了其他培育因素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践行、重知行合一的理论与人物范例则是非常好的途径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知行合一,以指促行,以行求知”的指导思想就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理论提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