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坚定国家认同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坚定国家认同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们可以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同时了解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发展,认同国民身份,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从而产生文化自信,并能继续为国家创造灿烂的文明。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学生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格意识。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勤劳创新,继续创造灿烂的文明。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坚定国家认同

社会参与意识不仅仅是承担社会责任,还应有更宏大的目标,那就是具有国家意识,即具有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6]由这个表述可见,“国家认同”实则就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国家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而体现中华民族之“魂”。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发展史中,历代仁人志士们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而爱国主义思想恰恰就是这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精神纲领。它是中华民族最优良的民族精神,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这种情感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历代仁人志士所维系的精神坐标。尧舜时代的禅让精神体现的是以国为重、先国后己的进步意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形成的是以民为本、为民除害的大我精神;先秦诸子,从孔子的“仁”、与“礼”、孟子的以民为本、荀子的以“礼”治国,到庄子的“无为”“坐忘”,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制”思想等,其根本始终围绕的是国之利益。《诗经》中《黍离》“中心摇摇”的担忧,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患,贾谊的“国而忘记家,公而忘私”的忘我,曹植“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的勇于蹈死,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殚精竭虑,杜甫的“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缀”的厚重深情,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呼唤,文天祥“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的浩然正气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等等。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爱国人物举不胜举,他们都是由“人格”而上升至“国格”的一脉相承国魂。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魂,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使中国始终能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著称于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贯穿几千年的爱国主义传统,有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且有丰富感人的爱国主义的范例,这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国家认同”情怀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们可以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同时了解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发展,认同国民身份,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从而产生文化自信,并能继续为国家创造灿烂的文明。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学生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格意识。中国人民自古就有很强的国格意识,从先秦时期蔺相如完璧归赵”、晏子使楚“国不受辱”一直到近代中国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等,中国人民在风雨飘摇的历史中始终捍卫着国家主权的完整与独立。融于血脉的爱国精神让中华人民愈是在国家遭遇危难之际,愈是能爆发出维护祖国利益的强大力量。正因如此,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多国侵略,遭受了日本的侵华战争,但终究没有沦为殖民地,没有亡国,反而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最终自力更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阶段,我们对内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外面临国际共运发展史上的低潮,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时刻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让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抗敌御侮,维护祖国的尊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www.xing528.com)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形成强大的人格动力,使学生产生“天下为公,崇尚一统”的团结精神。中华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传统,熏陶出一种群体主义的精神。在此基础上,以个体服务于家族、群体从而达到和谐相处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进而发展到个体、家庭、群体要兼顾整个国家的利益的价值观。孟子就说过“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境界的基本精神,就是一个“公”字,由此产生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无私”“为公”的精神光芒。这种思想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一种团结一统的精神力量,在国家危难、外敌入侵的紧要关头,往往能迅速形成解危抗敌的统一意志,正因如此,才使得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一直繁荣到今天。所以爱国主义教育能让学生重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追求群体和国家的统一,从而形成团结凝聚的力量,共同迎接未来未知的国际形势。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勤劳创新,继续创造灿烂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世代繁衍、生息、劳作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上。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水稻的种植,丝、茶、瓷器的创造,“四大发明”的名扬世界,乃至万里长城、大运河张骞出使西域玄奘天竺取经、鉴真东渡、郑和西洋等等,中华民族一直不乏影响世界的发明和人类历史上的壮举,这些发明和壮举都是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来的。爱国主义的凝聚力与感召力,不仅表现在抵御外侮、保卫祖国的斗争中,在建设祖国的奋斗中也同样可以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中国历史上这些优秀的文明和仁人志士同样能激发当代学生继续创造灿烂文明的创造力和热情,也是中国能得以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7]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思想来教育学生,可以让他们形成坚固的国家认同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让他们热爱祖国的山河,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祖国统一;可以让他们热爱骨肉同胞,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可以让他们热爱民族优秀文化,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可以让他们发扬中华民族美德,维护国家形象和尊严,由此才能形成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保障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