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审美情趣的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始终贯穿着对受教者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注,当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注重通过以艺术知识学习、艺术方法积累、艺术技能培养、艺术鉴赏为媒介,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形成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达到美化心灵、语言、行为和人生境界的目的。
艺术美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早在中国原始时代,远古图腾与原始歌舞那种野蛮却虔诚,谨严而热烈的艺术形式,在它们具有神力魔法的舞蹈、歌唱、咒语中,凝聚着原始人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礼记·乐记》)可以说,从中国文明伊始,美就并行诞生了,这种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生双长,每一个阶段都绽放出不同时代的魅力。如春秋儒道互补时代,儒家注重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性,道家注重人与外界超功利的审美关系,两者交织发展、并行不悖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观念与艺术精神。而战国至汉代的楚汉浪漫主义则形成又一伟大的艺术系统,其浪漫与古拙交织、细腻与气势并存、现实与神怪同台的特有的艺术气息,极有气魄地为我们留下了琳琅满目的艺术瑰宝。至于后代,魏晋的人性觉醒,以《古诗十九首》始,经过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太康文学、陶渊明、谢灵运田园山水诗等唤醒了人们对日常时世、人事、节侯、自我的全方位的美的观察和抒怀。盛唐的艺术高歌,则以初唐诗人歌唱宇宙与生命的回环流畅之美,边塞诗人感慨国家情怀的高蹈豪壮之美,山水田园诗人勾画的幽静之美,以及李白、杜甫笑傲王侯、蔑视世俗的人格之美等,为我们奏出了一个时代痛快淋漓的艺术强音。宋元的山水意境,以两宋山水画家既重视忠实的细节描画,又追寻诗意的气韵精神为代表,为我们建立了“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直到明清时期引发出既有市民文艺,又有浪漫洪流,既有感伤艺术,又有现实批判的全方位的艺术思潮。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上对美的极致追求,而这些艺术形式与艺术精神又全方位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指导着各个艺术领域的发展。比如具有理性与浪漫、思辨与超脱并行的中国哲学;对称恢弘和流畅飞动兼而有之的中国建筑;或轻盈华美,或婀娜多姿,或婵娟春媚,或云雾轻笼,或精神洒落,或高谢风尘的中国书法;以及集各种形式、情感之美于一体的中国音乐与中国绘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艺术之美包含着对自然与社会美的再现,对人性与人格美的描摹,对道德与生命美的勾画,对永恒、妙悟、韵味、性灵等独特美感的塑造,是全方位的美的集中体现。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美在世界艺术长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此可见,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以中国优秀传统美学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古代各类艺术的起源、发展和成就,感知艺术的本质和特点,欣赏、评价不同艺术形式的美,洞察艺术家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这些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提高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关注到国家、政治、社会、群体的大我之美。对国家、社会、群体、政治的忧患情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高格之美。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到屈原的《离骚》;从《春秋》《左传》处处蕴含的家国之忧,到《史记》中对西汉浮沉的记载;从贾谊《过秦论》对汉代帝王的训诫,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大夫情怀……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贯穿始终的旋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恰恰能让学生在这些真实、厚重的作品中感受到这些忧患意识、家国意识,从而产生主人公般的爱国深情。这种“大我”之美,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形成正直的人格与道德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培养人的完美人格与道德精神,只有正直的道德与人格精神,才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重要手段”中会有详细论述,不再赘述。(www.xing528.com)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善于发现自我,体会日常美的一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能让学生树立宏大的家国情怀,也擅长引导人善于发现日常之美,发现自我情感的丰富与深情。就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来看,从《诗经·国风》先秦民众对自我爱恨情仇的全方位歌唱,到汉乐府底层人民对汉代丰富生活的歌咏,到东汉《古诗十九首》下层文人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抒怀,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群体性的自我觉醒……,在这些作品中,个体的日常琐事、喜怒哀乐都充分展现出来,真实而自然、朴实而感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只关注国家、社会、群体,还同样关注个体生命的“情”,这就引导学生在时刻关注国家、群体、社会与自我的关系的同时,也不忘记将审美的视角转向自我、歌唱自我。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能让学生发现自然之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也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与交融,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从魏晋时期开始关注山水,他们一方面“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13],通过发现自然之美来发现自我心灵与之相应和的纯净之美,从而进一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此以后,在中国古典诗词、音乐、绘画、园林等各个方面,都全方位体现出对自然美的关注和描画,表现出对自然的审美思维高度。不言而喻,我们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这些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一方面体悟古人塑造出的自然灵趣,同时也让他们挖掘出现实的自然之美,培养高洁的审美情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滋养出美的创造能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我们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提炼题材、汲取养分,把其中能体现真、善、美的艺术形式与时代特点相结合,来培养学生进行艺术创作,那么必然会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产生更多的优秀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