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是从宏观层面来谈国学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联动关系,接下来再从微观角度来看,那就是国学教育必须要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当中,也就说要将国学课列入国家课程,才能对推行国学教育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有两种解决途径:一是建立独立的国学课程、使用专门的教材,让国学课与语文、数学等课程并列;二是将国学教育的有关内容融入语文课程(少部分内容可以融入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实现大语文的课程格局。前一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清晰地凸显国学教育的重要地位,但是,可能出现的弊端是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减负。因为这样就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之外又“节外生枝”,增加了新的课程,也会增加学生现有的学习负担。众所周知,当前中小学生课业任务繁重,为学生减负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的呼声。如果再增加新的课程,将不利于减负,这样实施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鉴于此种现实情况,后一种方式可能是相对的优选方案,在不增加课程数量的情况下,将国学教育的有关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有机融合到以语文为主体的相关课程中去,这样比较容易实施。我们注意到,从2017年开始推行的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大幅度增加了古代诗文的篇目,事实上,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一些促进国学教育的作用。然而,古代诗文并不能完全代表国学教育的内容,因此,优化和改造语文教材以及语文教学方式的空间还很大。当然,除了直接将国学教育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融入教材之外,在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中开展国学教育也至关重要。只有课内课外联动呼应,才能达到国学教育的最佳效果。鉴于上述分析,对于中小学国学教育教材的问题,可以两措并举:
一是通过教材改革,将国学教育内容充实、融入到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课程中去,重点发挥语文课程的主渠道作用。除了以上文科性质的相关课程可以融入国学教育的内容之外,其实,理科性质的数理化课程也能够适当切入国学与传统文化的教育。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几年高考数学的试卷中出现了一些将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题目,而且结合得非常自然。例如,2017年的一道数学题:
我国古代数学名著《算法统宗》中有如下问题:“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
A.1盏
B.3盏
C.5盏 (www.xing528.com)
D.9盏
这道题的考点是等比例数列的相关知识,但是题目有机融合了中国古代的数学文化,还有格律诗词的文化。如果学生没有一定文言阅读能力和诗词理解能力,显然将会在理解题意上遇到障碍。类似这样的教学和考试方式,就将理科课程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结合得非常巧妙,值得大家思考和借鉴。
二是编撰专门的国学教育教材,用于中小学的选修课或者第二课堂,以此作为重要补充以解决国学教育系统性不够的问题。在教材编撰的具体过程中,要根据基础教育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考虑其心智成长状况与接受能力,要做到知行合一,体现国学教育对于德性、智性养成的实践意义,促进国学教育的生活化。小学和初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国学教材,应该坚持儿童本位,突出教材的故事化、形象化的特点。
当然,在将国学教育的内容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相关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也要相应的调整。不论是单独设置国学课程,还是构建包含国学教育的大语文格局,在各级升学考试中均应适当加入国学的相关内容。我们反对单纯以应试成绩来评价人才,但是,在各级升学考试尤其是高考对中小学教学依然还起着指挥棒作用的现实环境下,又不得不通过将国学列为考试内容来推动国学教育。譬如,诗教传统是国人都认可的,传统诗词楹联也深受国人喜爱,但是中小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很少有人懂得基本的格律常识,在鉴赏诗词、楹联时大多只能泛泛而谈,进行抽象的审美,而不能深入肌理和骨髓,无法切中肯綮,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如果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增加一两道有关诗词格律的试题,这一窘况确实将会得到较大改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