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学教育:中小学培养传统文化、实践国家战略

国学教育:中小学培养传统文化、实践国家战略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今天,我们更要珍视民族文化,更要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增强文化自信。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恢复和传承已经正式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

应该说,国学教育在遭受相当长时间的冷落之后,在我们所处的现今时代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一机遇的赢得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随着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然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升并非完全同步。前进的步伐跑得太快,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灵魂跟不上脚步,这些问题成了当代中国人的普遍焦虑。诚如《管子·牧民》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繁荣为精神境界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国学教育有助于滋养人们的德性和智性,有助于增进中华民族的归属感、道德感。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反思社会的道德境地和自己的精神生活,国学作为人们精神滋养的源泉开始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但是越是全球化越不能忽视民族文化个性的传承。互联网信息技术让世界成为了“地球村”,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强,文化的交互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全球化并非要抹掉民族文化的个性。如果借全球化之名将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多元文化都同质化了,那才是最可悲的事情。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今天,我们更要珍视民族文化,更要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增强文化自信。可以说,如何让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专门看望正在从事《儒藏》编纂工作的汤一介教授,表现了对于传统经典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恢复和传承已经正式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中央的《意见》出台之后,各省市自治区纷纷予以落实,截至目前,山东、浙江、河北、广东等省还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发出了“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召唤。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重点部署的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强调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我们知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加强品德修养,都可以从国学教育中汲取天然的养分。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为国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