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研究其实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怎样教”的问题,扩大一点就是国学教育的实施问题。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国学教育在实施方法上的困境主要源于师资力量的局限,而仅仅依赖现有中小学师资难以迅速解决国学教育在实施上所遭遇的困境。经学课程取消已经超过一百年了,现有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上是由其所接受的师范教育决定的。而从目前的师范专业教学体系来看,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专门的经学教育模块,这就造成了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深入开展国学教育的困境。对此,师范院校可以借助继续教育对现职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加以某种程度的补全,而这种补全可以理解为师范院校对前期产品缺陷的召回处理,对师范院校而言这是责无旁贷的。但是,当前主要是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尚没有深度参与到基础教育的国学教育实践中来。部分高校虽有参与,但是决心不大,力度不足,导致这些实践在进展若干年之后不同程度陷入停滞状态而未能很好推进。其实,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协同创新,一方面有利于中小学国学教育的顺利推进和全面深入开展,同时反过来对师范院校相关课程体系的建设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有强力的引领意义,这既是双向需求,同时也会是双赢结果。我们认为,目前师范院校对基础教育国学教学实践参与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管理体制上。当前师范院校整体管理体系参照普通高校而建立,缺乏辐射中小学的硬性制度设置,这使得高校教师对中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参与难以得到应有的评价,积极性也就难以调动起来,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在国学教育领域的协同创新。因此,探索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方法首先必须打破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制度藩篱。
其次,打破制度藩篱之后,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才可以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这些年的国学教育实践,我们认为,基础教育的国学教育实践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五个结合”和“一项基本原则”。
一是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社会实践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事实依据,没有社会实践,学术研究就只能是空中楼阁,难以发挥社会作用;没有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就会缺乏方向,停步难前。相比于中小学而言,师范院校的强项在于它比较强大的学术研究能力,但此种能力必须自觉与当前基础教育的国学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学术研究才可以为社会实践提供有效理论指引。
二是国学经典的读解必须与六艺修炼相结合。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第八》),他还说“志于道,依于仁,据於德,游于艺”(《论语·述而》),没有“礼”和“乐”的学习,没有“艺”的调节,国学经典的文本学习就容易流于空洞,甚至面目可憎。反过来,六艺的修炼如果没有“经”的学习,就容易流连小道,自鸣得意。所以子夏提醒我们:“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论语·子张》)
三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养成的结合。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国学经典的学习还必须与社会养成、家庭养成结合起来,为中小学生从国学经典学习中收获的心性体悟与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构筑一个国学经典学习的养成场。
四是教师教学与教研的结合。当前从事国学教育的师资队伍,其固有的知识结构中,国学素养是比较缺乏的,所以国学教学与国学教研必须密切结合起来,让广大国学教师在教中学,边学边教,教学相长。
五是学校教育力量与社会教育力量的结合。当前的国学热其实首先兴起于民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态留存也在民间,民间社会机构有意愿,也有能力参与到当前的国学教育浪潮中来。如何把政府主导的学校教育力量与民间主导的社会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基础教育国学教育的发展是当前教育界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我们认为,以上五项结合做得好,基础教育的国学教育从方法论上来说就不会偏差了。当然,基于当前基础教育的国学教育实际,国学教育的实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循序渐进。毕竟国学教育的系统实施对中国大陆地区而言已经整整断绝了一百多年,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战略耐心把断绝了的文脉重新接续起来。
一是教学内容上的循序渐进。国学有其自身内在的学理逻辑,违背或者忽视这个学理逻辑,在教学上求多求快,最后只能适得其反。例如,四书教育历史上有两条教学实操路线,一条是针对成年人的,或者学问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学习顺序从《大学》到《论语》,再到《孟子》,最后是《中庸》;另一条是针对未成年人的,或者学问尚未有根基的学习者,学习顺序则从《论语》到《孟子》,再到《大学》《中庸》。两条学习路径如果不根据学习者的情况仔细加以选择的话就容易事倍功半。
二是教学方法上的循序渐进。据我们观察,当前基础教育界的国学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标新立异和简单枯燥两个极端。标新立异者把国学教育当成特色教育,为了吸引眼球,博取“成绩”而不惜剑走偏锋。例如,在形式上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所谓的“汉服”,在内容上大讲宗教信仰。而简单枯燥者则认为国学经典的学习就是学习者自学自悟的过程,所以不必讲解,只要诵读。前者已经偏离了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以及时代意义;后者则无视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容易造成不少学生对国学经典学习的负面心理。前者是“过”,后者是“不及”,都不是我们实施国学教育应该有的正确方法。
三是教学普及上的循序渐进。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地方财政实力也越来越强,中央一号召,地方政府对国学教育的投入也在加大。由此,不少地方在教育行政的主导下迅速全面铺开国学教育。此种做法热情有余,定力不足,缺乏深耕细作的战略耐心。我们认为,基础教育的国学教育必须先从骨干教师的培训做起,以特色班、特色学校为抓手,逐步全面普及。如此,学生和教师都有对国学学习的缓冲区,可以让大家在从容审视中扎实推进,如此获得的国学教育成果才具有普及推广和深入人心,移风易俗的能量。(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国学教育体系的无缝对接已经是解决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国学教育困境的关键性抓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自己在实践中,首先建立一个“岭南国学教育联盟”,整合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资源;然后通过“国学夏令营”“师资短训班”的方式开展集中训练和实验;再通过在联盟学校中建立国学教育示范班的方法逐步推广,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学校建设国学教育示范基地。最终我们要把参与联盟的学校都办成特色鲜明,在当地有引领能力的基础教育领域的国学教育示范学校。与此同时,师范院校在全程参与的过程中也将逐步对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最终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基础教育需求的国学教育人才培养系统。
【注释】
[1]本研究由郑国岱带领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国学教育协会志愿者杨晓婧等人共同进行,报告定稿由郑国岱完成。
[2]当前见诸报刊的中小学国学教育现状调查有不少,但广东地区的专门调查还没有见诸报刊。
[3]王元珍、王文静:《当前青少年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福建省青少年国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 期,第98-101页。
[4]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国学教育团队与中小学协作学校联合编写并出版了实验教材《国学》系列共12册,由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于2016年正式出版。
[5]相关论述可参见郑国岱:《马一浮四书学的该摄系统探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6]当前,有关“国学”内涵的讨论莫衷一是,有研究者就指出:“任何一个学者都可能立足于其所认可的层面,视自身的学术为‘国学’,同时指责除自身所立足的层面以外的所有研究为‘非国学’”。(参见贺昌盛:《国学的知识论取向——兼与杨春时先生商榷》,《东南学术》2010年第2期,第108-109页。)
[7]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