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发现,合作学习旨在集体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在优势互补中促使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从上一教学片段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必备的条件:有吸引力的研讨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开放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由此出发,我们思考“确定合作学习的主题”应是有效合作的关键。这个主题要建立在组员共同的知识基础、共同的责任、共同的兴趣基础上,任务难易要适度,太易,答案即在书中;太难,学生不着边际,降低合作学习兴趣。只有把握好难易度,才可能使每个学生产生共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共同配合去完成的心愿,才可能把带着迫切合作欲望的学生引到合作学习中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让学生真正感受合作的意义,享受合作成功的愉悦。因此,教师要尽可能设计适合群体互动的学习活动或主题,可以是引人入胜的场景,可以是让人困惑的问题,可以是可预见的成就,也可以是理解知识点关键处、学生思维受阻处。而且任务分解——每个阶段学生在小组中都有明确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形成积极互赖、互相负责的关系,合作小组成员一般不会出现不参与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合作小组也就不会嬗变为某些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
案例A:
师:好了,现在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在老师宣布后,一部分同学自觉地转身与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热烈地讨论起来。有几个学生则静坐不动。
师:你为什么不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呢?(www.xing528.com)
生1:我不想和他们讨论,这些问题我都会,但是他们不会!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的答案。
生2:我不喜欢他们,反正他们也不喜欢我们!我为什么还要和他们一起讨论呢?
老师一时无语。
案例B:
在上一节“统计”的小组合作学习课时,教师把各种颜色的花分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摆出象形统计图,统计每种花的数量;个别学生把卡片全部拿去,不让另外一个同学摆,另外一个同学争辩道:“老师让我们俩一起摆。”然后两个人才一起操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