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合作学习已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实践中运用。但是在操作层面上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上案例按座位就近随意搭配分组,而且可能整个学期都是这种形式。这样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往往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而是一个依赖的、主从的关系,即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就构成了小组的主帅,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而那些学困生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庸,甚至一言不发。这种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现象十分普遍,造成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机会还少。原因很多,比如,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但小组成员的搭配随意性是其中一个原因。
为了避免实践中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合作学习优势,有必要有意识地混合编组,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教师要帮助他们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异质混合分组最好由教师提供方案,学生讨论通过。因为学生选择组员时,常常选择与自己相近的人,这可能导致产生小集团和不和谐人际关系。
合作小组的编组最好能根据合作活动任务的特点而有相应的变化,千万不要“一劳永逸”,一搭到底。
有意识、有目的的异质编组,能保证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保证每个个体劳动量的体现,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激发出更多的观点,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克服由于班额过大、教师难以全面顾及的弊端。
案例A:
老师在宣布讨论开始后,默默地站在讲台前,任由下面的学生自由发挥。学生们在一片热闹之后安静了下来。
师:好了,你们讨论好了吗?(www.xing528.com)
生:好了——!
师:那么由谁来汇报一下呢?
在片刻沉默之后,终于出现了几只犹犹豫豫的手。当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之后,老师立即表扬:“你们组讨论得很好,非常正确!其他组要向他们学习。”
此生坐下,嘀咕道:“他们才懒得讨论呢,还表扬他们。”
案例B:
教师执教《找骆驼》,老师在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后,老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经过概括,其中:“老人知道这只骆驼它有哪些特征?你是怎样知道的?”小组讨论后交流,有一小组成员发言:我们小组认为有2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左脚有点瘸,第二个是这只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发言完毕,同组的同学却着急地小声叫到:“还有第三个特征,就是缺了一颗牙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